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陵博物院:拥抱“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腾讯大秦网讯 4月20日下午,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腾讯旅游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当互联网+邂逅中华文明”的主旨演讲。



200位国家元首9000万观众来访


在演讲中,侯宁彬回顾了秦始皇帝陵辉煌史。如同秦代历史缩影,经过40多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现在已知的秦陵陪葬坑、陪葬墓达60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军事为主题的兵马俑陪葬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种国际名片的品牌效应无可替代。迄今为止,秦陵接待了中外观众9000余万人次,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文物工作者的心声。以前,我们的着眼点是物,即文物和遗址,但还没能更好地发挥文化文物的巨大价值。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如何满足博物馆观众的文化需求。



以开放姿态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


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侯宁彬说,他心目中的“互联网+博物馆”发展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转变,二是开放,三是回归。


首先,博物馆要以开放的功能构建起开放的生态。现在要开始以观众为中心,通过“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等,构建起博物馆自己的生态圈。


其次要建立开放的数据源。数据不能只是采集并存储,或者由有限的人群开发应用,必须通过开放平台为“互联网+”博物馆提供基础资料。

三是需要开放的智慧与合力。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实现全用户参与。比如众包就可以引入到文物研究以及文化创意中来。所有的用户都将是博物馆的管理者、工作者、创意者、消费者和监督者。


侯宁彬在演讲中提议:“文化为体,技术为用。”文物和博物馆自身最大的魅力在于人们对文化的喜爱和期待。


当前瞩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实更需要走向回归。文化创意产品不是纪念品、复制品,而是要正体现出文化的智慧与审美。通过已有的博物馆界的文创产品,大家都能发现,那些热卖、火爆的文创品,都是蕴含着典型文物、典型形象等元素的代表性作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回归到文物和文化自身。



联合腾讯开展三年互联网+行动计划


秦陵博物院目前已经在“互联网+”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比如将和腾讯公司开展一系列合作。下一阶段,结合秦文化景区建设,我们将联合提出为期三年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具体包括,通过软硬件技术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新媒体手段与观众互动,形成优秀内容输出和生产;借力优势媒体和平台资源,打造新的传播渠道和运营手段,革新受众接触方式。


按照我们的设想,三年后将使博物院的服务平台、文化传播、运营能力、景区建设等等各个方面都将迎来整体提升。


来源:腾讯大秦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