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特级教师:素读经典不会给孩子拉后腿,我是这样做的!
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文_陈琴,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特级教师
1990年,我开始教小学一年级语文。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缺少教学经验。我们师生的精力全都耗在语文教材上,反复默写、听写,反复做习题,一点也不涉及教材之外的任何经典文本的诵读。这届学生我教了他们三年,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养成良好的德行教养了。
1993年,我重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班。偶然的机缘,我发现了古代素读教学法。审视语文教学的窘况,我尝试在语文课中放进适量的经典文本。我在众多典籍中选取四五百句(段)经典文字,油印后编辑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尝试让学生背诵。我不是让学生随意记诵,而是相识而教,以期深化文字本身的教化功效。
比如,班队课上,针对孩子们拉窗帘用力过大导致窗帘坠落的现象,给孩子示范古人“缓揭帘,毋有声”的过程;针对孩子们在走廊上疾走互相碰撞的现象,给孩子们演绎“宽转弯,悟触棱”的含义;针对孩子们打架或玩危险游戏的现象,让孩子们记诵“身有伤,遗亲忧;德有伤,遗亲羞”……
就是在这样的日常记诵中,经过一两个学年,孩子们基本上能把《增广贤文》《声律启蒙》以及我编辑的小册子念熟,而且常常在生活中化用。这批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后,显示出与同龄段学生的较大差异。他们常常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地说明自己的所行所思、所见所闻。他们语文整体成绩提升的幅度很大。
这届学生我也只教了他们三年。他们高考后的第二年回校探望老师时,我发现这届学生阅读兴趣十分浓厚,涉猎面也相当广。初步统计,他们中有六位同学在高二时就出国留学了。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后来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且有出色的表现。
1996年,我又从一年级教起。我开始将一些经典文本大段大段地引入课堂,每周至少保证有一节课是专门诵读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名著。这一届学生我只教了一年,但在这一年中,他们背诵了许多经典文段,还背诵了400多首儿歌童谣,远非同龄段学生能比。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全班57位学生,有51位语文获得满分。后来有任教老师向我反馈这届学生:学风正,学情好;爱阅读,能思考。
1997年至2005年,我把整本的经典原著引入课堂,每周用三个早读加两节语文课来诵读:一、二年级读蒙学读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增广贤文》;三年级之后选读《论语》《孟子》《大学》等,还有古诗词约300首,配以其他古今中外名著名篇阅读。
实践证明,经典素读并不会拉学生考试成绩的后腿儿。参加经典素读的学生不但阅读量大,阅读面广,喜欢思考,爱好广,很活跃,而且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处事从容,性情平和。
自2005年开始,经典素读正式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我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诵读的内容从儿歌童谣开始,到《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乃至《圣经》《飞鸟集》等,另有《古文观止》《史记》中选文约100篇,古今中外诗歌约400首。
我压缩了语文教材的授课时数,每天利用一个早读加一节语文课进行素读。六年下来,真正实现了“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素读经典中诵读课程目标。综合学校、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被经典文字濡染越深的学生,其私德与公德之觉知力越强,其后来的学习力越强,其人生的目标也越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也越强。由此可以断言:对正常的学生而言,是否受过经典素读训练,在德智两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经典是鲜活的历史故事,所有的智慧都经由故事的演绎而被后人喜闻乐道。即使像《老子》这么深奥的文字,也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譬喻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教师只要巧妙结合日常所见的实例,就能让学生体会水“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各种“善”。
传统私塾教学中的素读法只追求纯粹地读,而不求甚解。读经典,重在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学生连所读内容的字面意思都不了解,那么要费很多功夫才能让学生记住,记住了也没有太大实效,甚至会增加学生对诵读经典的畏惧感。如果我们稍作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字面含义,学生是不会拒绝经典的。
如果在教学中再用上活泼的诵读方式,比如吟诵、朗读、念白等,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在读写练习中,结合实际化用所学,这样功效定能大增。更重要的是,学生常常引经据典地分析各种实况,其德智会在不期然中灿然觉醒。
一名二年级姓羊的小男生,读了《大学》后,对妈妈说:“妈妈,你要想让自己的企业继续强大,就把这句话牢牢记住。”他给妈妈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写着一句话:“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他妈妈故意说不懂,他就跟妈妈解释:“这是《大学》中的智慧警语。这么说吧:假如你赚了十块钱,你自己最多只能留两块,另外八块要分给你的员工,这样你的员工就会以公司为家,永远紧跟着你,自觉地为公司出力。”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经典只有这样活着走进学生的心中,才会有温度,助推学生内省。
三年级学生蒋弘毅的妈妈于2014年母亲节给我发来信息——
好久没和孩子一起诵读了。外面下着雨,才6:35,我建议习惯早起的儿子一起读会儿书。他拿起《楚辞》,当读到“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时,儿子问我:“妈妈,你知道傅说、吕望和甯戚吗?”我老实回答不知道。儿子说那我给你讲讲吧。他很耐心地讲了傅说、吕望和甯戚的故事,最后他问:“妈妈,你一定知道舜吧,就是被尧任用的那个舜。现在你告诉我,傅说、吕望、甯戚和舜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面对儿子的提问,我还真有点紧张。我想了想回答:“第一,他们都出自普通人家;第二,他们最后都被委以了重任。对吗?”儿子回答:“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他们都把普普通通的事做好了,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止他们几个。”
儿子大声朗诵起《孟子•告子章句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在一旁除了无限欣慰,还充满了敬意……
亲子共读经典课程,是我一直全力推动的“事业”。我从开设经典素读课程开始,就在推动家庭阅读,希望实现“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唤醒一片区域”目标。实践证明,这不是痴心妄想,只要我们去行动,就一定有回应。
以我在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的实践为例。我开设经典素读课程四年来,一个个孩子出色的诵读表现,赢得了父母的肯定,也带动了家长的参与。
许多家长跟着孩子诵读经典;一个个家庭也带动所在的小区,带动了亲戚朋友。我们在家委会协助下,给每个家庭分了组,成立了周末“亲子吟诵小组”。每周都有固定的小组活动时间,家长跟孩子一起到户外去活动半天,保证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诵读经典半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可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这个活动在富阳区域影响越来越大,许多非素读班级的家庭也开始效仿。
每天,我的素读经典课堂都是对外敞开大门的,听课者有老师,也有家长;有自由职业者,也有各级官员。素读经典的能量从小学课堂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
在亲子共读经典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不无遗憾地说:“我的大学简直就是白读了,整个大学期间竟然没有读过一本有能量的经典书籍。”许多家长开始重新提笔写自己的读书感言,有的还学习写日记,跟孩子写共同成长的日志。正是由于家长的转变,班上那些原本问题不断的孩子不经意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那些自私自利的小我行为少了,前后判若两人。所以,对孩子的德行教养要在家长身上下功夫,家长的示范作用才是孩子长养德行的源泉。
素读经典,不可能包治百病。但是,一所学校没有经典的芳香,一定无法抵挡低俗浊气的侵袭;一个民族没有经典的训练,一定会令国民丧失深刻的思辨力;一个人——一个与生俱来携带着诸多短和弱的人,没有经典的熏染,不经圣贤的开示,其灵魂深处一定有无法弥补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