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武汉大学首位女院士逝世
18日凌晨,武汉大学发布讣告,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7日20时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讣告称,遵照张俐娜院士生前意愿,张俐娜院士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
大器晚成,46岁踏入科研领域,成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
据武大官网介绍,张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1963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张俐娜46岁开始踏入科研领域。2000年元月,60岁的张俐娜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了与纤维素的死磕。
张俐娜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溶剂——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作为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放进去,一两分钟便化为粘液。这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传统溶解纤维素的方式是靠高温加热,不仅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故事”,张俐娜因此成为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的第一位中国人。评委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张俐娜院士是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致力于原始创新科研,除了纤维素和甲壳素以外,还有人造丝和玻璃纸的生产新方法、多糖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等。
要将理论转化为成果,解决技术难题
“论文做得再好,基础研究最终也要为成果转化服务。”张俐娜院士曾在2018年11月接受长江日报专访时表示,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勤奋、充满智慧,在国际上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张俐娜认为,科研目标要选准,我们科学家就是要解决技术难题,围绕其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种潜在的瓶颈,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才能顺畅进行;已经投入的资金,也才不至于因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而浪费掉。
2019年8月张俐娜(右一)指导研究生
让湖北由科教大省变成科技强省,张俐娜建议,一定要加快政产学研“实打实”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成科技成果在本地快速转化。
政产学研该如何结合?“政府出资一部分,企业投资一部分,让院士科研人员明确好技术部分,在合作前三方签订协议。”张俐娜说。
主动要求企业撤销院士工作站
张俐娜院士工作站在广西大学揭牌时,她曾表示,“早年拉我建站的企业,这些年我都主动要求他们撤销了。因在广西大学带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1年,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院士后,“有不少企业说要给我报酬跟我合作建站。”但张俐娜选择了拒绝,“我们平时做科研已经够忙的了,哪里有时间去应付这些”。
“只是冠上我的名字,刚开始说得好好的,要合作开发一些项目,但过去一年半载都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不是虚的吗?”张俐娜说,时间一长,甚至都不知道企业用院士的名字做了什么违规的事没有。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五大国家战略之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家应该做些什么?近5年,张俐娜专注于神经导管、骨缺损修复等天然绿色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
沉痛悼念张俐娜院士
一路走好!
♦ 《在一起》:有“寒风刺骨”的哀伤,也有“春暖花开”的欢欣
♦ 喜讯捎给总书记〡四川昭觉吉好也求一家:大凉山家家都有了新梦想
编辑/侯晓然
审核/志飞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