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一段北京某小学教师责骂小学低年级学生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一女孩在班级新年元旦联欢会观看同学诗歌朗诵表演时,因出现捂耳朵、转头等行为,被老师以不尊重表演者为由呵斥,言辞中出现“讨厌”“去滚”等字眼。当晚,该校回应称,视频属实,教师的行为给孩子和家长造成严重伤害,学校向涉事孩子和家长深表歉意。事情发生后,区教委第一时间派工作组进驻该校,立即停止涉事教师的工作,同步安排心理教师对涉事班级及孩子进行心理安抚和辅导。(详情见>>>)
专家认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但是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尊重学生,采取科学、适当的方式,避免语言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视频里教师呵斥捂住耳朵的女生,看这孩子茫然无措,委屈又不敢说,还有小伙伴在笑,起哄。不单给这个女孩,也会对班上其他孩子认知产生引导性的副作用。”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民进北京市委老龄委员会副主任张松凌表示,许多语言暴力的产生,往往是老师通过“随口说”传递出来的。语言暴力可以归纳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谩骂、贬损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
张松凌提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如果学生成长在习惯于实施语言暴力的校园环境中,容易形成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逃避责任等。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当事小女孩,只说了两个字‘但是’,始终不愿离开座位,承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精神压迫,无疑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家庭教育专家朱煦建议,有关部门和当事家长需要求助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努力降低这几分钟的经历在女孩幼小心灵留下的负面影响。
朱煦说,接下来一段时间,小女孩可能还要面对同班同学的各种情绪表达,在人际关系上会受到压力。她也需要消化这个刺激在心理上掀起的震荡。提醒家长不主动、不反复提及这件事,耐心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老师完全可以在私下问孩子捂耳朵的原因,告诉孩子,别人在表演节目时要认真地看,尊重别人。老师应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跟孩子沟通。这也反应出老师在师德方面以及心理学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张松凌表示,教育部门应加强师德教育,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张松凌说,教师应多进行正面教育,讲究方法和策略。所谓 “严师出高徒”,“严”要讲究客观性、理性,而不是情绪的宣泄,要尊重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应该是一个明事理的老师,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用文明的行为和语言引导孩子。“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适度批评、惩戒不可或缺,但破口大骂、言语羞辱、号召学生群起攻之,都不在此之列。对学生的批评、惩戒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依法守规冷静谨慎。”朱煦说。朱煦表示,学校要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校内部分老师存在的同类行为。安排心理老师持续关注小女孩的心理健康,比如以适当的班会活动,消除因为老师粗暴语言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引导孩子们从小待人宽厚、与人为善。此外,对涉事老师的处理同样不能简单粗暴。要通过与当事学生家长的细致沟通,求得谅解,涉事老师能够诚恳地道歉,弥合家长与学校之间可能产生的鸿沟。学校、家长、老师都要紧紧围绕孩子健康成长这个关键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据悉,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但惩戒规则也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等行为。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珊檑
责编/侯晓然、田园黄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因为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更改,请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新的推送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点“在看”有“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