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主席关于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的批示为何缘起浙江千鹤 | 共和国精神地标

王长路 刘丽君 中国妇女报 2020-09-02


背景介绍


新中国成立之初,千鹤自然村的妇女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投身农业生产劳动,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并且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书写了千鹤妇女精彩的历史篇章。千鹤妇女的实干精神影响深远。

主席对千鹤妇女精神做批示。


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筹建“千鹤妇女精神”纪念馆。

千鹤村村口。刘丽君/摄



“新四军就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这是杨兰珍年轻时,在千鹤大队文宣队做队员时最擅长的唱段。歌声飘过50年,已经72岁的杨兰珍站在自家院子里,重唱了一遍,依然高亢嘹亮。


杨兰珍站在自家院子里重唱《沙家浜》


院子里的柚子树上已结满青果,等待着收获的季节。


这就是现在的千鹤村,道路宽阔整洁,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小院里青柚飘香。


时间回到1953年,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千鹤妇女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此首次作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批示,这是后来“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来源。


新的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延续发扬。一批批千鹤年轻女性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展现巾帼力量。


身残志坚,女性就要自立自强


“那时候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个拖累。”3岁就因烧伤双手残疾的千鹤村妇女傅爱娥,不只一次有过轻生的想法。


正当丧失生活的勇气时,她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当时村里的王玉英书记,不停地鼓励我,开导我,还送我毛主席语录,教我干农活儿。”


“后来我就想通了,我要学习,要好好地活下去。”双手残疾,傅爱娥刚开始干农活儿时比任何人都吃力,但她干得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少。白天干活儿,晚上去村里学文化;不能拿笔,她用绳子把笔绑在手上写字。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在建德梅城千鹤公社有一个没手指的妇女,手虽然残疾了,却同正常人一样劳动,而且还会识字、写字。有人还专门为她编了一段快板:“人家割草用双手,爱娥割草用双拳,人家割了一百斤,爱娥要割一百廿……”


1966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傅爱娥以浙江省农业战线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前排左9席地而坐手捧《毛泽东语录》的即傅爱娥。


“我当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傅爱娥说。


平等发展,托儿所解放女性双手


妇女下地劳动,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家里孩子没人管怎么办?


1956年,千鹤大队办起了托儿所,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村级托儿所之一。


“托儿所里的孩子跟我感情都很好,前任村书记就是我带出来的孩子。”65岁的蒋竹珍曾是托儿所的阿姨。


当年千鹤托儿所旧址。


一开始,妈妈们并不放心把孩子托付出去,后来,她们发现蒋竹珍对孩子有耐心,还会给孩子做玩具,讲故事,渐渐相信了她。“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孩子,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五十几个,从早上7点半入托到晚上5点,我再一个个送回家。”蒋竹珍就这样带大了一群孩子,直到把他们送到小学。


千鹤村妇女胡寿珠还记得,为了照顾自己4个月大的孩子,完全出不了门。后来,她把孩子放在了托儿所,终于也能腾出双手搞生产了。


“妇女们都说,有了托儿组,可以安心参加生产了。”蒋竹珍说。


敢想敢干,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


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也在与时俱进,年轻的千鹤妇女正在书写新故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85后”,刚刚上任城西村(原先的“千鹤村”)村委书记一个月,王丽娜已经成了大忙人。


“一开始是有过犹豫,这里的工作更累,待遇也不比以前。”王丽娜原先在地产公司上班,生活稳定安逸,如今,她放弃了一切,回到家乡挑起大梁。“内心特别希望能为千鹤的发展尽一份力。”


现在,王丽娜几乎是“抛家舍子”,全身心地驻扎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一个月的时间里只回过两三次家。


经过一段时间了解,王丽娜对千鹤的发展有了初步构想。她计划将村子发展为景区村庄,鼓励村民办民宿,经营土特产,实现经济上的自我造血。


“我年轻,又是女性,会有人质疑,所以我一定要干得更好。”王丽娜的眼睛亮闪闪,她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方圆几里的人家,几乎都吃过“80后”王卫萍家的梅城晒面。


王卫萍原先是在外漂泊的“浮萍”,早年间,她和丈夫生活在江西,打打工,做做各种小生意,日子没有什么大起色。


2012年,夫妻俩回到老家千鹤,做起了晒面的生意。王卫萍负责生产,她的丈夫负责销售。两人起早贪黑地干,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一开始是很辛苦的,也没什么生意,后来慢慢地越做越好,日子也越过越好。”王卫萍笑着说。


现在,两口子租地盖起了厂房,每天都要生产一吨多的晒面,还做起了电商。


“特别忙的时候,会请村里的妇女们来帮忙。”王卫萍说,从江西回老家创业,是她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接下来,她会带动同村的更多妇女一起干,共同致富。


新时代,新千鹤,年轻的千鹤妇女,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亮丽风景线。


对话千鹤女子民兵连第一任连长钱海珍


记者:当年的千鹤妇女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力量的?


钱海珍:那时候妇女被看不起,男人觉得女人什么都不能干,所以我们要为女人争气。男人做得到的,我们女人肯定做得到。我做不到,其他女人肯定做得到。比如说,下地干活儿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试验田,男人耕种一块,女同志也耕种一块,我们自己插秧犁地收割,都是自己干,最后粮食产量从来不会比男人们耕种的那块地低。



记者:为什么想要加入女民兵连?


钱海珍:以前是男民兵保家卫国,其实我们女人也能做得到。比如说那时候新安江大坝还没有建,村里发洪水,男人们去挑沙抗洪,我们女民兵也去挑沙,跟男人干一样的活儿。沙子很沉,一袋有100多斤,渔船排在一起,架上板子铺成一条路,很滑也很摇晃,我们妇女就自己挑着沙袋走过去,把围坝砌起来。后来男人们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实在是了不起!”



记者:为什么会这么热情地参与劳动?


钱海珍:我们既要干家务,也要下地干活儿,但我们要做好,因为毛主席也对千鹤妇女精神做过批示,我们荣誉感很强,老一辈千鹤妇女们能干,我们也一样能干。



年轻女性已成为千鹤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她们用双手装点建设美丽庭院,开展垃圾分类;组成“千鹤铁娘子”志愿队,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村里还办起了“女子学堂”,定期组织妇女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现在,妇女回乡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她们用智慧和勤奋推动着千鹤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美丽庭院。


傍晚的千鹤村,妇女们在村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嬉闹一片,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也是千鹤“她力量”在新时代延续的生动展现。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总书记关心的这个地方,是谁在守护?


一起来认识认识站在总书记身边的她


为啥找个好月嫂比找对象还难?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长路 刘丽君
编辑/吴苏锦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