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果蔬:山药以形补形?真是又污又扯
过去有个讲究叫“避讳”。比如姮娥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叫嫦娥;观音菩萨原名观世音,在李世民当政时期被迫简化。
有一种叫做“薯蓣(yù)”的植物,它万万想不到,自己一个植物竟然也要给皇上让地方——唐代宗李豫在位时,薯蓣被迫改名叫“薯药”。这还不算完,三百年后,宋英宗赵曙继位,这下“薯药”也不行了,又改叫“山药”,连名带姓全改了。
薯蓣(山药)
图片来自:全景网
多吃山药会成仙?
上面的故事是《本草纲目》里的,但不一定是事实。因为隋唐时期《备急千金药方》中就写到:“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可见隋唐以前薯蓣就被叫做山药了。至于它是否真的因为避讳改名,柯南都不知道,我更不知道。
图片来自:全景网
山药自古就被认为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虚弱的人吃了山药能强筋骨,长精神。甚至还有常吃山药延年益寿,老来生黑发、红气色等等传说。
当然,科学地说,即使山药有一些药用功效,作为可以当作主食来吃的食材,必然不会有那么强的力量。不然一顿吃半斤山药,还不得直接升仙?
各种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xx山药养生粥
图片来自:《芈月传》
其实山药主要的药用成分是山药多糖和薯蓣皂甙,在抗心血管疾病和降血糖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甚至对于癌细胞都有一定抑制作用。不过这只是实验室级别的成果,距离“吃了能治病”还远得很。
摄入一定的薯蓣皂甙,能给人产生一些兴奋作用,于是有些养生公众号就开始鼓吹山药能刺激性兴奋,特别是“铁棍山药”有以形补形的作用,实在是又污又扯。
铁棍山药
图片来自:全景网
山药豆虽小 责任重大
薯蓣虽然长得很像薯类,读音又同“芋”,但实际上既不是旋花科的薯,也不是天南星科的芋。薯蓣隶属于薯蓣科薯蓣属,自成一派。
薯蓣,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 食用部位为块茎,长圆柱形,外皮褐色,产自东北至西南,以及其他部分省区。图片来自《果蔬志》2017年周历(博物小馆编著)
薯蓣属有不少种类都有可食用的根,但作为食材,大面积种植的就只有薯蓣和参薯(就是香芋点心里的香芋)。
北方多薯蓣,南方则是参薯和薯蓣掺杂。参薯有的白瓤,有的紫红瓤,所以南方人民说吃过红心山药,那可不是骗人的。另外有一些种如褐苞薯蓣等,也做药材山药使用,但都没有广泛种植。
紫色的参薯
图片来自:全景网
除了生物学上不同的种,薯蓣本种还衍生出来好多著名的品种。比如河南的怀山药、山西的太谷山药,还有铁棍山药、白玉山药、脚板薯等等。
怀山药
图片来自:全景网
山药还有一个能吃的部分,叫“山药豆”,小时候经常买山药豆糖葫芦吃,味道跟山药差不多。
山药豆糖葫芦
图片来自:全景网
山药豆并不是山药的果实,而是长在山药叶柄基部的“珠芽”。虽然是芽,但却担负着独立繁殖的重任——一粒山药豆就能种出一棵山药来。植物界有珠芽的类群不算太多,主要集中在百合科和薯蓣科,也算奇葩。
山药藤和山药豆
图片来自:新浪博客
至于和山药豆读起来差不多的“山药蛋”,那是土豆的别称,和山药没半毛钱关系。
菜品不同 山药不同
明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山药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这段话啥意思呢?就是说山药是种万能食材,无论配荤配素,是蒸是炒,是甜是咸,都非常好吃。
蒸山药
图片来自:全景网
山药可以蒸熟直接当主食吃,可以熬粥,也可以打成泥做各种点心。《红楼梦》里就多次提到了山药做的糕点。
枣泥山药糕
图片来自:下厨房
山药切块炖汤,无论猪牛羊鸡,都鲜美无比;拿来涮火锅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切片炒,清淡爽口,还自带勾芡技能,滑滑脆脆,老少皆宜。
桂花山药
图片来自:下厨房
山药排骨汤
图片来自:下厨房
对了,在这提醒一点,如果想清炒,最好不要选择铁棍山药,而炖汤,就最好不用粗大的菜山药。菜山药含水量高,淀粉率低;铁棍山药的淀粉含量高达15%,而且含水量很低。所以铁棍山药一炒就碎,而菜山药容易怎么炖都炖不烂。
另外,很多人对山药“过敏”,处理山药后皮肤又痒又麻。那是因为山药里含有皂角素,刺激皮肤。解决方法很简单,皂角素怕酸怕热,山药削皮之前稍作蒸煮,或者在皮肤上抹点醋就好了。再不然就带着橡胶手套,当然了,还是找别人给你做饭最能解决问题。
美龄粥
图片来自:《果蔬志》2017年周历(博物小馆编著)
原料:
山药、大米、糯米、豆浆
步骤:
大米、糯米按1:1比例洗净浸泡一夜后,打碎
山药削皮后切丁
将豆浆倒入锅中,加入打碎的大米、糯米及山药丁
小火熬煮1小时,其间需不停搅拌,待到山药丁变为糊状即可
随堂考
往期“一周一果蔬”
配着《果蔬志》,我们推出了《果蔬笺》,实用好看。
淘宝店铺:博物小馆自然市集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