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三代接力传承“中国桥梁奇迹”|70年,我的家与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妇联新闻 Author 姜军旗



9月11日,世界跨度最大、桥面最宽的转体斜拉桥——武汉杨泗港快速通道青菱段跨铁路斜拉桥成功转体。



作为桥梁建设者,中铁大桥局七公司工程师张博君和同事们,现场见证了中国桥梁史上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短暂的激动和兴奋之后,张博君和同事们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9月底,他们参与设计建造的另一个“世界第一”——世界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将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正式通车。


70年,三代人的“桥梁情结”


“再过几天大桥就要通车了。全世界跨度最大双层公路悬索桥,1700米一跨过江。”张博君言语中满是自豪。


其实,让张博君更感到自豪的,是杨泗港长江大桥几公里外的武汉长江大桥。“爷爷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也是新中国最早的桥梁建设者。”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者,张博君的爷爷张玉喜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打通了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长期重要作用。


▲ 爷爷张玉喜参与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爷爷他们那一代人能够完成这样一个时代奇迹,靠的是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


“我的父亲叫张建桥。父亲是爷爷参建南京长江大桥时出生的,爷爷希望子承父业,继续为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做贡献,所以取名‘建桥’。”


最终,张博君的父亲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也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并参加了芜湖长江大桥、太原市南中环桥等桥梁的建设。


▲ 武汉长江二桥通车典礼上的张博君和父亲。


爷爷和父亲参与建设长江大桥成了张博君儿时最感骄傲的事情,听爷爷讲建桥的故事,也成了张博君最深刻的童年记忆。


对新中国桥梁建设的挚爱潜移默化中的代际传递,让这个家族有了割舍不断的“桥梁情结”。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张博君对桥梁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虽然大学上的是军校,但毕业后,张博君还是进入了他心心念念的“桥梁建筑业”,并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桥梁工程师。


正是带着爷爷一生对桥梁事业的挚爱和父亲曾经修建太原南中环桥时难忘的回忆,2013年张博君来到了太原,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


初到太原,父亲带着张博君欣赏了他的作品——太原南中环桥。


“我当时就被震撼了,置身于南中环桥,那巨大的钢梁、拱杆与拉索,仿佛天神弹奏的琴弦,即将上演世纪乐章……放眼望去,南中环桥像一轮新月,升起于汾河河面,夜幕时分,在五彩灯饰的映衬下,显得美轮美奂、分外妖娆。”张博君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他当时的感觉。


2019年8月8日,由于参与了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配套桥梁工程建设,张博君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二青会火炬传递和开幕式。


70年,不变的是较真的劲儿


“我是做技术工作的,跟数据打交道,一定要敬畏质量,坚守底线!”这是爷爷经常说的一句话,同样也成了张博君坚守的原则。


“修建长江大桥是中国人几代人的梦想,作为长江上的第一座桥,必须确保百年品质。”张博君的爷爷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中,作为一名潜水师,负责检查水下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 张玉喜年轻时的军装照。


“爷爷在一次检查时发现,铆钉没有完全填满钉孔,最大的间隙发现有2毫米。引桥有个桥墩也存在极其微小的偏差。爷爷立刻将这一情况上报。最终工程被马上叫停,一万多个铆钉全部更换。”


也正是第一代建桥人近乎执着的严谨,使武汉长江大桥成为一个传奇,通车61年,历经了4次特大洪水、88次轮船碰撞,至今仍然坚如磐石。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成为检验长江大桥质量的试金石。“我们承诺,以大桥质量为生命,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保证建成国优桥,誓夺质量鲁班奖!”这是1999年芜湖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包括张博君父亲在内的所有建桥人发出的质量宣言,这个业界闻名的宣言不仅成为芜湖长江大桥建设项目的管理标杆,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建桥企业的行动指南。


“桥梁建设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祖辈和父辈的严谨,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桥三代”张博君的“基因”。


2013年,张博君作为骨干被派往山西太原参加北中环桥、摄乐桥的建设。“北中环桥是世界首座对称五拱反对称五跨非对称斜拉索桥,摄乐桥是太原首座独塔空间扭索面斜拉桥。两座桥施工难度非常高,但工期很紧。正常需要两到三年,但当时要求两座大桥当年开工、当年通车。”


▲ 张博君在工地。


“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质量却不能打折扣。”在大桥钢梁搭建一次拱桥施工时,张博君发现有一个定位架预埋件偏差5毫米。


“也就是半个手指头宽,5毫米正好是误差允许的最大值。定位架是控制整个钢拱轴线的源头,而钢拱关系到整座大桥的受力和安全,十分关键。”


当时正值酷夏,犹豫再三的张博君,还是决定要求工人重调。作业队长当时就急眼了:“5毫米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为什么还要重调?这么热的天,我们辛苦好几天了,你知不知道!”


“定位架是控制整个钢拱轴线的源头,这就好比电筒照向远方一样,源头晃动一下,远方的光线会偏离一大截。”张博君等队长平静下来后,开始了耐心的解释:“我们修的是世界级桥梁,将来上面承载的是无数家庭和生命啊,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百年品质。今天我也不走了,和大家一起调!”


烈日下,整整一天时间,最终实现了钢梁搭建安装零误差。


2019年3月,张博君参与建设的北中环桥项目顺利入围中国钢结构金奖。


70年,变化的是那一座座桥


在很多场合,张博君都称自己是一名“桥三代”。在太原参加完二青会开幕式,张博君就踏上了南下武汉的列车,奔向新的工程——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建设中。


“9月底,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就要通车,现在是最忙的时候。”杨泗港长江大桥是武汉长江上的第十座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主跨1700米,一跨过江。”


▲ 孙子张博君参与建造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


“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一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近年来,中国桥梁不断创造的“世界之最”,印证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这句话。


从杨泗港长江大桥顺流而下几公里,就是张博君爷爷参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


通体金黄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与橘红色的鹦鹉洲长江大桥、铁灰色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成为武汉长江主轴上的新名片。


2000年9月30日,父亲张建桥参与建设的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的芜湖长江大桥,刷新了14项全国建桥纪录,它的建成,让中国跻身于世界大跨重载铁路桥梁先进行列。


芜湖长江大桥也因此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继武汉、南京、九江长江大桥之后的第四座里程碑。


▲ 父亲张建桥参与建造的芜湖长江大桥


从 “万里长江第一桥”,到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张博君祖孙三代经历并见证了中国70年桥梁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长江上这短短几公里的距离,浓缩了中国桥梁建设水平从起步到领先全球的飞跃,也凝聚着张博君一家三代和共和国桥梁建设者的奋斗精神。


“在国际桥梁建设领域,有一种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张博君说,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中国不仅在江河湖海上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大桥,跨越天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在层峦叠嶂的边远山区,他们同样架起了通往幸福富裕的“天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世界各地的桥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它们中不少甚至成为地标性建筑。


“中国造”桥梁在连通世界的同时,也成为新的耀眼的“中国名片”。张博君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国门,代表中国桥梁建设者,为中国制造增添光彩。”



记者手记


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


张博君小的时候,很难见到常年在外修路架桥的爷爷和父亲。“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大桥,觉得在父亲心里,大桥比我还重要,认为是大桥‘抢走了爸爸’。”
爷爷去世后,父亲带着他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站在桥头,父亲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痴痴地望着远方。
“那一天,我陪着父亲在桥上站了好久好久,我们几乎没有说话,只是望着江面。”
也正是在那一天,张博君做了一个决定:继承爷爷的遗志,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闲暇时,张博君常常会坐在长江边,静静欣赏长江上一座座美轮美奂的大桥。
“能和爷爷、父亲一样,参与国家的桥梁建设,见证祖国由弱到强的变化,我觉得很自豪!”


割不断的“桥梁情缘”,和那种为祖国桥梁事业而奉献自我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流淌的血液,在祖孙三代间得以延续传承。


“作为大桥人,必须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到世界桥梁史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再到遍布世界的“中国造”大桥。一代又一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用钢铁臂膀架起了一座座桥梁,用智慧和汗水续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心中有了梦想,脚下才有力量。





欢迎转发 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视频+图文全景再现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布会实况


关注|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全文)


致敬!申纪兰屠呦呦等11位女性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姜军旗
图片/桥梁照片来自网络,其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楚天都市报
编辑/侯晓然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