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曝光:三大真相告诉你全社会的“钱”去哪了!

2017-07-30 稳健投资就在 HLD订阅号

全社会的“钱从哪来、钱到哪去”?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和关注的一个话题。

7月2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浙商银行共同发布《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报告,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及其研究团队创设了一个新的宏观金融指标——信用总量,来阐述全社会的“钱去哪来、钱到哪去”。

整个社会的资金总规模已经远远超过M2余额:2009年,信用总量还只是M2的88%,而到2016年,信用总量已将相当于M2的1.2倍。换言之,社会中有20%的资金不在M2的统计范畴。根据信用总量这一指标,全社会资金的规模和流向就可以较为全面的呈现出来,而得出的一些现象甚至会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大现象,看看钱从哪来,又到哪去?

1
大真相:“钱”还是主要来自银行

“2009年以来,我们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债券市场的崛起。 按理说,这种变化将对资金的来源结构产生同样重大的影响。但是,揭开面纱之后发现,资金还是主要来自银行。 ”殷剑峰称。

随着传统银行信贷下降、非传统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份额的上升,“钱”的来源日益多样化,这也导致金融部门内部的相互负债不断增加和金融部门杠杆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就银行而言,“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已经成为近些年资产扩张的主要科目。从2009年“四万亿”之后,这一科目的增速由20%上升到2011年的60%,并相对平稳地一直维持到2016年的三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已经接近28万亿元,占银行部门总资产的11%左右。

2
大真相:“钱”的流向还是偏好房地产

虽然“钱”的来源多样化,但“钱”的流向还是偏好房地产,根据报告的粗略估计,在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实体部门提供的25万亿元资金中,至少有30%,即8万亿元左右与地方ZF基建和房地产项目相关。

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偏好基建房地产,传统的银行信贷也是如此。部分信贷加上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约10万亿元)、城投债(约1.2万亿元)以及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间接投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约8万亿元),总的敞口近80万亿元,占银行资产规模的40%。就是说,整个金融部门流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规模在88万亿左右。

3
大真相:快速加杠杆造成财富洗牌

居民部门是除地方政府外,第二大快速加杠杆的部门。2016年居民部门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新增居民债务超过新增储蓄,居民部门成为净融入资金部门。

判断居民部门风险的一个指标是居民部门负债与劳动者报酬之比,2016年我国这一指标已经达到90%。我国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60%,低于美国的70%。报告称,所有收入和财产分配的指标,其含义只有一个:负债向收入中低端家庭累积,资产向收入中高端家庭积累。

知道你的“钱”去哪儿了吗

小花的钱都去了“合力贷”

你呢?我的小伙伴们?

存管上线满月,感恩陪伴,逢万返现!

赶快查看你的账户吧,更多惊喜等着你,

点击下方图片,马上了解吧!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领取380元新人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