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医71年的95岁医生奶奶走了!她说“医生最重要的标准是当个好人”


从医71年

离休后坚持坐诊近40年

……

7月26日

95岁高龄的吴合医生

走得平静安详


吴合医生。


遵照生前遗嘱

儿女已经为她完成了

眼角膜和遗体捐献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里

她还在给患者看病

因为

这是她一辈子最喜欢的事情

……



1948年吴合从上海医学院毕业时拍摄的毕业照片。


吴合1924年出生于河北

从小在上海长大

父亲是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

留美的医学专家

一生崇尚治病救人

吴合在书香家庭长大

从小父亲就教育她

要善良、独立、诚实、质朴

对家里常年上门求医的患者心怀尊重


1948年吴合从上海医学院毕业时拍摄的毕业照片。


她1948年从上海医学院

(现复旦大学医学部)毕业

1954年转至陕西省友谊医院

并在该院创建了西北地区

第一家变态反应科

多次荣获“医德奖”“模范共产党员”

2016年4月

当选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吴合医生工作照。


“医生最重要的标准——当个好人”

“只要让看病,不给工资也行”

这些都是她说过的话


2016年3月25日,吴合在位于西安的家中接听患者的咨询电话。


在同事的记忆里

她上班从来风雨无阻

业余时间还要出门巡诊

冬天都是穿着毛衣睡觉

因为这样半夜爬起来看病

不冷还方便


2015年7月22日,患者围在吴合身边等待看病。


1979年

55岁的吴合光荣离休

但她离不开工作、病人

主动要求“超期服役”

于是医院返聘了她

从周一到周五

这一坐又是30多年


2016年3月25日,吴合(左)在位于西安的家中为上门求医的咸阳患者王锁胜诊治。


最后几年

吴合身体健康发出警报

院领导担心她不能承担

这种高强度工作

多次劝说老人在家颐养天年

但吴合却说

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重大意义


每天坐诊回家后,吴合还会上网查资料、看文章,一些不方便来西安就医的外地患者会通过电子邮件向吴合进行咨询。(2015年7月22日摄)


院里领导实在没辙

在2014年下了“通牒”

不给吴合发返聘工资了

但吴合从来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不给钱没关系,

只要让我看病就行。”


2015年7月22日,吴合在女儿的陪同下走楼梯回家。虽然有电梯,但吴合每次都坚持走楼梯。


2016年

因不慎伤到腰膝无法下楼

吴合就改在家里出诊

由大女儿朱建平在一旁帮忙


2015年7月22日,吴合的大女儿朱建平(右二)在母亲坐诊的时候帮助她打下手。 


“母亲主要从事内科

和过敏性免疫变态病的治疗,

每次看病她都先让患者读书。”

大女儿朱建平说

很多患者都说第一次遇到

让病人先读书学习的医生

读的书是她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编写的关于免疫治疗的小册子

让病人读书就是要让他们

了解自己的病因、病情

对患者的自觉治疗很有帮助


2015年7月22日,吴合用放大镜阅读病人带来的检查结果。


她努力用最便宜的药

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将病人治好

患者一般吃一个月的药

才花五六十元钱



“姥姥就没有晚年,

她根本闲不住,

一辈子唯一的爱好,

就是看病。”

外孙女孙雅楠说

姥姥的个人生活极其简朴


除了给人看病

吴合还热衷于公益事业

自1993年起

她给多个助学工程基金会

及慈善机构捐资近7万元

资助贫困学生79人

她曾3次献血、1次捐献骨髓

并申请登记了捐献角膜和遗体


这是吴合热心公益事业所获得的荣誉证书(2016年3月25日摄)。


孙雅楠回忆

2008年在她的婚宴上

姥姥说不给红包了

送了她几个贫困学生的捐助

以后还会以她的名义

继续捐助更多的学生

当时全场都为

这样特别的姥姥点赞欢呼

她觉得骄傲极了


姥姥给几个孙辈的孩子

都赠送了这样特别的礼物

在姥姥资助下

得以正常读书的贫困学生

有七八十个人

送到家里的感谢信有几大袋子


吴合在家中坐诊。


另一个外孙女尚思

常年在国外从事护士职业

回国陪伴了姥姥最后的时光

“遇到难治的病人,

姥姥会反复钻研,

正是这种对医学的热爱,

对患者的关心,

将我也带入了医学领域。

有这样的姥姥真的很幸运。”



在吴合老人的患者微信群里

当女儿发出老人去世的消息后

患者们纷纷表达不舍

“一路走好”

“百姓的好医生”

……


吴合医生的另一位女儿朱建华

还以母亲的口吻

写下一篇文字

作为对母亲一生的总结

和对后人的祝愿



我今生九十五岁,


生命止步于2019年7月26日10时28分。


今日的天很蓝,太阳好温暖。


我愿,手扶墙,挪到窗台,举首望青天,感觉白云翩翩。


我愿,乘轮椅,行至巷道,抚指树干,感受东风千千。


哦,若能倒退三年,我还在上班,给患者诊断,疾与病不返。


若再退二十年,往返母校的讲台,抒发对上海医学院的情怀。


且当再退三十年,忙碌在医疗队乡间,为他们送药,还为他们亲身输血。


可能的话,退还在游击队医院,医生护士一人担,救八路军和战俘伤者,兼顾培训护理人员。


当然更想退至医学院课桌前,再聆听教授们的详细指点,拥抱一下被国民党搜捕时,护在我前面的那些、那些同学。


倘若再退几岁,那是我的童年,游泳跳水,嬉戏在黄浦江边……


心愿,足以实现,何必往返回当年。


人,要想取得自己具有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我将继续用眼角膜详视人间,


用亲身遗体给空军军医大学学生们做教学指南。


来年,我还给你们看病,


来世,我将祝人类康健。


女儿 朱建华


谢谢您

一路走好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张泉灵直言:这个问题很讨厌


女报评论:“中生代”女性的“剧本”更精彩


海清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中年职场女性的困境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刘潇)、华商报(记者 李琳)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