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恩父母,学会接纳他们的平凡


最近看孟非主持的《新相亲大会》,又见那位面容姣好、气质优雅的香港母亲,上次她是陪着女儿来相亲的,最后牵手成功。这次她又带着帅气的儿子钟元凯来上节目。节目中,钟氏兄妹再次提到母亲的“控制欲”以及与他们的“零沟通”……


这位母亲诉说了原委。丈夫在儿子12岁那年因意外离世,留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为了将兄妹3人抚养长大,钟妈妈可谓含辛茹苦。但是,即便是在《新相亲大会》的舞台上,一双儿女也丝毫不避讳与妈妈关系的日渐疏远。


“爸爸去世后,我们一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妈妈总是用控制的方式关心我,慢慢地我不愿意跟妈妈交流,就算说出来,她也不会理解。妈妈的强势,在家人之间筑起了很深的壁垒。”短片中,钟元凯如是说道。而另一边,钟妈妈则默默流泪,低头不语。


舞台上,一边是努力生活、默默奉献的母亲,一边是不甚理解、抱怨声声的子女。对此,孟非的一段话非常精辟。他说:“我认为你们不应该苛求你们的母亲。在父亲这个角色缺位的情况下,她没有办法一个人把两个人的角色扮演得那么完美。一个女人,把3个孩子抚养长大,你们未来就会知道这件事情有多么不容易。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其实,钟氏姐弟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是都成人了,还在抱怨单亲妈妈,却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是个胆小鬼。” 日本导演北野武如是说。


没错,总抱怨父母无能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一个成熟的人,不是与父母的平凡为敌,而是与他们的不完美和解。


我们很多人大约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刻,羡慕“别人家的父母”。这就像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曾经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情况不同的是,它们分别发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我在考上大学之前,一直都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压抑中,虽然父母不怎么说出口,但是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不够好”。我也曾经被我的母亲“设计未来”:“考不上大学,就做个护士吧。”那个年代,当护士就可以避免务农。


也许正是在那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我才产生了绝地反击的愿望,发奋学习,结果是上了名牌大学,终于扬眉吐气了,我开始反思——“别人家的父母”。那时班里45位同学来自各个省市,有城市来的,也有农村来的,我来自新疆建设兵团农场。而同宿舍的8个姐妹,有大学教授家庭出身的,有高干家庭出身的,我的父母则是普通的农场职工,最高文化程度高小……


于是我开始羡慕“别人家的父母”,想象如果自己生在高知、高干家庭,该如何……当然,这种“反思”很快被我就此打住,没有在羡慕嫉妒恨的路上走得更远,而是奋起直追。


大学4年,我应该是占领图书馆最积极的那个;也是早晨去操场跑步锻炼坚持不懈的那个;更是尽最大能力帮助父母圆买房梦的那个……


有时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出生于那样平凡的家庭,才激活了自己“要强”的存在感,从而让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今,当上大学的儿子出现“怪罪”我们的苗头时,我会义正辞严地告诉他:我们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属于你奋斗的空间和范畴!看到身边某个同学、朋友的风光,就埋怨父母的无能,帮不上自己的鸿鹄之志,那是懦夫的表现。


当然,作为过来人,我们应该允许并理解孩子有“别人家的父母”的情绪,但是不能助长和纵容这种情绪,而是要帮助孩子走出误区,成长为成熟的人,“大写的人”。


现在有不少孩子,越长大,越嫌弃父母——不够有学识,不够有能力,不够有资源,不能为子女撑起一片天。最可怕的是,不少孩子一边依赖父母,一边嫌弃父母。他们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而平凡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恰恰离不开父母的默默托举。


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人无长进,我何以对父母。一个成熟的人,往前看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往后看则充满自我负责的勇气。


正像那首歌里唱的:“你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欢迎转发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昨晚的新闻联播刷屏了!铿锵有力的声音,感受一下


再捐1711万元!致敬这位95岁,与“诗歌相伴”的真女神


妇女: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胡杨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