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历史被改写?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但未经医学伦理报备


据人民网今天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点击查看哟)



消息一出,立刻登上热搜



网友热评



基因编辑是怎么做的?


要看懂这个新闻,先要谈一下背后使用的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它也被称为是“基因魔剪”。


简单来讲,这种技术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精准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它可以引入一段基因,消除一段基因,甚至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的修改。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简介(图片来源:J LEVIN W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from Wikimedia Commons)


也就是说,这个工具让我们能够在分子层面上修改生命的蓝图。


毫无疑问,这在科学研究中是一项突破。有了这款工具,我们能够很快地对基因进行编辑,方便研究的开展。目前许多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背后也有这款技术的影子。


首名基因编辑人类是怎么回事?


根据报道,研究人员们在受精卵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CCR5基因进行了修改。


CCR5基因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它编码的蛋白质,是HIV病毒入侵人体所需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理论上讲,如果这个基因出现变异或缺失,就有可能关闭HIV病毒入侵人体的大门。


之前一些资料表明,北欧人群中有10%的人存在天然的CCR5基因缺失。他们对HIV病毒有较强的“免疫力”。


经过基因编辑之后,这些受精卵发育成了婴儿,并呱呱落地。婴儿体内,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只是这一次,变化并非来自自然突变,而是人为修改。


这项研究引起了哪些争议?


从生物技术的角度上,这是一个突破。但从其他角度出发,这项研究充满了争议。


首先便是伦理上的担忧。通过基因改造人类,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从公开的资料看,这项研究的确做了伦理上的报备和审查申请,也得到了通过。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人类是否有资格对此作出决定?


▲本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图片来源:中国临床试验申请中心)


其次,通过基因编辑,这两名婴儿的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的变化。诚然,他们对HIV病毒可能有了天然的免疫力。但他们的其他生理功能,是否会出现变化?这不仅是指CCR5基因变异带来的变化,还包括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潜在脱靶效应带来的生理学变化。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没有答案。


我们只知道,2018年11月26日,人类的历史被彻底改写了。


最新消息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未经医学伦理报备


据新京报报道,深圳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


今天上午,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深圳诞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质疑。记者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获悉,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网友质疑,该项目进行前是否通过伦理审查?记者今日致电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在开会讨论此事,此前并未收到项目的伦理审查报备。


新闻多一点


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耿兴敏)


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在会上通报,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全覆盖,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王斌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经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报告经注射吸毒感染者较2012年下降44.5%。同时,艾滋病感染者检测发现力度不断加大,检测人次数从2012年的1亿上升到2017年的2亿;2017年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80.4%、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王斌说,艾滋病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病例接近零报告。我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此外,建立专项基金支持社会组织深入开展防艾工作,社会力量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王斌表示,我国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这个项目已经实施了若干年,到2017年年底,孕产妇艾滋病的检测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项目实施的策略非常有效果。目前,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及其子女的抗病毒治疗率都达到了90%以上。


王斌称,现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点是在艾滋病相对高发的贫困地区,当地基础设施差,保健人员、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缺乏,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2017年9月,国家卫健委启动了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试点。王斌表示,如何向着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向去努力,是一个新的目标。在这个方向上,开展了助力三区三州健康扶贫工作。同时,还开展了针对包括解决这些贫困地区基层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的对口支援、提升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工作。


发布会上,王斌还介绍,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人,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经异性传播占比为69.6%,男性同性传播为25.5%。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表示,虽然我国目前艾滋病感染率低,但防治形势严峻,防治任务艰巨,一些新的发病特点也值得关注,青年学生的感染依然不容忽视。


韩孟杰介绍,现在每年还有3000多例学生感染艾滋病,2017年有3077例学生感染,其中81.8%都是同性性传播导致的感染。“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还是挺高的,但是他们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很差,我们调查过,有过性经历的学生安全套使用率还不到40%。另外,他们处于性活跃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韩孟杰呼吁,艾滋病防治需要社会共同宣传,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环境。另外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要加强性健康教育,从小做起,关口前移,以便于在他们进大学之前就具有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性意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感染率不高,但感染的绝对数仍然很大。


面对艰巨的艾滋病防治任务,王斌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及综合干预的时效性,突出重点地区、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和重点人群,增强艾滋病危害警示性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创新互联网+综合干预模式;推动自我检测、主动检测,促进早检测早诊断,实施应治尽治,推广检测、咨询、诊断和治疗的“一站式”服务;广泛动员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这11名女性真大咖,党中央拟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她们位列其中!


她曾多次“会见”周永康,对话周永康案辩护律师郝春莉


对家庭暴力中谩骂和恐吓的分析、认定和应对



来源/综合自中国妇女报、新京报、学术经纬、人民网、科学网

编辑/吴苏锦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