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报记者武汉纪事〡方舱:与疫情赛跑

女报武汉报道组 中国妇女报 2020-08-31


▲ 2月14日晚,即将于次日开始收治轻症患者的武汉光谷国际展览中心方舱医院内已准备完毕。王长路/摄 图表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截至2月16日18时 制图:吴瑛


刚入夜的武汉街头,汽车与行人,都很罕见。


闪着警示灯,穿行于万家灯火间的救护车,急速驶过。


“我不愿意,也么得必要鸣警示笛。”54岁的司机老向说:“只要把油门踩到底。”


他身后的车舱里,还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担架员。疫情期间,这就是每辆救护车的“标配”。


每拉上一位轻症患者,最近的方舱医院,就是目的地。


截至2月16日,武汉市已启用11座方舱医院。这些分布各区的生命方舟,“用于收治更多需要治疗的患者,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目标。”2月15日,首次“开在抗疫前线”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用了“至关重要”定义方舱之于武汉保卫战的作用。


抢工


为了更快开始收治,张昊记得,作为首批投入方舱医院之一,武汉客厅直到病人入住,还在隔着窗户完善洗漱间和卫生间。


在这位湖北省工建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职业生涯里,如此“夜以继日,调动所有力量和资源”,还是第一次。


从2月4日凌晨起,张昊带领一支7人组成的设计小组,开始投入战斗。


从武汉客厅改造开始,他们连续承接了3座方舱的改造任务,“有体育场馆、展览馆、学校等不同类型,必须因地制宜”。


“在现场,作为技术协调,我们随叫随到。”张昊说,“一个人要参与好几个项目。”


站在武汉客厅的改造工地上,与金银潭医院仅一路之隔的位置,让整个团队都平添了一份紧迫感。


张昊的工程师战疫日记,记下了“与时间的赛跑”——


2月4日9∶30,全员抵达现场,实地踏勘,探讨实施方案;


10∶00,草拟通风方案;


10∶30,论证比选确定机械通风方案;


……


2月7日22∶00,最后撤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改造全部完工并顺利移交。


“这样面积的普通医院,设计周期一般是10来天。”张昊坦言,“只能夜以继日。”


连夜抢工,是一座座方舱建设的正常节奏。


2月14日晚,距离光谷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开始收治,还有不到48小时。


带着辖区内100余名教师组成的志愿者,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文体局局长杨志霞来了。


她们的目标,是确保这个方舱内的850张床位,被褥都铺得整整齐齐。


2月15日晚,不仅被褥早已整齐划一,连床头那500多盆绿植,都已经摆放到位。


来自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数据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每天要统筹3500张左右的床位。


只有抢工,才能实现“床等病人”,确保“应收尽收”。


疗心 ●


在方舱中施诊,最重要的不是用药。


走进黄陂方舱医院,浙江女医生蒋思懿才发现,疫情“与想象的不一样”。


34岁的她,来自义乌,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治医师。


2月11日,作为浙江第三批医疗队的一员,她和同事们进驻黄陂方舱。


“此前在ICU,诊疗的是病情表现更重的病人。”蒋思懿说,“这里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心理创伤。”


一位刚刚转来的女患者,丈夫已确诊为重症,轻症的她“真的到了紧张到要吐的状态。”


面对这位已“无法独自承受”的患者,蒋思懿和同事们很担心,“太多的患者不了解方舱,不了解自己会面对怎样的医生,这样怎么会有好的诊疗效果呢?”


武汉的重症病例,占全部比例的18%,也就是说,对于超过八成的其他新冠肺炎患者而言,方舱就是痊愈的希望之地。转入方舱的都是轻症患者,大多数病情比较稳定,多位国家医疗队专家也在实际诊疗中发现,方舱的许多患者只需药物治疗甚至可以不服药物。


一定要想个办法!蒋思懿向团队提出申请:“能不能用广播的形式,让患者安心养病?”


很快,三页纸的广播手稿被她转到团队微信群里征求意见。


“我们不光治病,更要治心。”医疗队队长、传染病学专家陈亚岗教授随即回复。


“那时的万松园非常热闹,路边还有诱人的田螺、又薄又脆的矮子锅盔,在我们浙江,衢州烧饼也非常出名,欢迎疫情过后大家到浙江去品尝……”2月13日中午12点半,正是方舱内患者的午餐时间,蒋思懿的声音,开始在方舱内响起,说起“浙江人在武汉的美食记忆”。


“我们团队中有浙江省各家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护理人员也是各家医院最棒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请大家相信我们,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保护你们的安全……”


这不是“广告时间”,而是蒋思懿在用医生最习惯的方式——摆事实,有理有据地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树立起对诊疗团队的信心。


2月15日,是蒋思懿医生到武汉的第5天。紧张工作之余,和同事一起搜集患者的问题,在广播中有针对性地解答,成为团队紧张诊疗工作之余的“分内事”。


“他们太难了,希望能用我们的努力既抚慰心灵又治疗疾病。”


让人们感到欣慰的是,截至2月15日,至少已有123位“出舱者”拿着康复证明,与那一所所临时建筑挥手作别。


一场大雪,让整个武汉披上了和白衣战士们一样的战袍。


“我就是想告诉每一位武汉人,你们都好了,我们才会走。”隔着护目镜,瞧了一眼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蒋思懿坚定地说。



推荐阅读
♦ 女报增援组 踏雪出征

♦ 女报评论〡指导疫情防控,应学会“弹钢琴”,善于“两手抓”

♦ 有用!周边疫情信息查询工具来了,还有密切接触者测量仪


来源/中国妇女报 
文字 图片/女报武汉报道组(王长路 刘丽君 徐旭 袁鹏)
编辑/陈晓冰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