学术盛宴丨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云端开幕
2021年10月30日,“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风景园林与城市更新”在北京林业大学开幕。本次讲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得到IFLA APR支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研究创新联盟、城乡园林景观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讲坛邀请到10位来自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专家,围绕“风景园林与城市更新”主题作主旨报告,进行深层次探讨与交流。本届讲坛首次采用线上直播形式,截至发稿,累计共有8.2万人次相聚云端,共同参与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下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方法”3个议题的思考,共享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景园林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思想财富。
开幕式及致辞
Opening Ceremony and Speech
主持人:郑曦教授
10月30日上午,讲坛开幕式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李雄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的大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发源地——北京林业大学举办国际化的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2017年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以来,学科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国际合作平台日益广阔,乘势而上开启了北林风景园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征程。最后,李雄教授希望本次讲坛的举办能够提供一个展示专业水准、凝练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林业大学始终坚守学科根本,瞄准学科前沿,以推动中国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中国”宏伟蓝图实践为己任,为此创办并一直坚持每年召开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贾建中秘书长肯定了本次讲坛对当前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充分响应,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聚居环境品质的新发展要求所做出的有益的探索和回应。最后,贾建中秘书长希望本次高峰讲坛能够更好地促进全球范围的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业者、师生探讨城市更新话题,为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和启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孟兆祯先生通过视频为讲坛致辞。孟院士强调中国风景园林是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总哲理,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风景园林建设首先要在物质环境上,提高层次,提升生态质量;此外,中国园林景面文心,几千年的文化已渗入人民的生活中,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要把文化与科学相结合。孟院士认为发展风景园林对城市更新有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共同把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做好,使城市得到更好的更新。
开幕式最后,所有嘉宾和观众们通过视频回顾了2015—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的会议盛况。
主旨报告
Keynote Speech
Richard Weller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系主任、教授,迈尔森城市化基金会主席,伊恩·麦克哈格中心联合执行总监
Richard Weller教授以《“两个世界”合而为一》(2 Worlds Make 1)为题,将人居环境建设和全球生态系统结合,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问题。Weller教授首先提出“城市历史文明演进中的世界”和“生态自然栖息地更迭发展的世界”的两种视角,指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气候变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城市建设者的风景园林师们应更加关注生态问题。从全球保护区建设出发,Weller教授强调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并以地球上濒危物种为例,探讨了如何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纳入城市发展建设中,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时要给予土壤、地貌、生物等自然要素更多的关注。随后,Weller教授以Bogota为例,提倡各大城市应注重城市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联动发展。最后,Weller教授以“The World Park”研究项目为例,创新性地提出通过世界范围内的生物保护通道建设,可在全球范围内将人们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来,进一步促进世界生态保护区的连通。
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晓冬先生以《城市更新的空间和机会》为题作主旨报告,首先用4个认识上的“不同”对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增量和存量模式进行了辨析,然后系统地阐述了城市更新是应对复杂问题、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随后,石晓冬先生通过明确城市更新的工作范畴、解析全国多个城市更新的具体实例,点明了统筹好城市更新空间对象的重要意义。他还强调,市场主体意愿、资金、运营是关系城市更新的元问题,决定了城市更新的成败,是创造城市更新机会的关键,表明了市场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影视+旅游”新趋势、在历史建筑中引入“首店首发经济”等现象,提出看见“岁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脉,万物皆可Al”的城市更新的新发展模式,希望能以城市文化名片带动消费输出,实现文商旅融合发展,发掘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文脉,赋能商业品牌,带动城市更新,强调品质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追求。
Kristina Hil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
Kristina Hill副教授以《自适应马赛克:可浸开发与分阶段更新》(Adaptive Mosaics: Floodable Development and Phased Renewal)为题,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海平面上升问题。Hill副教授首先从地质学的视角分析了2万多年以来海平面的历史变化趋势,并提出我们正在享受过去8000年海平面缓慢上升的最后30年红利。接着,Hill副教授阐述了海水倒灌、地下水上泛、洁净水污染、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乃至人居环境的消极影响。Hill副教授认为我们现有的大堤、大坝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我们现在急需寻找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一问题。随后,Hill副教授结合多个国内外具体案例,提出可以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并改善人居环境的3种城市概念模型:“楔子上的城市”概念模型可以从防洪堤退后留出河流流动空间;“碗里的城市”概念模型可以建立可淹没且多功能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华夫饼里的城市”概念模型可以营建以水网与储水池塘为基底的模块化漂浮社区。最后,Hill副教授总结:我们应当像冲浪者面对海洋一样,通过灵活且具有韧性的方式来适应海平面的上升趋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赵燕菁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特邀专家,故宫研究院建筑与规划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赵燕菁教授以《风景资源的资本化》为题,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风景资源转化成风景资产的一系列手段与措施。首先,赵燕菁教授指出风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特别是在旅游迅速发展、消费转型迅速升值、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我们应该赋予风景价值,并将其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本。随后,赵燕菁教授阐释了风景资本化的一般过程,即发现资源——将资源变成资产——将风景资产变成现金流,以此来实现全民自然资源保值升值的目的。赵燕菁教授认为实现风景的资本化可遵循立法、机构设立、勘探登记与储备、进入与退出机制、风景资源的增值五步进行,并以线性景区和点状景区等实践的盈利模式为例分析论述。最后,赵燕菁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创造的过程”,规划是寻找风景资源的最优利用方式,应将发现风景资源商业模式作为主要内容,将风景资源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
梁钦东
AECOM 建筑与人居环境董事副总裁、大中华区景观设计总监,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副主任委员
梁钦东先生以《通过公共领域重塑空间-人-内容的联系》为题,分享了AECOM的城市更新观点与实践。AECOM从环境、社会、治理的层次对城市进行更新治理,找到一种方式实现公平机会、多元选择、价值观包容的城市更新成果。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公共性是对谁而言的?公共空间能否产生经济价值?梁钦东先生认为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的治理工具,通过深入挖掘公共空间的含义,可以实现公共空间效益化。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公共空间(购物中心)。随后,梁钦东先生以三里屯所在街道为例,结合联合教学,分享了三里屯商业区更新改造过程。从对三里屯商业区及周边历史沿革的研究入手,进行雅秀大厦的改造,根据市民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将南部的现状停车场改造为多种功能可变的广场。此外,作为三里屯街道的责任规划师,秉持参与治理而后设计的原则,与社区共同工作,实现社区提升;与街道和规划进行沟通,与居民互动,多方公众参与,实现空间利用率提升,起到了联结市场-政府-社会的作用。最后,梁钦东先生总结: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重塑空间-人-内容的关系,内容即人的活动所创造的需求,对于风景园林专业领域而言,设计的责任是资源再分配。
讨论
Discussion
上半场主旨报告分享结束后,郑曦教授主持讨论环节,三位嘉宾分享各自对城市更新问题的观点。
Q
郑曦:城市更新涉及很多层面,需要多专业、多领域的合作,从政策到居民参与的社区改造等,如何处理这种兼容性,每个专业的坐标点是什么,从而实现有效更新?
石晓冬:无论是哪个专业,都应找准自己的专业能给城市和社会做的贡献。借此次会议,可以多方面了解其他环节对于城市更新的作用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关键点,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工作可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从学科或专业角度,才能培养出将来真正能够实际操作从而推动工作的学生、设计师。城市更新工作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常更常新,又是一个实践性的工作,需要到每一个项目里面去亲身经历,不断地运行、完善一个全生命周期过程。最后,希望大家能把学问、把我们的专业写在大地上。
赵燕菁:从另一个角度看风景园林,希望大家在做规划的时候能多考虑一步,面对现实的需求,不仅要做好方案,也要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
梁钦东:我非常认同开放空间是有价值的观点,但需要一些方法兑现出来。以AECOM的工作经验来说,作为多专业整合的公司,会将交通、水务、生态、景观、经济专业都融合到一个项目中。此外,也应注意项目中不同的公共空间、消费人群、利益相关方的多种需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下半场
Second half
主持人:李倞教授
10月30日下午,主论坛下半场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李倞教授主持。
Rob Roggema
适应性规划设计工作室董事兼创始人、荷兰应用大学沿海三角洲和圩田韧性设计研究教授,英国贝法斯特女王大学客座教授
Rob Roggema教授以《设计驱动的自然:走向可再生的城市和景观》(Nature-Driven by Design: Towards Regenerative Cities and Landscapes)为题,介绍了可再生城市与景观营建的思想和案例,即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进行设计。Roggema教授以城市化发展与气候变化问题引入,阐明对于未来城市更新,风景园林从业者应寻找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并指出我们需从绿色角度来思考城市化、思考生命。Roggema教授认为我们应对城市进行留白,而非填满,同时应反思之前的城市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再生的方式思考我们生存的空间和设计。例如,山火、暴雨等自然灾害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人类需找到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城市发展应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把对未来问题的预测和预警反馈在现今制订的计划中。而后,Roggema教授通过对Moeder Zernike案例的介绍,阐释了两条咸、淡水河流的融合机制,从新型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足以应对未来城市化问题,高效率、可持续、能够自给自足的风景园林方案,并描绘出该地区未来百年景观发展愿景。
阳建强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
阳建强教授以《中国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为题做主旨报告,首先明确了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任务,从“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轨迹”“城市更新的现实意义”“实施城市更新的规划路径与探索”3个方面展开演讲。我国过去的城市更新历程梳理为如下4个阶段:1)解决环境卫生与城市基础性问题;2)以解决住房紧张和偿还基础设施欠债为重点;3)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展开围绕旧城与老工业园区更新;4)提出城市双修目标,意在建立以人为本、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对于当下的城市更新探索,阳建强教授认为要将城市看作鲜活的生命有机体,同时要摆脱单一经济价值观,重新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建立更长远、更综合的发展目标;坚持从整体到局部的、结合各行业与各领域的城市更新方式。而后,阳建强教授阐释了实施城市更新的规划路径与具体要求:突出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提升;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综合整治等。最后,阳建强教授强调城市更新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应当发挥协力,实现城市更新的持续、多元、健康、和谐发展。
木下勇
日本大妻女子大学社会情报学部教授、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名誉教授
木下勇(KINOSHITA Isami)教授以《城市更新、地方认同和地方治理》(Urban Renewal, Place Identity and Local Governance)为题讲述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运用地方认同感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木下勇教授指出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应该发掘自身的特色,而后以文和友餐厅为例,论述了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寻找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教授认为城市有自己的身份形象,要把城市旧有的风貌融入新城建设中去,并为人们带来新的感受。在提及可持续发展与地方治理之间关系的阐释中,木下勇教授认为地方治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是优先考虑当前经济损益问题还是着眼于长期稳定优化。最后,木下勇教授通过对Iida城市更新项目等实践案例,阐释了可被当地政府用来提升地方认同感的城市更新要素,包括:公共开放空间、城市自然环境、步行交通系统、历史元素、文化艺术、公众参与度等。
Nico Tillie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助理教授,2021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实验室主任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聘任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园林》主编,《风景园林》创刊主编
王向荣教授在题为《重塑诗意的公共空间——城市自然系统的更新》的演讲中强调,中国的城市更新实践需要在区域的尺度下进行、需要关注城市内部与外部的自然系统。首先,王向荣教授以西湖、楠溪江岩头村为例,明确了在区域尺度下进行城市建设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营城观念,在这一观念下,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依靠自然系统形成,城内与城外的自然系统能够实现紧密的结合。随后,王向荣教授指出,现今传统的山湖城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同时原有的体系也不能满足当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因此,针对北京城的自然系统更新,总结出绿色廊道构建、小微空间绿色改造两种方式,它们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来完成自然与城市的结合、城市中园林的再现。通过一系列实践项目,王向荣教授详细介绍了区域视角下的其他更新方式:将基础设施与景观体系结合;构建通达慢行体系;在保留公园原有活动场地的前提下,增强生态功能、软化水岸、梳理并强化山水关系;构建城市荒野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等。最后,王向荣教授再次强调,我们需要重塑山水相依的城市系统,让城市与湖光山色融合,从而形成诗情画意的城市公共空间。
讨论
Discussion
下半场主旨报告分享结束后,李倞教授主持讨论环节,五位嘉宾分别回应了有关各自演讲主题的问题。
Q
李倞: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与设计驱动自然(Design-Driven by Nature)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什么?
Rob Roggema:设计结合自然有时候可能并不是非常的自然,它是从自然当中提取一些元素,把它放到一个社区或城市等不同背景当中去。设计驱动自然的设计对象则是一个系统,比如将水系统、生态系统等相互连接的系统和景观联系起来,作为我们进行设计的背景。我们要特别注意,很多的项目仅仅局限在“小绿”,也就是说仅仅贴了一个“绿”的标签,我们会看到很多描述美好景象的图片,看起来都是非常“绿”的,但是到实际的项目会发现,它的生态或者生物多样性都做得非常不好,这是很大的问题,我想打破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用系统性的方式来做,从自然当中汲取知识、汲取经验,要关注自然本身能做到什么,而不是我们作为人能够利用工具做些什么。
Q
李倞:城市更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设计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怎样重新看待自己的职业?
阳建强:城市更新必然应当放在系统的视角下进行考虑,设计师、规划师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与系统思维,处理好城市系统中社会、经济、物质空间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城市的内部结构也是一种系统:地上空间、地下空间是一种系统,交通、土地、生态也是一种系统。所以,设计师必须用非常高超的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将系统性的视角作为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
Q
李倞:在寻找文化认同的工作和设计实践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来自政府、居民、企业或投资方等的阻力?作为设计师有哪些解决途径和经验?
木下勇:您的问题很难回答,却也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社区规划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虽然每个城市更新项目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但可以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协调与沟通来解决文化认同感不同而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了解居民对于项目的看法、意见,这是每一个风景园林师的责任。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新的麻烦时,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来解决,加强人与这个地区的联系与文化认同感。
Q
李倞:在荷兰生态设计方面的案例中涉及自行车,荷兰人为什么喜欢骑自行车,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是否促进了荷兰人使用自行车?
Nico Tillie:对于荷兰人而言,骑自行车是很实际的一种交通方式,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城里,骑车可以更快到达火车站,上学骑车也会更快,孩子们很小就会骑自行车。我们需要做好更多的绿色基础设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步行或骑车步道。骑行、步行对于绿色(植被)、蓝色(水系)、棕色(土壤)和黑色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非常有益。需要把娱乐和轻松的生存环境、宜居的环境的概念结合,真正把自行车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我们以前的生活方式其实是非常让人留恋的,在城市更新过程当中,也会出现“返古”,人们可能最后还是会回归到非常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Q
李倞:您谈到“重塑诗意的公共空间”,“诗意”指代的是什么空间,如何在您的项目中体现这种诗意?
王向荣:诗意的公共空间是中国人特有的追求。这源于中国有众多的山,由山发展出来中国的河和城,历史上的城市都和山水相关。在区域的尺度上,发展出来特有的艺术,山水的画、山水的诗。人类可达的公共空间都和山水有关,一方面是物质的空间,一方面是文学方面描绘的空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今天的公共空间类型越来越多,其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但希望我们不要忘了这种诗意。
总结
Conclusion
主论坛阶段结束后,郑曦院长总结道,主旨报告不论是从聚焦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自然与城市关系的视角,探讨大尺度生态系统与城市更新的关系,还是从城市的街区尺度视角、公众视角,探讨空间治理与城市更新具体的路径和策略,不论是从自然诗意与城市系统浑然成一体角度,还是对风景资源资本化的再测算,不同视角和观点对本次主论坛的主题都有非常精准的阐释,以更为宏大的背景和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风景园林城市更新,不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让观众对从城市更新的内涵到实践方法都有了深入的理解。
自2015年起,高峰讲坛先后以“风景园林的多样性”“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区域景观系统”“韧性景观”等学界聚焦的重要问题为主题,累计邀请了近8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持续不断地启迪和鼓舞着更多的风景园林师探索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时至今日,“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力最大的论坛之一。
10月31日上午8:30,2021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即将举行,16位青年学者将探讨交流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的未来趋势,敬请期待。
直播二维码
详细议程链接:
版权声明
本次会议嘉宾演讲报告内容及视频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未经允许严禁私自传播
文章来源:《风景园林》杂志
责任编辑:李昊霖
审核:李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