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北京市女子监狱里的“学校生活”

周韵曦 中国妇女报 2019-06-19



编者按


如何让监狱不再是印象中的“深牢大狱”,进而让这里成为服刑人员翻开生活新篇章的“学校”?在极具性别特征的服刑场所——北京市女子监狱,带着为社会回送“四自”守法公民的信念,坚守“智慧”内核,让“大家在出狱后能够尽快融入社会”的“因人施教”,无疑让服刑人员受益良多。


回归社会,绝非宣布“服刑期结束”那么简单。这需要更多前置性措施,要从细节入手。在北京市女子监狱,一名名服刑人员,正是通过学会“用淘宝”“知晓热门电影”“会用手机支付”等“小事”入手,才不至于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改过自新,由此被赋予了更多与文明进步相匹配的内涵。



带上VR,在大屏幕前踩踏共享单车,“V”观体验城市美好生活;

登录模拟社会交互式实训系统,身临其境进行互动式学习;

在线点击智慧网络教育平台,观看海量高品质内容视频

……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一系列最新颖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到监狱的智慧化管理中,在对服刑人员的管理和改造中提供更精细化的支持。


不久前,在司法部召开的“智慧监狱”建设全面推进暨“智慧监狱示范单位”命名会上,北京市女子监狱被正式命名为司法部首批部级“智慧监狱示范单位”。在这个极具性别特色的特殊场所,以“润”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改造手段,辅以载有“智慧”内核的多种新技术新模式,让监狱不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深牢大狱”,而是帮助服刑人员积极改造、接受新时代教育的“第二所学校”,让她们更好地改过自新、再次与时代同频共振。


基于特点改造服刑人员


我国监狱法第一条,即明确了该法设立的意义:“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在北京市女子监狱教育改造科书记张景洁看来,要行之有效地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首先要正确认识对待双方存在的多重关系。“首先是警囚关系,其次是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第三是监管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服刑人员政治改造宣誓。


“干警和服刑人员一样,都有七情六欲,而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必须投入情感、有同理心。”张景洁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如今,监狱警察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如何在适度与合情合理的范围中对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对年轻女警们提出了考验,特别是“有的女干警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走进了监狱大门,有时还要负责七八十岁老年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


那么,这些年轻甚至涉世未深的女监狱警察们,是如何基于女服刑人员特点开展教育改造工作的呢?



说起女监服刑人员的犯罪特点,张景洁有自己的体悟:虽然从犯罪成因来说,男性服刑人员有的罪名,女性服刑人员也一定会有。但无论是体力情况还是心理特点,女性服刑人员与男性服刑人员确实存在很大区别,体现出的特征全然不同。


“就拿杀人犯罪来说,男性的暴力成分多高于女性。同时,女性还有必经的三期:青春期、生理期、更年期。”她由此认为:“严不过人,宽不过囚。再严格的管理,也要正视她们的社会属性,基于这种特点对女性服刑人员进行改造。”



由此,在女监中,女监狱警察们就如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样,以多重身份——警察、老师、医生、母亲——引导女性服刑人员积极转变思想,迎来脱胎换骨的那一天。


“智慧”内核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


每到周六,都是服刑人员李某最期待的一天。在这一天里,她能听到来自各个单位的精英警官所带来的精彩课程,有时是针对时下当红影片的赏析,有时则是学国学、唱红歌、诗词吟诵抒发爱国情怀等。这些社会时兴、灵活有趣的活动,让李某由衷感叹:“我感到没有被国家和时代抛弃,更能激发我继续改造之路。”


去年6月28日,全国监狱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的“五大改造”新格局。


在构建“五大改造”新格局的过程中,女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既有成效显著的传统手段,也引入VR体验馆等一批“高精尖”的智慧化技术,为服刑人员彻底认罪悔罪、走好改造之路,设计出一套清晰的解题步骤。


服刑人员在“琢心匠”皂雕坊制作皂雕作品。


今年2月,张景洁给服刑人员带来一堂政治大讲堂——解析电影《流浪地球》。课后,她收到了服刑人员的积极反馈。


“影片里传达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热血沸腾,被深深带入。”提到那堂课,服刑人员李某眼神中透出一抹兴奋的亮光。


在这之前,张景洁曾深入思考:什么是政治改造?怎样对服刑人员施行教育?思考带来的结论是:“给她们灌输家国情怀、政治情怀和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这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引领。


走进女监的政治改造中心和“润”文化教育基地,一股红色基调的清风正气扑面而来,这里是对服刑人员开展集中教育的主要场所。



据介绍,基地主要开展红色教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等。特别是其中一块“厉害了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让服刑人员也能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的成就和变化。


在这里,女监始终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每天的特定时段,多媒体工作室、广播站和电视台都会发挥广播媒体作用,将红歌、新闻联播以及政治理论教育同步输出到每个监舍的电视,将政治教育分散直达到各个角落。


在这里,还打造出一系列特色传统文化教室和智慧网络教育平台,以润德、润行、润心、润智、润为的文化内涵和海量资源,实现“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的教育目的。



那么,有了“智慧”内核的加持,对女监的管理和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到底产生了哪些直观影响呢?对此,张景洁有着深刻感受:“‘智慧监狱’的建设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与每一名服刑人员的改造息息相关。特别是通过智慧网络教育平台的运用,以及各种现代化手段,提高了教育效率,在充分调动服刑人员兴趣的同时,在教育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社会回送“四自”守法公民


在服刑过程中,服刑人员都要面对“经典三问”的“考问”:你是谁?你在哪?到哪里去?这三问,贯穿了女监的入监教育、常规教育和出监教育。


头三个月,服刑人员要适应、了解监狱生活,对自己的改造设立初步规划,继而可以投入漫长的常规改造中。而临近出监,服刑人员则会被集中到出监监区,进行回归社会的衔接教育。


在监狱警察们看来,改造服刑人员重要,而助她们回归社会、为社会回送“四自”守法公民尤为重要。


“有的服刑人员入监时用的电脑还是486,现在社会已进入5G时代。对她们来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的远离社会,一定会有近乡情怯的茫然无措、紧张兴奋等各种情绪,如果她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势必会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必须要建立她们回归社会的信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缩短回归适应期,女监引入社会上各种新颖、开放的教育形式,让服刑人员能时刻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



在基地,人机模拟面试系统、模拟社会交互式实训系统、模拟淘宝、骑行漫游等各种智能设备,针对各类生活场景如购物、打车、手机支付等,为服刑人员提供一点一滴实景再现般的指导。


女监内开设的烘焙、插花、美容美发按摩、计算机等符合女性特点的技术培训课程,有效帮助服刑人员树立自信、获得技能,回归社会后都能重启美好新生活。


走进设在女监一层的技术教育基地,一间间特色工作坊展示出大量服刑人员的手工艺作品,让记者眼前一亮。“琢心匠”皂雕坊的皂雕作品晶莹剔透;纸艺坊的“招财猫”“孔雀”等作品栩栩如生;反映“改革开放40年”的绳编作品更是精致大气、独具匠心……这些业余文化生活,不仅满足了服刑人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爱好,也帮助她们重塑对生活的热爱。



“服刑久了,大家总担心会与社会脱节,但是在回归适应体验中心体验后,对我们了解未来的新生活帮助很大,特别是重树了我们的信心。”


服刑中,今年50岁的服刑人员周某参加了监狱组织的美容美发、烘焙技能培训班,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看到热腾腾的蛋糕成品被从烤箱里端出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那一刻不仅让我有了信心,更有无穷的感动和感恩之心。”她渴望着回归社会后,能通过自己学到的技能给家人烤制一个生日蛋糕,以报养育之恩。



欢迎转发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紧急提醒!"约会强暴药"已在多地出现!可能正在危害你身边的人


鲁迅在线打假,网友:李白杜甫张爱玲莫言也要……


不要再这样吃了,全是虫!快告诉家人!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图片/北京市女子监狱供图

编辑/吴苏锦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