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时代来了!小山村变身民宿“网红”村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还为他们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山窝窝”里的农家乐,名字不一般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龙德成家的“精准坪饭庄”,是村里开起的第一家农家乐,这个身处“山窝窝”里的农家乐去年的年收入竟达到16万元,而游客多的时候每月竟有3万元的收入。
这几年,随着十八洞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村里共开办13家农家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考察时,正是在龙德成家门前空地上召开了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2016年年底,十八洞村摘掉了“穷帽”,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而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模式”。
“请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24520元。
对博后村的村民来说,2017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村民人均收入从前一年的9700元增长为16110元。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而在此之前,村民人均收入更低,增长速度更是缓慢。
让村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是村里兴起的民宿产业。
靠着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博后村发展民宿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从2017年起,博后村开始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据博后村党支部副书记符儒建介绍,目前全村共有44家民宿,房间总数达到1300间,是海南省最大的民宿村之一。
莫言莫语、海纳捷、久悦、朋泊乐……这是一个个十分富有想象力的民宿名称。“小而精、优而异、聚而旺”是博后村民宿的特点。火了的民宿产业也让博后村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而美丽乡村建设还让博后村诞生了一个新的地标——哎岬湖。“哎岬”是当地方言,普通话的意思就是“爱情”。临湖而立,如今这个环境优美,赋予人许多遐想的爱情湖,谁又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的臭水沟呢?
伴随着党和政府的各种惠民政策,当下的博后村可以说是“环境越来越美,乡风越来越文明,村民们的生活更是越来越好”。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博后村的玫瑰谷考察。在这里,总书记留下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殷切嘱托,而这句话也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
“好想请总书记再到博后村,看看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这已成为博后村村民们的最大愿望。
背靠荷花池,吃上“荷花饭”
2018年,江苏如皋平园池村将废弃的水田重新开发,改建成1100余亩的荷塘,取名荷塘月色。平园池村深入挖掘田园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大力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
54岁的丁佐梅是平园池村民宿芙蓉馆女主人,2019年6月,她投入60多万元,将家里300平米的宅基房改建成7间客房开办民宿旅游,“村里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大环境,我把家里原来经营的养鸡场拆了,改做民宿,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平时在民宿里工作也更加干净轻松,闲暇时间还可以和村里姐妹们一起走走旗袍秀,生活有滋有味。”
如今,平园池村民宿总数达到32家, 拥有客房106间。村里积极筹建农产品展销中心及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给种植大户和村民们提供免费摊位,将本地生产的莲藕、荷叶茶、有机稻米、微型盆景等农产品摆上货架展销,与多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为村民带来致富新渠道,共同致富奔小康。
“青蛙主题”让偏远村变网红村
形态各异的青蛙开道,路旁的河道里停放着乌蓬船,在开满鲜花的小径深处,6月11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来到了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镇西巷村。
这里原本是东山镇最偏僻的乡村,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青蛙主题民宿网红村,农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64岁的李卫芳全家就是乡村农旅融合升级改造的受益者。“我家的两栋农房,交给村里帮我统一管理,不仅有专业公司帮我把房子做了升级改造变成了漂亮的小别墅,还帮我出租给游客,我就多了一笔房租收入。”
没有出租农房之前,李卫芳一家就靠着种植枇杷、杨梅,一年只有2万元收入,如今,她的家有了三份收入,房屋出租、在村里引进的农旅公司打工和种水果,“一年算下来能有12万元,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家真正小康了。”李卫芳笑眯眯地说。
♦ 中草药、迷迭香、茶叶……家门口种希望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