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人可以说“不”!而不是什么“口是心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妇联新闻 Author 刘天红

弥合男女交流鸿沟,女性应正视自己的需求,勇敢说“不”;


男性应多倾听女性,用更加包容、肯定的态度鼓励其不断寻找“自我”。


前段时间,微博话题 “女人的哪些话要反着”上了热搜。



网友的回复相当集中——


“我没事,真的没事儿”


“你想干嘛就干嘛,随便你”


“那好吧,我先不打扰你了”


“别跟我说话了,别理我了”


……


▲ 新浪微博投票截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女人总是“口是心非”“话里有话”,读懂“她”的心让人颇费思量。以至于,在网友用以自娱的各种版本的《男友测试题》中,解读女友“话外音”成为“必考题”,让无数“直男”望而生畏。


而自古以来,男女不同的谈话特点也深入人心:女性委婉,男性爽直;女性家长里短,男性家国天下;女性爱唠叨,男性爱吹牛……不同的谈话风格,让男女之间常生误解。



有鉴于此,意在刻画或解析男女语言差异的书籍颇受青睐,比如,销量过亿册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度被千万男女奉为异性交往的圭臬。


那么,男女谈话果真如此不同吗?


女性果真生来就“口是心非”吗?


女人的话一定要反着听吗?


男女交谈何以不同


关于男性和女性谈话风格的差异一直以来都颇受关注。早在17世纪中叶,加勒比地区就发表过关于男性和女性在谈话形式上存在着差异的报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性别语言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语言与妇女的位置》一书中,作者罗宾·拉科夫(Robin· Lakoff)认为:


男女两性在话语量的大小、话题选择、话语风格和策略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和男性相比,女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此外,科茨(Coates)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


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能满足人们对面子的需求,更为礼貌。


比如,女性较多地使用情态结构和反义疑问句;


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祈使句;


女性通常使用非直接的、迂回的结构,并通过使用长句来避免生硬无礼。


作为语言与社会性别研的早期研究者,拉科夫的研究激发了更多学者加入性别与语言研究队伍,但拉科夫并没有注意到导致女性与男性语言差异的社会结构因素。


后续学者从父权制结构出发,认为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决定了男女话语风格的差异。


两性交际中,女性在心理上通常把自己摆在劣势位置,在言语行为上表现为力求言语礼貌和建立平等或一致性关系,融洽同男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而男性则常把自己摆在优势位置,因此在言语行为上表现为:力求突出和显示自己,努力追求自我优势。


除了“口是心非”之外,女性谈话还常常被视为絮叨、琐碎、胡搅蛮缠,由此所产生的对女性的污名也很多,比如:悍妇、长舌妇、母老虎、男人婆、泼妇骂街、母夜叉、碎嘴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有学者研究发现:


尽管女性常被视为“话匣子”,但男人与女人的谈话中,男人的话却更多;


在男女谈话中,男性也更多地打断女性,而女性则很少打断男性,更倾向于倾听,并发出“噢”“嗯”“是啊”等赞许声;


在公共场合,比如聚会、演讲、开会等,男性讲话的频率和时长要远高于女性;


最近亦有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上,男性也比女性更多地发表意见。


语言学家把男性和女性的这种语言交谈风格分别称作“有权势的风格”“无权势的风格”


处于权势一方的男性在两性言语交际中总是挑起并控制话题,习惯打断对方的谈话,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自信;


而处于非权势一方的女性,则表现为在言语交际中,被动、沉默、有耐心、贬低自己等。


在戴尔·斯彭德(Dale Spender)看来,女性之所以承受“絮叨”“婆婆妈妈”“不讲逻辑”的误解,恰恰是因为在现存语言体系中,女性难以找到契合自身经验与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著作《男人创造语言》中,戴尔·斯彭德指出,


语言是男人的语言,是由男人所创造的,也依然主要在男性的掌控之下。


女性的“意义”没有进入语言编码,她们不得不用那些并非属于她们自己的“意义”来表达自己。


斯彭德概述了女性表达的困难,比如,女性在试图说出身为人母的不同感受时所遭遇的语言匮乏。而女人被认为是饶舌话多、喋喋不休,是因为现存语言体系排除了女性的经验,人们认为女性根本就不该关注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


女人可以说“不”


反观“女人的话要反着听”的讨论,则可以发现高票中选的类似 “我没事,真的没有事”“那好吧,我先不打扰你了”“别跟我说话了,别理我了”的女性用语,无不是在以一种“无权势的风格”,将自身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以求达到与男性观点的一致性,来推动谈话的进行,甚至维持一段关系。



考虑到如此言说的女性,其“本意”或许并非如此,这也像一种委婉地抗议,反映出在男性文化关于女性应顺从、妥协、奉献规范的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征与表达方式。




遗憾的是,女性“口是心非”“正话反说”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男性文化下又重新建构出了“女人的话要反着听”“女人说‘不’就是‘是’”的逻辑,招致更多误解。甚至在某些议题中,造成了违背女性意愿的违法行为,比如,由 “女人说‘不’就是‘是’”的误解所导致的违背女性意愿的性骚扰和性侵害。


长期沉浸于顺从、妥协的规范之下,女性面临着“自我”的丧失,难以正视自己真实的意愿与需求,亦无力承担由“拒绝”所带来的责任。伴随女性解放运动,及性别与语言工作的推进,性别平等倡导者一直在鼓励女性敢于表达自身意愿,勇于拒绝,坚定 “说不”


比如,在畅销书《女人可以说‘不’》中,乌尔瑞卡·达姆(Ulrike Dahm)曾极力阐释“说‘不’并非丧失女人味”“只有会说‘不’的人才能真正说‘是’”,以诗意的语言呼唤女性寻找“自我”的边界、表达自己的看法、保护自己不受到情感的伤害、在遭到歧视和不尊重时进行自卫。




对男性而言,将女性的话反着听或许不是破解沟通难题的良方



应认识到,那种认为“女性口是心非”的说法是一种误解,男性在促使女性改变方面负有责任。


男性还应对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多一分理解,相信女性是最了解自己感情和经验的人,并尝试用更加包容、肯定的态度鼓励其不断寻找“自我”,找到清晰、有力、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方式。


推荐阅读◆ 共和国的女儿|郭兰英:永远为人民歌唱
◆ 共和国的女儿|秦怡:中国银幕不老的“青春之歌”
◆ 共和国的女儿|樊锦诗:一生择一事,大漠护锦绣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文字/刘天红
编辑/侯晓然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