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逼着年轻夫妻离婚?一天18对夫妻离婚!石家庄“幼升小”政策引争议

中国妇女报


近日,石家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幼升小”政策时要求: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否则只能接受调剂。


为了孩子在片内入学,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户口没在片内的,为此去办了离婚手续。此政策经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



为了孩子在本片区上小学,户口异地夫妻扎堆离婚



  “平时也就五六对,前天我们办了18对。”7月4日,石家庄市裕华区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说起最近“扎堆”离婚的现象时坦言,“这两天离婚的人比平常多不少,有人说是为了孩子上学,别的我们也不好多问。”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报道,近日石家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幼升小”政策时要求: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否则只能接受调剂。为了孩子在片内入学,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户口没在片内的,为此去办了离婚手续。



  家住石家庄桥西区的王虹(化名)近日带着孩子去石家庄桥西区某小学报名。她和孩子的户口在该小学片区内,但孩子父亲的户口在外地。


  “现场有两种表格,符合条件的就直接报名,不符合条件的只能填调剂入学表格。” 王虹被告之要调剂入学。


  在报名现场,像王虹这种情况的就有几家。一对夫妻因为孩子被调剂入学还在现场吵了起来。“一位老年妇女就给他们出主意:办个‘假离婚’,就能顺利在片内入学。”这位老年妇女告诉王虹,她的儿子和儿媳就是这么做的。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为了孩子能顺利就读石家庄市长安区某小学,她和户口在外地的丈夫当天上午刚刚去办了离婚手续。“我们这片类似情况都是这么做的,我们没办法,也只能这么做。”


  她告诉记者,在婚姻登记处办离婚时,前面排了四五对。“大部分都说是为了孩子上学来离婚的。”她也向记者证实,离婚后,需要给学校提供离婚证明。“现在我们已经顺利报名了,等19日拿到孩子入学通知,我们就复婚。”


  7月4日下午,记者联系了石家庄市长安区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近两天离婚的人明显增多。“人数增加了一倍,之前每天也就十来对,这两天多的时候有20多对。”据他观察,离婚的人以30多岁的年轻人居多。 

 

 “我们的政策只写着‘随父母’”


       7月4日,石家庄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则回应称:“我们的政策只写着‘随父母’。”义务教育招生以区县为主,不同区县和学校的政策不太一样。“有些学校就要求孩子户口必须随父母双方,也有些学校要求随父母一方即可。”他补充说。


2017年,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时任科长在接受媒体采访解读“幼升小”政策时也曾表示:“父母双方户口,必须全在一起,如果有一方的户口不在这里,需要调剂入学,调剂的原则是如果就近的学校有空余学位,就在就近的学校,如果学位已经满了,调剂到相对较近的学校入学。”


为了向记者准确解读2018年石家庄“幼升小”政策,石家庄桥西区某小学负责招生工作的一位副校长专门找出了石家庄市和桥西区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适龄儿童、少年户口随父母,且户口和住址符合户籍管理有关要求,即户口、住址和父母的《房屋所有权证》或《不动产权证书》(规划用途须为住宅)相一致。”她指着文件强调,户口本和房产证一致的享受“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而不符合该要求的,由区教育局根据适龄儿童、少年家庭实际情况和各学校学位情况调剂安排入学。


对于文件中提到的“随父母”是指“父和母”还是“父或母”,这位副校长肯定地告诉记者:是指父亲和母亲。在当地实际招生工作中也是按“父和母”的标准来执行的,上片内学校,父母和孩子三人户口缺一不可,否则就要接受调剂。



专家:教育资源短缺 优质资源不平衡是主因


该新闻经报道后,引发网友集体热议:有的网友说这种奇葩政策太讽刺,教育孩子从假离婚开始,不折腾孩子,折腾家长了~~也有网友说,现在的教育变了味,上学太艰难,还是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吧!~~有的网友说,这凸显了教育资源匮乏,分配不均~~


而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国凤分析指出,教育资源的短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催生了这类现象。“或许教育主管部门有不得已的苦衷,片区内孩子太多,容纳数量有限,不得不采取这样‘极端’的措施。”薛国凤认为,在所有人都想吃蛋糕,而且分蛋糕者也想让人人都吃到蛋糕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根本问题——做一个更大更好的蛋糕,而不仅仅是绞尽脑汁去想如何切这块蛋糕。


  “是管控,是领导,还是服务?”她同时指出,目前一些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一些部门的管理者也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适合并能推动事物发展的理念去探索工作如何高质量、高满意度开展。”


针对石家庄引发争议的“幼升小”政策,新京报微博刊发了题为《“小升初”政策,岂能将家长带向为了孩子“假离婚”的歧路?》评论。


该评论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确有苦衷,但最终的苦果还是得由家长们来尝。于是“假离婚”便成为了家长们最无奈的抗争。


以假离婚的方式换取孩子在片区内的学校上学,这种“不择手段”是一种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申诉”。


“引导”家长为孩子上学“假离婚”的“小升初”政策执行,必定是反人伦的。就算优质教育资源紧张,也不宜这样将“父母子女户籍同在一处”作为孩子上片区学校的前置条件,进而产生错误导向。当然,以更加深刻、全面的教育资源供给端改革去平息家长的焦虑,也是绕不开的长期目标。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熬过孩子高考就离婚!快十年了,这事已成潮流!


“熊孩子”不省心,谎称被挨揍,家长暴打班主任:2人拘留!1人停职!校长免职!

2018最新择偶标准曝光:比有房有车有存款更重要的,竟然是……


来源/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新浪微博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