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时间之母”—— 93岁院士叶叔华的“天文人生”

丁秀伟 朱丽叶 中国妇女报 2020-09-04


投身天文事业68载,

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是国际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也是我国战略科学家;

她是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

也是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叶叔华


叶叔华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毕业照(1949年6月)


观象台里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


与叶叔华约见的地点就在她的办公室,如今93岁高龄的她,依然会在每个工作日来到上海天文台工作。


“现在的女记者多吗?大概占比多少?” 叶叔华见记者是位女性,主动攀谈起来。作为杰出女性,叶叔华对于男女平等、女性教育、女性参政等问题都非常关心。这也与她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有关。


1950年暑假,叶叔华与爱人从香港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求职。满怀希望的她却得到回复:只招一名男的。这让品格独特、心地光明的叶叔华无法接受,她给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五个“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


1951年夏天,叶叔华和爱人来到上海,但当时徐家汇观象台只招一个人,于是叶叔华的爱人到复旦数学系工作,11月底叶叔华进了徐家汇观象台。在此之前,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工作人员。


负责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


徐家汇观象台是全国唯一的时间服务单位,当时只有4个工作人员,每天早上11点和晚上5点各播报一次时间讯号。


“1926年和1933年的两次国际经度联测中,徐家汇被选为全球三个基本点之一,当时的设备是很标准的。”叶叔华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时隔多年以后,又受战争影响,陈旧的播报设备经常会坏,导致精度不足。


当时是建国初期,国家开展各方面建设,急需全国的精密地图。“经度测量需要有世界时服务,落后的时间工作,影响了测绘的进展。”叶叔华说。


1953年,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加强时间工作。1955年,从紫金山天文台调来骨干和领导,人员和设备都大为增加。1957年使用大型石英钟之后,时号发播精度已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年召开全国时间工作会议,认为播时已经可以,但需在国家中西部建新台,以保证西部测绘工作都能收到时间讯号,还要增加各天文台的测时工作,建立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


当时老的工作人员都调到北京和陕西建立新的天文台,中国的综合世界时建立,就由叶叔华负责。


当时国际领先的时间工作机构有两个,一个是由全世界39个天文台组成的设在巴黎的国际时间局世界时系统;另一个是有14个天文台的苏联的标准时间系统。而当时我国的世界时工作只有徐家汇观象台和紫金山天文台。


为了找到适用于我国综合世界时的数据处理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少量天文台观测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法。以后,各个天文台陆续增加天文测时工作,中国世界时系统日益加强。


自1963年起,我国世界时系统精度开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科技部发表公告向全国发播,“北京时间”横空出世。


结果证明,我国世界时系统的精确度超越了苏联标准时刻系统,跃居世界第二。

1964年,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


提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为深空探测奠基


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建立第二年就遭遇了“文革”浩劫,叶叔华也被关入“牛棚”,每天打扫卫生、写检查和受批判。“后来我给一名油漆工当徒弟,那名油漆工安慰我,让我好好做,以后可以做个油漆工师傅。”叶叔华笑着说。


1970年,走出“牛棚”的叶叔华,去图书馆翻阅国外天文学杂志,探索外国同行这几年在做什么。1971年,她开始可以到中科院参加会议。


“1973年我大胆提出了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这个技术既可用于时间,又可在天体物理研究中应用。”叶叔华说。


当时,国家科研经费不足,她去询问四机部一位处长,能否建造一个25米的射电望远镜,处长说不行。“我在他面前站了一刻钟,当他再次询问我究竟想要什么时,我提出想见部长。当时的副部长听我讲完以后竟然同意了,望远镜的事情就这么顺利解决了。”叶叔华欣慰地说。


就这样,1979年先建成了6米射电望远镜,1987年上海台建成了25米射电望远镜,1994年在乌鲁木齐建成25米射电望远镜,原定点在昆明的站,由于经费缺乏没有建成。


我国开展探月工程之初,叶叔华和上海天文台同仁提出用VLBI技术帮助定轨。2008年初,嫦娥一号成功之后,上海市领导接见有关人员之时,叶叔华提出上海的VLBI天线最小最老,希望能做新的,促成了中科院与上海市合作的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


2012年,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建成,在我国深空探测和天文研究中发挥了很好作用。2019年,65米射电望远镜被评为上海市特等科技进步奖,总体性能位居世界第三。


1994年,叶叔华提出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计划)。次年,4年一次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第二十一届大会在美国召开,叶叔华赴美提交APSG计划。在种种质疑声中,叶叔华争取到了各国对中国APSG计划的支持。


那是我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第一次争取到一项由我们倡议、由我们主办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真的非常不容易。”叶叔华感慨。


叶叔华于2009年国际天文年活动中。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68年了,别看我年纪大了,但还是个有用的人。”叶叔华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她依然每天来办公室工作,经常参与推动一些新的项目。“中国现在参与了一项‘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国际大科学工程,我希望能在上海建设一个区域性科学数据中心,不限于中国,甚至不限于亚洲。”叶叔华坚定地说。另外,她和天文台同仁还在建议一个空间低频VLBI计划。


凭着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和在天文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叶叔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1981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至1994年连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天文界担任该职务的第一个人;1996年当选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主席。


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和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得中国天文学会成立90周年最高荣誉奖以及首届“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在社会工作方面,她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连任三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协两届副主席和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


1978年11月2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1994年8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



欢迎转发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女报记者探访北京“猎狼小组”:让“咸猪手”住手!


“无人禁区”里“神仙爱情”


特朗普:伊万卡与蓬佩奥就是“美女与野兽”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丁秀伟/朱丽叶

编辑/吴苏锦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