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100个党史故事〡湘江战役:铸就热血军魂 谱写鱼水情深

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 2021-09-07

讲述人:广西师范大学学生 陈思萌


湘江战役:铸就热血军魂 谱写鱼水情深


年近百岁、至今健在的广西兴安县瑶族老奶奶赵良英,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见证者,更是红军墓几十年如一日虔诚的守陵人。

“小时候家里穷,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让我们农民吃上了饱饭,就应该记住红军的好。”朴素的话语,饱含了赵良英老人对红军的至深感情。

1922年2月,赵良英出生在广西兴安瑶乡。12岁那一年,她遇到了突围的红军——1934年冬,在广西境内、湘江上游地区爆发了湘江战役,这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从11月25日到12月1日,广大红军战士在桂北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道县之间,与30余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保存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在赵良英所在的华江乡水埠塘村,中央一纵队和五、八军团都住过这里。当时,赵良英帮助红军磨米、烧开水,找吃的、借用的。特别是对伤病员,她护理周到,无微不至,不仅帮熬草药治病,捣草药疗伤,还一口一口地喂受伤红军。

湘江战役异常惨烈。湘江两岸的黄土地,被红军烈士的鲜血染成了红土地,清澈的湘水被染成了红水河,江底沉满了烈士遗体。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此后,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12名红军牺牲在水埠塘村。为了不被当地地主和民团发现,赵良英的父亲找来族人商量,他对瑶族兄弟说:“多好的红军呀,死得多可怜,你们要把他们埋好。”趁夜,瑶胞把红军遗骸聚到一起掩埋。

1966年,为了更好地纪念红军,根据赵良英的回忆,工作组与村民一道将原来的红军墓迁移到水埠塘村最好的“风水地”,用混凝土砌筑,设置石墓石碑,以显敬重。淳朴的瑶胞给了战死红军最高的“礼遇”。

自红军墓立起来,赵良英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每年清明节和传统佳节,她就按照当地风俗,带上好酒、祭品,祭拜先烈。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来烈士墓地清扫落叶,清除杂草,为路过村民讲解红军感人事迹。

如今,赵良英已年近百岁,行走不便,就叫来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守陵传统在祖孙三代传承。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供图

“其实不仅是赵良英老人,整个华江瑶族乡、金石乡的瑶族同胞都感激红军的恩情。”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陈兴华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多是经过瑶族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国民党官僚地主对瑶族地区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残酷,红军经过时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民族政策,并以实际行动严格遵守纪律,这让受苦难的瑶族人民十分感动,纷纷起来从各方面支援红军。

文甲洞村是一个壮、苗、瑶、汉多民族居住的小村子。红军到达村子之前,土豪劣绅在村里散布谣言说红军要“共产共妻”。

村民们恐慌起来,纷纷跑进山里藏匿,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其中有一名叫曾国英的妇女,因为刚刚生产,体力不支,没有进山,听天由命在家“等死”。

没想到红军来后不但没有“共产共妻”,还给予了曾国英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位红军大姐见到曾国英产后体虚,每天都给她送饭送菜、精心护理、洗洗涮涮,曾国英看在眼里,热在心头。3天后,红军要北上,曾国英想送点东西给这位大姐,可家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思来想去把原来留给自己的鸡蛋煮了,让红军大姐带在路上吃。

“我们国家民族政策最初的制定与践行,相当多的部分来自广西,来自湘江战役。”陈兴华介绍说,湘江战役打响没几天,红军总政治部就公布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明确指出“为瑶族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同时还颁发《对苗瑶民族的口号》。“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表明了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提出并执行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民族政策,为湘江战役取得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红军实行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瑶胞赵兴旺的父亲和赵元青分别从不同小路带红军翻越老山界;瑶族李贵仕、赵昌福带八军团一部分,由岔岭翻东岭界到高寨、潘家寨爬梯子岭翻过老山界;汉族庄代富、唐学东分别带三军团经川江的洞上翻大风坳,到金石乡的堰田、中洞。总之,从红军进入兴安县界首起,沿途都有群众带路。界首烈水桥的唐大娘,红军渡过湘江后即横过公路,她家就在路边,住红军最多。她帮着红军磨米、煮饭、烧热水,帮小红军补衣服、钉扣子。此外,她还让丈夫给红军带路。这样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不胜枚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湘江血战后,许多共产党领导干部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痛定思痛,对“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进行了斗争和批判,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央红军浴火重生,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这就是湘江血战的重大历史意义。

长征更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在广大贫苦人们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火种,引导民众寻找正义光明。陈兴华清楚地记得,他最近一次到瑶乡采风,瑶族妇女手工缝制、穿在身上的民族服饰上,依然绣着鲜艳的锤子镰刀标志,“民族政策像一支火把,照亮了瑶族同胞的心。”


不忘初心前仆后继 新长征中继续前进


□ 广西师范大学学生 陈思萌


作为一名在桂林生活了十多年的本地人,我已在学习、生活和社交中对湘江战役的相关史实耳熟能详,并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大革命精神深深感动着。


“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湘江两岸的世纪沧桑,辉映着不忘初心的前仆后继。红军凭着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走过万千大山,走出了新中国的辉煌历史大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红军食不饱穿不暖,以磨出洞的布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长征路,胆战心惊地到处躲避轰炸机的袭击,但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叫累,因为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走的每一步路都在通向革命的胜利;他们背的每一斤辎重,都会给目的地的老百姓带去美好生活。


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即将带领我们华夏子孙走过一百个春秋岁月。在这一百年里,我们共同感受中国力量、见证中国速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



推荐阅读

♦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100个党史故事〡她们从长征中走来 用信仰映得宝塔红
♦ “热干面”要为援鄂医疗队“过早”免单:感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
♦ “委员通道”上 ,3位女委员聚焦扶贫搬迁、教育事业⋯⋯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陈思萌

编辑/侯晓然

审核/志飞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