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咨询师心灵成长的方向与过程——宋光伟

2015-07-03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兰说
这是工作室资深咨询师宋光伟老师在工作室创建的以分享心理学知识为主的微信群“心方向·心分享”中的分享实录,很清晰的展示了一位咨询师从业十年的心路历程,读来让人感受到了坚实的力量,很受感动。
分享老师介绍

宋光伟 心方向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连续培训课程及长期自我体验;

传统催眠及策略派催眠培训;

焦点解决技术的长期培训及督导;

ACHE (美国催眠认证中心) 催眠师

WMECC (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认证催眠师

分享回顾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心灵成长的方向和过程”,这是通过我的早年成长经历和这十年从心理学获得的种种切身体验,以及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得到的一些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分享出我理解的“心灵成长的目标方向”和如何经历这个过程,这也涉及我理解的人存在的意义。


我该如何存在


首先先让大家来听一首歌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戒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戒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这首歌词中有太多的矛盾和不确定,同样我从小到大也在经历和感受着种种的不确定、不安、焦虑、匮乏、无助……不知道大家此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我的一些人生片段


我是70后,妈妈生我前照顾患肺结核的姑姑,当我出生后5个月她也查出肺结核了。于是我被送到外地的姑姑家,物质的匮乏及分离的体验让小婴儿的我总是哭。


6岁时大我5岁的哥哥欺负我,我愤怒的把他的作业本都撕掉了。哥哥被父母严厉训斥了,开始我还挺解气,那时的哥哥很淘气,总是被请家长,随着我看到哥哥被一次次的训斥甚至打骂,我逐渐感到恐惧,知道“只有听话,听大人们的话,才不会被骂被打”。慢慢我变成了“懂事”的乖孩子,不会再和哥哥、同学打架。


15岁青春期开始,广泛的焦虑一直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的生活与工作。使得我有一段时间极度自我封闭(梦中的飞翔愉悦和现实的焦虑不安强烈的对比着),同时也有很多身体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症状也使我走入心理学的大门……


回顾一下儿时的我,有很多基本的、属于一个孩子真实的天性和需要是没有被满足的:


婴儿的我体验着吃和被抱需求的不足;

少年的我体验着“任性”的我的需要被大人、社会文化的覆盖;

青春期性、凸显自我价值等需要……


这些不满足及甚至自己不知道有些需要是不是该有,是不是该寻求满足,总之这些“我在哪里?是该怎么做、怎么想”的种种不确定感让我活在一种广泛焦虑状态中(这些是现在的回顾,当时的我不会想到)。


我和现在我的很多来访者的的经历让我想到一首让人心酸的诗句:“在尚未得到之前,被告知:孩子,你要习惯失去”


从小我们被告知:你要听话;男子汉不能哭;你不能说老师“讨厌”;不许早恋;你怎么能有那种想法……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该如何存在,我是好像感到高兴但又不能感到高兴,我好像感到愤怒但不应该有愤怒,我好像感到胆怯但那不是男子汉……我到底该怎样?


“ 在尚未得到之前,被告知:孩子,你要习惯失去”


经过这些年的磨砺,尤其是近10年心理学带给我的成长。今天我虽然还有时有多于常人的焦虑,但我内心的孩子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所谓“听话懂事”的孩子。我内心的孩子从要做给别人看,慢慢走到知道真正我要什么、感受是什么、我未来的道路是什么。这样一种状态慢慢的直到现在我肯定的发现我心中的“孩子”已经逐渐可以做到:


有信心去寻找失去过的;

有理想去探索尚未得到的;

有勇气去尝试并改进能力;

有情怀去面对上述三点失败时的自己。


这个“孩子”如何成长、改变的


这要从我和心理学结缘的经历说起:


* 10年前第一次成为来访者,后来开始学习各种心理学课程。慢慢觉得自己懂得了很多,有了很多喜悦与兴奋。(这时的孩子有了更多对自己情绪的了解,并有“心理学”这样一个朋友让我感到我可以和她诉说我的喜怒哀乐。


* 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开始尝试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的经历:勇气和我能行的抱负让我第一次紧张的走进了咨询室。我感觉我做到了,尽管挺糟糕,但我做到了我真正渴望做的事情。


我学了很多咨询的技巧,也通过这些技巧拥有了一些成功的体验。我开始用各种咨询技术和聪明的头脑去改善来访者,我使用催眠、完型、短期认知等技术帮到了一些人,那时的我有一种好像无所不能的喜悦。


* 2009年学习精神分析

精分理论中很多创造性的、颠覆性的思维很适合我的直觉式、幻想式的思维方式。我对能快速的理解精神分析中的因果逻辑而自豪,这些带给我的自豪甚至自大感让给我更加兴奋,但好景不长。


在应用在咨询中时遇到了严重的挫败,我会很快对来访者的内在动力有一个判断,一个精神分析的因果逻辑,我又急于按我的逻辑把来访者带到让他“洞悉”的状态。结果来访者一个个的脱落了。那时我关注的不是对方需要什么,而是我能做到什么;我没有看到、听到、感受到来访者真实的存在,而是用自己的主观世界试图塑造对方。


现在想起来,我还是有些愧疚,那时的我就好像我儿时的大人对待我一样在对来访者传递: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我对来访者这种潜在的忽视,传递出的恰恰是在对方内心的孩子还没有得到陪伴和爱时却被告知“孩子你得习惯失

去”。


在咨询中,我的自大、自恋的忽视对方,最终导致了一些让来访者和我都负面的感受和结果。


这时我交替经历着“我行还是不行”的两级摆荡,情绪从高峰到低落大幅度摆荡 。


挣扎中我坚持着心理学的学习,因为好像这时它至少还是陪着我的。在痛苦中我渐渐发现我有“不健康的自恋”,我从小真实的需求被压抑后,心理学好像解放了我,但在咨询中我像一个被解禁的孩子一样挥舞着“我是无所不能”的拳脚,却伤害了我的来访者。


这种自卑和自大的变换也在我的生活中有时给我有时给身边的人也带来痛苦……我迷惑了,我该怎么办?


我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工作,2012年我去了武汉进修。学习到了更多的理论。


* 后来后开始做动力学的个人体验:

2010年开始找了一个聪明的年轻体验师,我第一次问她:“我希望我能成为人群中最出色的人物,但我也知道这些渴望带给我太多的焦虑。我担心有一天我的焦虑没有了,我会不会变成了平庸的人”。


长期个人体验的经历:2012年8月开始新的个人体验至今……


* 慢慢我也恢复了咨询工作,但在自大、自卑,我行还是不行间徘徊,但慢慢的我感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我开始能够可以耐心聆听来访者的一些感受了,我慢慢可以陪着对方,为他的悲伤而伤心,为他的恐惧而不安,我为对方的改善而发自内心的微笑起来……我感到和对方同在。平行的时间,我也在体验着我的咨询师这样的点滴的同在) 这些感受让我慢慢变得平静、稳定起来。我的来访者也稳定起来。


* 我的来访者也稳定起来

在我的体验师陪着我时,我的内心的“孩子”慢慢感到了被专注的“听到、看到、理解到”。


我也不知不觉的可以“听到、看到、理解到”我对面来访者内心的孩子的心声。


这种陪伴的感觉真好,我也从来访者的变化中感觉到力量,他们更安全、稳定、更愉悦、有自信。


这样我感到我作为一个“陪伴者”的真实的存在,我为我能够用专注的看、听、感受去陪伴对方而慢慢看到对方自发的成长而喜悦。这种喜悦是一种更扎实的“我在,我行”的感觉,它不同于我炫耀自己的兴奋,它是一种平和的喜悦!


* 平和的喜悦

这种喜悦有时就像儿时睡前听父母讲童话故事的喜悦;

有时像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结出一道数学题的喜悦;

有时像和伙伴一起游戏、出游的喜悦。


总之,我知道在他人的关系包围中,“我在这儿,我能行”


近些年我坚持学习并应用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告诉我,我走在了健康自恋的道路上了。


健康的自恋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这是一种“我在”,“我能”的感觉,当我在更多的时间和地方体验到这种感觉时,我会很安稳、愉快、充盈。


怎么才能拥有“健康的自恋”?

怎么才能在生命更多的时间、空间里感觉到“安稳、愉快、充盈”和“我能胜任”的价值感?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看“不健康的自恋”是怎么来的:


自恋是一种借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而且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1971、1978)


对自己

1、渴望持丽的关注不赞美。

2、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3、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戒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对他人

6.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朋务。

7.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戒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 44 34763 44 15287 0 0 3478 0 0:00:09 0:00:04 0:00:05 3478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只要出现其中的亓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体心理学理论告诉我

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全能夸大的,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原始的自恋满足。不能不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的需要。


这种满足最初是被母亲怀抱、哺乳;慢慢是和母亲的情感协调的目光、表情、音节等交流,这时如果母亲可以调谐的和婴儿同频率,则孩子就可以发展出适应的情绪。这时妈妈“看到、听到、感受到”婴儿的需要并协调的回应叫做“镜映”,在这种镜映下,孩子的心理结构慢慢诞生了。


再大一些婴儿从养育着那里学习到语言,他就可以慢慢内化养育者用语言自我抚慰和自我镜映的能力。这个原初的满足婴儿需要的人物就叫做“自体客体”,意思是对于小婴儿来说,是“我要的那个人”。


这些导致我曾经不能形成现实中和人际交往的情感链接、互劢、抚慰;不能从自己做的点滴事情中体验到成就不满足。


“我要的那个人”在婴儿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有三种形式:


1、能看到、听到、安慰我、鼓励我的那个人(镜映的自体客体);

2、能把我举过头顶,看得更高更进的那个人(理想化的自体客体);

3、儿时的玩伴戒同学(孪生的自体客体)


这些自体客体经验的充足将会让婴儿有基础的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情绪稳定而愉快。反之婴儿是空虚、匮乏,焦虑不安的。


我和很多认识的人都有早年的分离经历,和儿时孩子天性的需求没有被协调的满足、接纳。这使得我们有各种不稳定的情绪和行为。这和社会、文化及我们这个发展的时代都有关联的。


自体心理学——重要概念

这些曾失去的被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体验在我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得以重建,来自于我的体验师对我长期的陪伴、来自于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对我基于理解的支持;也来自于我自己曾有过的自我接纳、自我鼓舞的内在力量。


这些成长的过程使得我慢慢拥有了刚才说的能力:

有信心去寻找失去过的;

有理想去探索尚未得到的;

有勇气去尝试并改进能力;

有情怀去面对上述三点失败时的自己。


慢慢的我的感受是在更多的时候、场合感觉到那种“我在,我行”的胜任的力量


回到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我心灵成长的方向和过程。


我的方向就是拥有并稳固这种“我在,我行”的胜任感,同样我在咨询中,在我带领的学习成长小组中也在践行着这个理念,就是我把我拥有的稳固的力量争取传递给我的来访者和组员,过程就是通过我和他们真实的待在一起,去感受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接纳他们的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从彼此的眼光中照耀出了真实的自己,我的力量传递给对方,有时也会从对方的成长中加强我自己的力量,这好像一个禅宗所说“传灯”的过程,蜡烛火苗的传递 。


自体心理学——重建自体


这样的成长过程有几个要点:

1、共情浸入:

一次又一次,基础于神入的了解和诠释说明,在重复中带来治愈

体验的贴近和体验的远离


2、恰好的挫折(比如孩子成长中的规则、咨询的设置,人不人的边界……)


3、转换性内化


恰好的挫折: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科胡特在1964年提出“ 恰好的挫折”对于心理发展和治疗的贡献:中和的心理结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经验的复制(认同)经由内射的机制而建立,小孩的驱力被父母的禁止阻挡。如果这些禁止是非创伤性的,那么经由无数良性的回忆,孩子将摄入父母这种克制驱力的态度。结果,若孩子内摄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那他婴儿期驱力就可被一种平静、安抚及关爱的态度驾驭,而不是被一种父母的反攻击态度凌驾,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驱力要求。


科胡特说过,人一生都是离不开“自体客体”的。我也发现我越来越不能忽视环境和他人,当我只寻找“我是谁”时,往往是找不到的,但当我和身边的人和谐互劢,我能主劢关注到我身边的人和环境时,我才真正找到了“我是谁”“我该如何存在”。


这个过程中,在生活中我也对我、对父母、对身边的各种人和关系有了更多元的认知和感受,这让我更接纳这些存在的现状。虽然我依然有更高的梦想,但我可以在正确的路上更耐心的走向它。


对外界的真实的付出使我感到存在的意义,我希望把我获得的成长的力量和真实的体验也奉献给大家,奉献给更多的人,这本身就让我有“愉快的胜任感,我感到我在你们中间,我在这里,我行!


到这里接近尾声,我再和大家分享一首歌

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爱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朊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不停的问,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

白鸽奉献给蓝天 星光奉献给长夜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孩

雨季奉献给大地 岁月奉献给季节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爹娘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写的一首诗


我存在的意义

没有远方,长路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没有爱情,玫瑰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爱人,我在路上,手里有玫瑰……


没有草场,白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没有海洋,江河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朊友,我在流淌,头顶有白云……


没有蓝天,白鸽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没有星光,长夜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孩子,我是长夜里你能看到的白鸽……


没有大地,雨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没有季节,岁月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爹娘,我是岁月里你能滋润的雨季……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已经不用问,不用找,不用去想!

分享比较长,感谢你看到这里,如果你也想体验更多精彩的分享,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群,我们相信,这将是一个有料有节操的群。想申请进群听分享的朋友请继续关注以下信息。

1、群名称:心方向·心分享


2、群目的:分享心理学知识;分享心理咨询技术学习感悟;畅聊成长路上的故事;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长,追求幸福生活。


3、进群要求:进群的每个人都需要分享一个主题,主题可多样,可以是和心理学结缘的故事、看书的心得体会、心灵成长的感悟、学习心理学各项技术的学习感悟等,每周分享由群友报名,工作室的小编小兰同学将来安排。


同时,工作室也会不定期邀请成熟咨询师分享心理成长、技能养成等方面的故事和体会。


当期分享将会整理成文字并有机会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大家进行分享。


4、分享时间:每周选择其中一个晚上20:00-21:30进行分享和答疑,具体时间将由小兰和当周分享者沟通并提前通知大家。


5、如何申请进群:扫描以下二维码,或者查找13810878403添加心方向小兰为好友,向小兰发送自己打算将在群中分享的主题,并大概描述为何要分享此主题以及主题的大致内容,小兰审核之后会给你发送群规,认可没有问题将把你拉入群中。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查阅宋光伟老师近期开设的《“理解孩子,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线上学习小组,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