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巾帼本色〡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一)

中国妇女报记者 中国妇女报 2021-01-23


生如夏花

用生命践行誓言


夏思思,生前系湖北省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医生


在归家途中,她毅然选择了折返病房,因为不舍对患者的牵挂;把危险留给自己,身处危境她仍然悉心诊治病人。战“疫”前线,她用生命践行了医者誓言。




夏思思医生走了,年仅29岁。


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住院部13楼医生办公室,靠窗的工位前,菊花静静开放,簇拥着夏思思曾经伫立在樱花树下的照片,年轻而美好;一旁的纸箱里,叠放着29只白纸鹤,每一只上面都写着“思思,一路走好”。


2月23日清晨,经救治无效,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的生命从此定格,这位在疫情来袭时挺身而出的白衣战士就这样走了。过去一个多月,她先是为病人与病毒战斗,后是自己与病毒抗争,直至生命之花凋谢……


1月的一天,值了夜班的夏思思本可下班回家休息。但听说有位76岁的老人病情加重,她又返回医院参与救治,协调专家会诊、检查。随后几天,因为担心老人病情,夏思思主动留在病房。


“当时这位病人已经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选择回来为老人医治。当时医院、医护人员都进行了准备和防护,她却被感染了。”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哽咽着说。


邱海华说,夏思思是科里7位医生中最年轻的一位,工作从不挑三拣四,一切服从安排;对待病人特别暖心,像对自己亲人一样;待同事更似姐妹,还经常主动帮别人代班。“医院有下基层义诊或大型医疗保障工作,她总是第一个报名。”


然而,病毒却并未放过这个优秀的好姑娘。


1月19日下夜班回家,夏思思突然发起高烧,CT结果显示肺部出现感染,随即立刻在协和江北医院隔离治疗。


一家人曾经看到过希望的曙光。2月初,夏思思的身体状况一度好转,有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显示阴性。在和同事的群聊中,夏思思发送了一连串“秀肌肉”的表情,表达自己乐观的期待:“我会尽快归队的。”


但没想到,2月6日晚,夏思思病情突然加重,次日转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转院后,她突发呼吸、心搏骤停,医院连夜组织抢救,但病情没有好转。在随后的17天内,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直至2月23日清晨去世。


“从那以后直到离去,思思一直处在昏迷状态,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夏思思的丈夫吴石磊抽泣着,他不知该如何向两岁的儿子解释,“最近半个月,只要有电话响起,他就要抢来喊妈妈,我们只能哄他说妈妈还在上班。”


在科室办公室,夏思思的巡房笔记还在案头,“17床明日出院,记得带药”“46床要做胸部CT”……


为了抗击疫情,夏思思的很多同事如今依然奋战在一线。“我们将用生命接力,直到战胜疫情。”邱海华动情地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重返战场

带去新生的力量


郭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


她是优秀的急诊护士,帮助百余名新冠肺炎患者转危为安;她也是护理中受感染的病人,治愈后无惧无畏,第一时间重返战场,用自己的果敢,给患者带去救助和鼓舞,也带去新生的希望。



这两天,武汉部分樱花开了,这座被疫情笼罩的城市,开始涌动着生机勃勃的春意。


1个多月以前,“由护士变成病人,再由病人变为护士”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也跨过了自己生命的寒冬,在感染新冠肺炎康复后的第二天,再次冲回离病毒最近的岗位,她说:“我站在那里,病人就看到了生的希望。”


“现在工作量还是挺大的,只不过新收的病人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一些原先处于隔离期或疑似的护士返岗复工了,可以稍微喘口气了。”郭琴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急诊科每天接诊大量发热患者,ICU床位满了,急诊病房就承担了一部分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我们既要照顾住院病人,又要不停地接诊新病例,常常在病房一待就是10个小时,睡眠不能保证,饮食也很少按时。”郭琴也搞不清病毒是从什么时候找上她的,只是觉得那段时间工作太忙,抵抗力下降可能是诱因。


1月12日晚上下班后,郭琴出现头痛、发冷、关节疼痛等症状,一量体温37.8℃。第二天,体温一度升到39.5℃。她验了血、做咽拭子检测,结果是阳性,双肺CT结果呈现磨玻璃样影,她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工作了15年、37岁的郭琴,成为该院第一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住进了隔离病房。


住院3天后,郭琴的体温恢复正常,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看到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增多,她主动腾出床位,回到父母家居家隔离。十几天的居家隔离治疗,郭琴连续两次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CT显示肺部情况好转。


考虑到医院缺人手,自己又是党员,是医院第一个被感染的医护人员,自己很快痊愈、迅速返岗,会让大家消除恐惧,树立打败疾病的信心。1月28日隔离观察期刚满,郭琴立即申请重返岗位。


康复后返岗的郭琴更加理解病人的需求,更加重视病人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她用自己的得病经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返岗那天至今,郭琴没有真正回过家,“有时候会回去给家里人送点菜,但就站在门口看看,没进过家门。”11岁的儿子每次都在屋里隔着门问:“妈妈什么时候疫情结束,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郭琴说,等疫情结束后,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回家看望爸爸妈妈,拥抱孩子和爱人,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公益和环保的事情,“人生有限,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杨娜)


坚守如磐

做安全守护天使


何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救科护士长


她冷静细致,从预检分诊到危重病人安全转运,严把每一个关口。她专业过硬,优化流程,完善程序,为救助病患节省出宝贵的时间。医者仁心,她是火线上的践行者。



夜已深,收拾停当,总结完当日工作,再梳理一遍次日工作要点、流程,何雯这才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沉沉睡去。


早上7点,她又风风火火投入新的战斗。带领团队战“疫”至今,这样“睁开眼就工作”的状态,何雯已持续了60多天。


1月初,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始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预检分诊,在呼吸内科、急诊医学科隔离出分区治疗。该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何雯带领科室22名护士,第一时间投入了阻击新冠肺炎的战斗。


疫情来势汹汹,发热、咳嗽的病人蜂拥而至,在高峰期,急诊科每天输液的病人就有三四百人,抢救室、监护室、留观室也是人满为患。


何雯每天除了要完成日常护理任务,还承担了科室所有与外界的协调事务,配备防护物资、科室消毒、重新制定工作规程、接送转院病人……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


后来,医院为急诊科增援了护士,但她们来自不同科室,并不熟悉急救科的工作流程。何雯快速对每个人能力和实际情况逐一评估后,将新老护士一对一搭配,重新分组排班。


为了让大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她还对护士们进行培训,并拍摄了视频,详细示范穿脱防护服等防护要领,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空间完成具体操作,确保既“速成”又行之有效。


日夜护理患者,护士面临极高的感染风险。为了护士的安全,何雯对防护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


防护物资匮乏期间,有病人急需抢救,一名护士没有口罩,依然冲在了最前面。“你不戴口罩,想干什么?出去!”何雯冲这名护士大吼。转过身,她自己却流泪了。


“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患者,这样咱们才能一起打赢这场硬仗。”事后,何雯语重心长地再次叮嘱,这名开始还有点委屈的年轻护士点着头哭了。


“保证每个人安全进去安全出来”,是何雯对自己的要求,“我要对护士负责,对她们的家人负责”。


何雯守护着病人和护士,却无暇照顾自己。满负荷工作,她出现了干咳症状,肺部CT检查有感染。


隔离期间,连日的奔忙被按下“暂停键”,何雯却放心不下,每天通过电话联系一线了解情况,远程指导。几天后,肺部CT检查发现炎症消失,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她再次向院领导请战。一周后,这位女战士回归一线。


疫情不退,战斗不止。这就是何雯,这位白衣战士的信念。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园园)



坚韧不拔

青春担当“叶坚强”


叶黎文,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


她是发热门诊最年轻的医生,但却是同事们眼中“一天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的“叶坚强”。战“疫”期间,她连续奋战37天,先后接诊三千余名发热病人,拼尽全力守住了岗位防线。



到岗才半年多,“90后”叶黎文,就成了同事眼中的“叶坚强”。


1992年出生的叶黎文,是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最年轻的医生,2019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始,她就冲在了最前面。叶黎文说,1月4日,她就成为第三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正规运行后的第一个值班医生。


发热门诊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首道防线。


“开始其实挺恐惧的,尤其对于不明病毒,传染性、致死率全都是未知。”叶黎文说,但她是呼吸科专业医生,职责所在,必须冲上去。


手套、口罩、头套、护目镜、鞋套、面罩、隔离衣,穿上这些后,叶黎文就像一个战士,在人山人海的发热门诊里与病毒斗争。


从最初并不多的病人,到后来日均达到百余人次,叶黎文见过太多的患者来来往往,咳嗽、高烧,痛苦不已;见过家属们焦急、渴望、求助的眼神。


她看到同事们鏖战一夜后护目镜下通红的双眼,因长时间戴着口罩破皮的脸庞,还有休息室里一盒盒没来得及吃已变得冰冷的盒饭……


随着疫情逐渐加重,她已经没有时间恐惧,工作强度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发热病人越来越多,多到“发热门诊变成了一栋楼,呼吸科成了医院主力军”。最初,叶黎文值一次班,要连续工作24小时,从早八点一直上到第二天早八点。


叶黎文所在的发热门诊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入口,患者经过他们的专业筛查诊断,是所有后续治疗的起点。正因是起点,疫情暴发后的巨大压力落在了发热门诊,疑似病号不断增多,叶黎文和同事们也都“上满了弦”。


在发热门诊值班一个多月,爱写日记的叶黎文,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经历。


日记里,既有对发热病人数量不断增长的惶恐,也有对病人病情恶化的无奈,还有对身边老师、同事被感染的心塞,但叶黎文全部克服,被同事们称为“叶坚强”。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叶黎文隐瞒了自己在发热门诊工作,偶尔感到沮丧但乐观的她,在严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前信心满满,“只有一步步期待,才能坚持战胜病毒”。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



风雨兼程

逆行壮举“燃”初心


甘如意,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


面对疫情,她主动放弃休假,听从职责的召唤,勇往直前。一辆自行车,一张“临时通行证”,一段四天三夜300公里的返岗归程,定格了这位“90后”女孩“最美逆行”路上的青春身影。



一张“临时通行证”、一辆自行车、一段四天三夜长达300公里奔赴武汉疫区的逆行归程——疫情期间,这是甘如意独自完成的“壮举”。


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地拼命赶往工作岗位,为的是一份“患者需要我,我必须赶到”的职业信念与执着。


1996年出生的甘如意,是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的一位血液检验科医生,老家则在湖北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两地相距300多公里。


春节前夕,已回到老家的甘如意看到疫情发展迅速,且她所在的化验室只剩一名同事值守,她决定:“我必须马上回去!”


说服父母后,甘如意立即给金口卫生院院长陈宗勇打了电话,让单位开具了返岗证明,并在村里办理了临时通行证。


背上饼干、泡面、橘子,穿上御寒的外套,1月31日上午10点,甘如意从老家出发,骑上了逆行之路。


当她骑到荆州长江大桥时,桥上工作人员并不允许自行车通行。甘如意把车寄存到大桥旁边埠河镇的一个副食店,自己徒步走过大桥。


从下午走到天黑,甘如意终于抵达荆州市区。第二天一大早,又找了一辆共享单车,靠着手机导航,沿318国道继续向武汉方向骑行。


带的干粮吃完了,只好在路边小店买一碗泡面;天降小雨,将甘如意淋得透湿……天公虽不作美,但丝毫不影响甘如意的意志。


2月2日晚上8点,甘如意进入潜江地界,潜江市公安局民警施虎了解到疲惫不堪的甘如意是赶着去武汉上班,就帮她找了旅社住下,并向潜江高速交警汇报了情况,最终,交警同意帮助甘如意到达武汉。


2月3日,施虎帮甘如意找到一辆去武汉送血液的顺风车,甘如意这才终于到达武汉市汉阳区。


下车后,她再次找了一辆共享单车,靠着手机导航骑过杨泗港长江大桥进入江夏区,并最终于在晚上6点赶到了金口卫生院范湖分院。


四天三夜的长途骑行,令甘如意两腿又酸又痛,难以行走,但她第二天就出现在了化验室岗位上,一天下来就检验了20多份血液样本。


说起自己的“壮举”,甘如意朴实地说:“我是从基层来的,我了解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缺乏,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推荐阅读

♦ 你要的口罩在这里!全国口罩预订信息共享平台上线

♦ 女报记者武汉纪事〡方舱社区:生活正在继续

♦ 战疫封面人物〡甘肃援湖北“90后”白衣战士:我们已长大,担责正当时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杨娜 张园园 韩亚聪 周韵曦

编辑/侯晓然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