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 成长在家庭软暴力下孩子的自述

2016-08-21 翻译 贾米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兰说      “直到那一刻,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妈妈,那个操纵木偶的人,与当年的那个女孩,和如今的女人,终于分开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时刻已经快到来,希望你的这一刻也能尽快到来。


我是个胆小的孩子——害怕蜘蛛、海蜇、蜜蜂,怕黑、怕闪电、怕溺死。但我最害怕的是“发疯”这个词,想一想都觉得嗓子发干、胃部痉挛。因为我很清楚,如果我发疯,就没人喜欢我、爱我了。一个人都没有。


大概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我便开始为这件事感到担忧。在和妈妈的互动过程中,要么是“她是对的,我疯了”,要么是“我是对的,她疯了”。显然,承认第一种想法,对我来说会更容易一些。


担心自己疯了,这让我彻夜难眠。


这一切是从我童年的卧室开始的。那时我住在布朗克斯的里弗代尔区,当时的总统还是艾森豪威尔。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因此,我非常确定,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被妈妈爱的小女孩。——这一点就足以让我觉得“我是个疯子”是有可能的。然而我现在知道了,这世界上曾有那么多孩子担心自己是不是疯了。


当然,现在也有。


几十年后,我才明白妈妈是怎样让我觉得自己曾经“活在煤气灯下”的。

煤气灯(Gaslight)

“煤气灯(Gaslight)”一词源于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在该片中,女主在用心险恶的丈夫的设计下,逐渐离群索居、精神恍惚,听到晚上有人在天花板走动的声音却无法求证,由此开始怀疑自己……


该片是一部描述家庭软暴力的经典影片。而“煤气灯”这个词指的是,对某人进行有力的心理控制,以至于让这个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性。


它通常用于形容成年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管她是拒绝的、疏离的、靠不住的、好斗的还是自恋的),“煤气灯”这个词依然适用的。它是一种言语的、心理的、精神上的虐待,毫无疑问,会给当事人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


为什么小孩子容易活在“煤气灯”下

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极其不平等。父母是既定的权力方,想一想都会有所退缩——他们既然拥有权力,就有权力施虐。妈妈控制着孩子生存的这个小世界——她为孩子制定规矩,决定孩子的生活是稳定的还是混乱的、是舒服的还是恐怖的。


但,不止于此——Deborah Tannen观察发现,父母还控制着孩子怎样解读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事件。而这就是“煤气灯”存在的原因,尤其是当孩子需要向妈妈寻求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时。
母亲本来是那个帮助你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实性的人,那个帮助你掌握技巧、管理情绪的人,那个帮助你建立自己的价值感和稳定性的人,然而她却又是最有可能摧毁你的价值感和真实性的那个人。这真是一件让人觉得恐怖、痛苦又非常可笑的事。然而,这真真切切地会发生在一个不爱孩子的、不合格的母亲身上。
让一个成年人活在煤气灯之下还是需要花费些功夫的。在电影《煤气灯下》中,由Charles Boyer饰演的坏人不得不对周围环境加以控制——空荡荡的阁楼里的脚步声、煤气灯的闪烁,等等——以此让女主发疯。

在一段感情中,要对伴侣进行心理控制需要的是持续的计划——他首先要对她恐惧的东西加以控制,然后,当自己的谎言被她发现时,又要将她的爱用作工具,从而指责她太敏感、太神经质。

但,让一个小孩子生活在煤气灯下则犹如瓮中捉鳖那么简单。

对于一个被剥夺了爱和安全感的孩子来说,让他怀疑自己的真实性一点都不难。接下来的这些场景,既是小事,也是大事(请自行脑补家长高高的个子及其大嗓门以及孩子幼小的样子和随时都可能沉默的声音):
  • 端着一盘子菜进了餐厅,然后盘子掉在了地上,摔碎了,菜溅了一地。孩子的解释是盘子太滑了,没拿好。而妈妈却说:“你就是故意的。你怎么总惹我生气?

  • 孩子被哥哥欺负。她哭着来找妈妈解决。然而妈妈给出的答复是:“你不烦他他就不打你了。

  • 和妈妈在街上走,本来很开心。“别跳了。你就不能正常点吗?你跳得我鞋跟都卡在石头缝里了,你这样会弄坏我的鞋的。是不是把什么都弄坏了你才甘心?

  • 妈妈许诺孩子:如果你安安静静的玩,不打扰妈妈工作,妈妈就会带你去买冰淇淋吃。然后她玩了一下午,问妈妈她们什么时候去买冰淇淋。妈妈的回应是:“我从来没说过给你买冰淇淋。”当女儿抗议的时候,妈妈只是简单说“别胡编乱造了。没人喜欢撒谎的人。

让一个孩子生活在煤气灯下?小菜一碟!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煤气灯”下而不自知

原因有很多。


首先,所有小孩子都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视为“正常”,因为他们不知道别人家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妈妈的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是刚需,而实际上,正是这种刚需进一步促进了妈妈的控制;要意识到妈妈的控制,你得对自己的观点很有自信并相信自己的感受,然而,大部分女儿在那个当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最后,实际上,妈妈的声音可能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是的,不要忽略了其他家庭成员):
我爸爸总是坚持认为,我妈妈在家里是那个掌权的。而我哥哥和弟弟经常叫我“疯鸟”,因为在他们眼里,我的言行都是很疯狂的。当我和她对质时,她会云淡风轻地否认刚才说过的话,或者随便编个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是那个坏人,我是那个不会感恩的人。
在离开家之前,我对此都是坚信不疑的。直到我离开原生家庭,我才意识到,不,我完全不是个疯子。而即便如此,如今我30岁了,却还经常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歪曲——脱离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真的很难。因为,煤气灯就是控制,一些母亲,当她们看到女儿反抗、质疑她们的观点并开始有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她们便会提高音量。这是真真切切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只不过随着我渐渐长大,它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小。尽管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疯子了,但妈妈的言行还是让我有发疯的感觉,因此我依然会忧虑,我还需不需要她爱我。
直到22岁的时候,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帮我回顾了我的生命线。我咨询做了几个月,但坦白讲,那感觉就像一辈子。我躺在弗洛伊德躺椅上,讲述我童年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咨询师坐在我后面。终于,我不用再和他有眼神接触,他只有在我沉默时会讲话或提问:“那在你家经常发生吗?”“她的话让你有什么感受?”我开始感到绝望了,因为任何改变都没发生,尽管我每周见他两次,而且他的威望和名气都很高。我开始担心,如果他都不能治好我,那可能没有人可以了。

然后,有一天,他的声音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听到他说:“佩琪,你有没有想过,你妈妈的残忍和她对你的惩罚是难以言喻的,甚至是疯狂的?请你静静地想一会儿。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会对这样的待遇做出什么反应?对于她那可怕的言行,她让你觉得很糟糕这个事实,你会说点、做点什么来为自己辩护?”


那是我经常会想起的一个瞬间,甚至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每个字都记忆犹新。但即便如此,它只是帮我关上了那道继续被妈妈控制的门,但我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矛盾——对母亲的爱的需要以及逃离母亲的思想侵害的需要——依然没有解决。

“煤气灯”带来的心理阴影

“煤气灯”是虐待——情绪和言语上的虐待。正如其他的言语攻击一样,一方面,它能改变一个孩子的脑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会将其内化。对于一个未曾得到爱的女儿来说,即便她成年了,她也要非常努力地去相信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才能摆脱童年煤气灯下的生活对她的影响。——这可能是她一辈子的事。


“我意识到,我的胆怯以及我对自己的怀疑已经妨碍了我的生活。当别人发现我既需要取悦别人、又容易自责的时候,别人就会利用我。但,让我意识到这与我童年经历有关,却是一辈子的事。你能想象吗?马上快五十岁了,才发现,原来一直不是我错了或者怎样,而是我妈妈的控制欲太强。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很容易跌入到之前的思维模式中。”


但最后,我还是想说些积极的事情。通过将童年习得的无意识行为意识化,我们便可以改变它们。大脑在人的一生中是灵活的,会随着我们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尽管这需要的时间很长,但我们依然可以改变自我认识并发展出年轻时不曾有过的对自己感受与认知的信任。直到那一刻,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妈妈,那个操纵木偶的人,与当年的那个女孩,和如今的女人,终于分开了。


翻译:贾米

本文转自公众号:东方心理成长

标题源自鸭梨心理转载版本

英文原文网址: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ech-support/201607/the-gaslighted-child


【扩展阅读】

1、《怦然心动》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富养?

2、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

3、孩子,再熬几年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如需预约心理咨询可点击公众号右下角查阅28位心理咨询师的简介,也欢迎添加小兰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