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年以后,可感恩的很多,可原谅的很少

胡杨 文 摄 中国妇女报 2020-08-31


● 如何巧妙地度过后半生?首先应放下“中年危机”的心理包袱,化危机为契机,成长的契机。


● 如果年轻是“千万次的问”,那么中年之后便是——千万次的感恩。


●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能让我们的幸福、快乐N次方。


● 中年不应该成为困难户,也不是暴发户,而是感恩大户。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词汇“朋友圈困难户”,是指那些在朋友圈发个动态也要思前想后,不断反反复复修改编辑,发完之后依然诚惶诚恐的人。有人说这也是当下中年人的生活写照。


生活里,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重;职场上,正处于上升的瓶颈阶段。中年人说:我难,我太难了!



而梁实秋先生为我们描摹的“人到中年”的图景是这样的:


“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地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


同时又会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忽然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


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


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中年,真的就是江河日下、如此之“丧”吗?答案显然是“不”


我的中年,

每天有一万个感恩“在线”


11月20日单位体检。在查内科时,女医生说:“你心肺功能太强健了,一看就是经常锻炼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像春天一样”。


体检完问身边的同事小郭,能不能穿北海公园回单位?她爽快说:“能啊”。于是用完餐,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几分钟就从305医院来到北海公园南门;再扫一下单位统一办理的公园年卡,入园。


冬日上午的北海公园人很少,高大的白塔兀自伫立在对面,与我隔海相望,心里便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浆”。水边的大柳树,长长的柳条瀑布般地垂着、绿着;左边红色高墙上的爬墙虎,在暖暖的阳光下露出红艳艳的笑脸。



漫步“海边”不禁感慨道:你多有福气啊,单位就在后海边上,离北海、景山公园及故宫都不远。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感恩之“浪花一朵朵”延续了一整天。


中午我习惯午睡片刻,正好同事小欧在办公平台的一个角落,刚配置了一张折叠床。那天躺在上面迷糊的时候,阳光正洒在我身上,暖暖的,像同事俊美的笑脸……


下午下班的地铁上,看到重庆朋友李平私信我:“谢谢姐姐,每天分享你的美好。”这个没见过面的读者朋友,很少在朋友圈给我点赞,但会时不时私信我,而每一次都是感谢。那天我回复她说:“感恩能让我们的幸福、快乐N次方。”



的确,感恩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如今我的每一天都是“一万个感恩在线”。所以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喊老、惧老,心有所惜;看到不少中年人活着活着,反而抽了、锈了、腐了,心有所痛。


如今麻木、贪婪、无趣似乎成了一些中年人的代名词。这让我想到庄子说的“陈人”。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这句话就是说,年纪大的人,如果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经验而升华出人生洞见,那他就不配被称为“长者”。如果你没有比后辈高明的见识,就不足以指导后人;一个不足以影响后人的人,他就是一个陈腐之人。


的确,不少中年人没有把自己活成睿智的“长者”,而是活成了“陈人”。不是有句话说——“有些人30多岁就死了,70岁才埋”吗?


高晓松50岁感言:

感恩很多,原谅很少


2019年11月14日,高晓松50岁生日这天发了一篇长文。我认真读了全文,觉得这才是一个中年人该有的样子。


其实人活一世,有没有长进,标准在于心的境界。而感恩之心在我看来应是中年之必备。


高晓松坦言:“如今知天命之年,想做的事都一一实现了,心里的洞也一一补上了。那些心里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真的让我来选,一万次我都还是会选要生于1969年11月14日,我要来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这半个世纪。”


他也提到了“一万次”,而我也特别能理解他那句“心里的洞也一一补上了”“心里积郁了多年的水”……


那些不正是我们成长的路吗?而谁的人生不是“修修补补”的过程呢?


人生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束光,照亮自己,自我愈疗,然后在自我成就的同时成就他人。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幸运的人。”高晓松感恩他所生长的时代——

“我越长大越觉自己其实资质平平,智商也好,情商也罢,不过尔尔。遇见过很多人,比我聪明、比我情商高,比我好看就更不消说。而凭我这样资质的一个人,若非生于这个时代,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是绝不可能拥有今天这一切的。

他感恩他业有所成的“江湖”——

“谢谢你。我喜欢的这一群人,像大海里的岛屿,在风雨中呼喊,为夜航人唱歌,永远轻盈,永远滚烫,永远热泪盈眶。

他感恩他的家庭——

“我现在的微博头像,就是我英俊的爸爸和漂亮的妈妈。


他的每一个感念,都勾起我的千层巨浪;他的每一份感恩,都藏着我们那一代人的无尚幸运。


最后他说:


“可感恩的是很多的,可原谅的是很少的。后半生怎么度过呢?我想我大概知道该如何巧妙地度过后半生了。”


做感恩大户,

享受妙趣中年

如何巧妙地度过后半生?我想首先要放下“中年危机”的心理包袱,化危机为契机,成长的契机。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而梁实秋那篇《中年》文章,在描述了“中年人”一系列“丧”之后,笔锋急转道:


“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挑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


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劳洌!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划重点——“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人生其实就是璞石磨成玉的过程,作为一个不认“中年危机”的“60后”,我真的正在体会“中年”的妙趣人生。



没错,中年不应该成为困难户,也不是暴发户,而是感恩大户。好的中年,就像一瓶内容充实的陈酿,放下、看开、自在,才是人生常态。


如果年轻是“千万次的问”,那么中年之后便是——千万次的感恩



推荐阅读

◆ 往后余生,请好好选择和你在一起的人
◆ 完美逆袭,还是重陷困境?看看美剧里的女人们
◆ “他”的信贷额度为啥比“她”高?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文字/胡杨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侯晓然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