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辜负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善意——陈鼎

2015-07-25 陈鼎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兰说
7月26日(周日)晚上,我们邀请到本文作者陈鼎老师在工作室的微信群中做一个关于“考出心理咨询师证书后下一步怎么走?”的分享,想参加的朋友可以申请入群,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申请流程。

本文作者陈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创始人之一


我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2年底与几位心理咨询师朋友一起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一杯咖啡”公益心理机构,迄今已有2000多人参加过“一杯咖啡”发起的活动。这是近期所写的一篇感想,也是我两年多来做这些事情的一点感悟,与各位心理行业的同仁们分享:


这一阵柴静引起了轩然大波。伴随着围绕着雾霾的讨论,她把女儿的病情拿来说事,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当记者问柴静,以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是否有顾虑?她的回答里有一句是这么说的,“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后来我先生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


看完这段话,我一直在想,这个“基本善意”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社会存在不存在这样的“基本善意”?思索了半天,我认为我理解的“基本善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而这样的基本善意是存在的。


我从事的是心理咨询工作,说到底是一种靠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曾看到一篇微信上流传甚广的文章,说一个人去尝试做心理咨询是一个人富足和有勇气的表现,言下之意是在暗示,那些没有去做心理咨询的人是因为太穷或者太没有胆量。这篇文章还得到了不少咨询师的转发。可是,我并不觉得心理咨询是富人或者是中产阶级才能享有的奢侈品,人人的心灵都需要得到关怀,如果因为一个人收入低就划到得不到心理咨询帮助的范畴,是对心理咨询助人性质的莫大讽刺。我也不认为一个人暂时不去求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是缺乏胆量的表现,每个人都要做点时间去做准备,准备面对咨询师,更重要的是准备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没有尝试是缺乏勇气,不如说是还不够信任。一个人选择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个人尝试去相信另一个人的过程。


在这个社会,“被信任”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最近有个旧相识找我私下聊天。她对我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一直都很感兴趣,一直说毕业后没怎么学习,想去学个心理学的专业,问我在上海什么学校比较好,又询问心理咨询一般怎么做的云云,那个时候我就有些猜测,她问我这些问题的动机,只是对方没有说破我就没有点破。这次她总算“鼓足勇气”直接跟我说:我需要心理咨询。经过我之前的宣传科普,她已经知道心理咨询师是不可以给身边认识的人做咨询的,她托我为她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并说了一些对老师的期待。虽然,她也提出,希望最好是公益性质的,少收点费用,也表达了对心理咨询效果的担忧,但是我依然感受得到那份信任,这种信任无关专业,无关费用,是一个人在尝试相信一个人。她相信我,而我不愿辜负这份信任,这份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善念。最后,我帮她物色了一位“一杯咖啡”的年资稍长的心理咨询师为她服务,既有公益属性,减轻她的物质负担,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到她。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一杯咖啡”,而且做了这么久。从创意角度,“一杯咖啡”是值得书写的得意之作,好的模式和设计有时候是神来之笔,并不是苦苦思索可得——这个模式,可以在吸引人关注、成本与付出取得平衡等多方面取得比其他方式更好的效果。因而,有了“一杯咖啡换XX”之后,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我们发现有不少机构和个人在模仿“一杯咖啡”的创意,开始自己的心理咨询或者其他的一些工作,有人用“一杯咖啡换XX”,也有人用“一杯XXXX”,大同小异。当然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这是严重的侵犯行为,需要严正声明,我们也委托法律顾问致函提出,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么多雨后春笋的仿冒品,更让我去思考之前别人问我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一杯咖啡”,而且做了这么久。


我何尝不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杯咖啡”一路走来,虽然相对比较顺利,但也不是没有经历过风浪。虽然一直有人一起在做,但是也不免有人进进出出。这些风浪和进出,自然而然,也会让人有些气馁,甚至有些动摇。但是,坚持下来的原因,对我而言,不是有人请我喝杯咖啡或者这“一杯咖啡”的钱——如果要赚钱的话,我可以花同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赚数十倍的钱,也不是出名——对于十几岁就上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人来说通过心理咨询获得的曝光率实在已是过眼云烟,既然不为名也不为利,那为什么呢?我反复问自己,终于有了一个解答:


每天在一杯咖啡的各大平台,都有多多少少的人在问询,有人期待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有人期待一杯咖啡换一次相遇,有人希望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有些人则可以通过一杯咖啡获得心理师的成长。而陆续有人提出要加入一杯咖啡的心理成长研修组、魔都正能量组。这些跳跃闪烁的头像,这些充满热望的对话,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我知道,这是对一杯咖啡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传递到个人,就是对做这些事情的人的信任,而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腾出来了,这不是为了去喝这一杯咖啡,而是为了一个人对另一人的信任。我知道这份信任的火种还很微弱,更需要倍加呵护,而我是去让这份信任延续下去,扩展开来的。一杯咖啡也好,心理助人也罢,没有这份信任,便变味了。


信任不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词,相反,是非常具体的一次次承诺和承诺后的坚持。比如,你约定一个时间,我就肯定会准时前来。比如,你希望这个活动还是能有所收获,我就肯定会精心准备。比如,我答应你做的,即便我有了一些变化,我不是去改变跟你的约定,把你抛下。如果说,这是我对你信任的报答,或者说是不想辜负你,不如说我不想辜负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善意。我理解的善意,并不是无私付出,并不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善意就是能够给到承诺、并将承诺付诸实践。我们都需要这份最基本的信任,老板交代你的事情,你不会忘掉或者敷衍了事,会认真完成,这就是信任;恋人间走在一起,只要感情好,就奔着结婚的方向去,这也是信任;爸爸妈妈好好地照顾孩子,不管富有还是贫穷,都能尽所能地照料孩子,而孩子也能努力向上,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还是信任。如果我们的生活里,都能把这份信任,把这份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善念保持住,我们的心灵是安宁的,是有安全感的。可惜,现实生活中,有些时候被破坏了。而信任这种东西,恰恰是破坏后很难重建的。


对我来说,如果破坏了这份善意,你会对我很失望,事实上,我也会对自己很失望,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一个给了承诺却做不到的人,实在是有够轻率,也够没有担当。与其说是不想辜负你,不如说,我不想辜负自己。一个人要破坏对自己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承诺,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引致自己所说的和自己所做的在两条轨道行走,这种生活,不仅让别人对他失去了信任,也会让自己对自己失去信任。


每年开始一杯咖啡招募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些曾经和一杯咖啡携手走过、但是最后终于还是分道扬镳的人。我怀念和他们一起捧起这份信任的点滴,怀念和他们一起认认真真做点事情的激情。人生无不散的宴席,虽然离别总是伤感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惋惜。离开总有很多原因,但是归根结底,离开的人,多是最初给了很多承诺,但是最后没有实现的人。这种承诺的没有实现表现在,有的是仓促了事,有的是消极怠工,有的是抛在脑后,有的是置之不理。很多人会说,可能自己想得到的并没有得到,所以选择应付,选择离开。我倒是觉得,我们很多时候都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因为别人没有给到自己,所以心生不满——比如信任,因为你不信任,所以我不满,所以我也不信你。但是,在对信任进行解剖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可怕的,并不是别人不信任你,是自己也不信任自己,而别人不信任恰恰是建立在自己也不信任自己的前提之上的。你都不能做到你承诺的,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我们的人生,都是我们在跟别人订个承诺,然后彼此履行。听起来像利益交换,但是如果双方都能坚守最初的承诺,认真履行,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恰恰我们的承诺做不到,履行会变样,才是更经常的事情。每到这个时候,便是相互争执,到底是谁辜负了谁。然而,归根结底,我们的人生,其实是自己在给自己订个承诺,然后自己去履行。履行这份承诺的压力也好,动力也罢,注定是来自自己的,如果自己没有这份动力和压力去执行,期待别人给你,终究是会加深彼此的隔阂和紧张的关系,而最后也不会履行好。有一个良好的初心很容易,但是在初心不断前行的进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变化,甚至连跟你在一起开始这份初心的人都可能会变化,这个时刻,不是初心告诉我们要怎样,而是我们的这份对自己的基本善念告诉我们,至少,我们要做能够让自己信任自己的人,说得出做得到、尽力做好。


凡此,足以不辜负这份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善念,足以不辜负自己。


看到柴静被人质疑,本想站出来说几句,后来想想,如果我是柴静,我可能不太需要这样的“支援”。人与人之间的这份基本善念,不是因为你信我,所以我信你,而是因为我信我自己,所以我愿意信你,即便你不信我,我也可以信我自己,你信或不信,我依然初心如故。


你信或不信,我依然初心如故。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阅读《陈鼎:考出心理咨询师证书后下一步该怎么走?——心分享群分享第十四期(7月26日)》,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