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许这才是根治霸凌的良药 | 戴艾芳

2017-03-30 戴艾芳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兰说      
“霸凌可能源自内心的脆弱与无助”,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后果。

文|戴艾芳

心方向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

公众号:范范戴戴 / fandai123


“ 也许这才是根治霸凌的良药”



前段时间的“霸凌”事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许大家和我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不那么平静的心理过程。可能也触发了我们很多的感受和思考:想到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该怎么办?想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霸凌与被霸凌。在对整个事件的讨论中我们会有对受害者的同情与支持,也会有对霸凌者及其父母的批评和愤慨,还会有对学校和老师在处理方式上的指责和无奈。


当霸凌事件发生后,我们理所当然的想到如何帮助和抚慰那个受伤害的孩子,如何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在这些我们惯常的反应中,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实施霸凌的孩子,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孩子为什么会霸凌?


通常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这个孩子将来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作为霸凌者的父母可能还会有种“反正我的孩子没有吃亏”的侥幸心理,这样的想法只会让孩子继续深陷困境。


1. 霸凌是心理问题


霸凌其实始于相当简单的心理动机,这种动机通常是潜意识的:我不想觉得自己是渺小,可怜或愚笨的,所以我要让其他人感受到这样的情绪。


这种渺小、可怜或愚笨的感受又从何而来呢?


一个1、2岁的孩子在面对现实世界和比他们强大好多倍的成人时,很容易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感。他们是那么的脆弱,离开成人的照顾根本无法存活。所以可以说这种渺小感与生俱来,他们会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克服这种感觉,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能容忍这种感受。


除了客观环境造成的因素外,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他所拥有的家庭关系也会是这种渺小感的来源。一个孩子是从父母彼此的关系,以及父母与他自己的关系中学习和体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一个从小就生长在有暴力冲突、争吵和虐待的家庭的小孩,他会在这种非常具有压力的环境下时刻体会到一种渺小无助的感觉。如果不能被敏感的发现或处理,这种渺小感就会变成一个种子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在某个时候它就可能以一种冲动、暴力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2. 三岁就有霸凌


霸凌不是一个短暂爆发的行为,它是一个逐渐发展而来的行为模式。只不过它的萌芽状态往往被我们成人不以为然。一个呀呀学语孩子总是去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者总是要动手打自己的小伙伴,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场景时往往会觉得这是小孩不懂事在打闹而已,或者会以独生子女不懂礼让分享来看待这种行为。应对的方式就是批评他,制止他,教育他应该懂礼貌等等。但我们会发现这种批评教育往往很难奏效。同样的事情总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其实在这样的行为背后,那个“霸凌”的小孩子正在经历着一些无法容忍的复杂情感,他正处于某种深深的困扰中。

 

嘟嘟今年两岁半,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爸爸妈妈担心他没有自己的小伙伴,所以会跟其他孩子的父母经常交流想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跟小伙伴相处。皮皮三岁半,慢慢跟嘟嘟发展出了比较亲密的关系,于是双方的父母会定期去对方家中拜访让两个孩子一起玩。刚开始各方面都非常顺利,但两个月后嘟嘟的父母发现,皮皮经常会做出一些欺负嘟嘟的举动,比如强迫嘟嘟做一些事情,玩他不喜欢的玩具,如果嘟嘟不配合皮皮就会冲着嘟嘟大喊大叫。嘟嘟的父母很担心这会产生的不好的影响,但又不知该如何处理。皮皮的父母会批评教育他,双方父母会尽量不让他们单独呆在一起,但发现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皮皮会把嘟嘟拉到没有人的空间里,最后家长就看到嘟嘟大哭着跑回来。乍一看这是皮皮的一些恼人的行为,但我们了解了皮皮的家庭关系后,就可以找到皮皮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


皮皮的父母婚姻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有时会争吵,有时关系会比较疏远。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会非常敏感地捕捉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这些紧张的关系会让他们产生无助,失控,恐惧等一系列的情绪,但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心智能力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情感,他也许会体验到一种脆弱,渺小的感觉。当皮皮看到比他小的嘟嘟时,嘟嘟的弱小与脆弱会让皮皮看到自己脆弱的部分。于是他通过欺负嘟嘟来压抑自己的脆弱面。不想让自己感到脆弱,所以将这种脆弱感通过攻击的方式让弱小的嘟嘟去承受,而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强大和掌控的感觉。但代价却是其他小朋友的身心健康,这样的方式只会破坏他与其他同伴的关系。


2岁的小朋友可能就是抢玩具,抢食物,用手抓一抓对方。3,4岁的小孩子可能就会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欺负比自己小一些的伙伴。比如,他会嘲笑羞辱比自己小的伙伴。进入学龄期后就会发展出更多样的行为:给同学起带有羞辱性的外号,过分地恶作剧,如果让这样的孩子继续恃强凌弱,以摆脱那无法忍受的脆弱感。等到他们年纪更大的时候,就会变成严重的霸凌行为。当一个儿童在生命的其他方面而觉得很无力的时候,便会抓紧自己尽有的权威不放,并开始滥用这样的能力。


3.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前面说到,霸凌可能源自内心的脆弱与无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霸凌的种子,但现实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霸凌者。这是因为,虽然脆弱,渺小、无助、愚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体验的感受,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依赖于他的父母能不能帮他去处理这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样的困境:


1. 家庭是一个练习建立关系和处理强烈感受的实验场所,在父母敏感的关注和耐心的引导下,孩子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宝贵的经验。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当发现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时,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些往往比简单的制止和惩罚更有帮助。


2. 越早介入霸凌行为就可以进行更好的干预。如果家长同时也遇到了自身的困难,无法帮助孩子,那么请慎重考虑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年幼的霸凌者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调整的,如果任由其发展到青春期,当霸凌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模式固化下来时,就会导致很多棘手的问题,解决会更困难,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3. 对于学龄期孩子的霸凌行为,学校对霸凌的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需要制定非常清楚的规则,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比如淡化霸凌的危害性,或者过分强调和谐而忽视霸凌的恶劣影响。那么霸凌者会因为没有收到惩罚而对这种经验上瘾。他们的行为不会因为宽容而收敛,反而会发展成越来越严重的行为。而最恶劣的后果是,其他孩子会模仿霸凌者,并支持霸凌者,这些人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不被受侵害。除了必要的惩戒,还需要给经历霸凌事件的个人和班级提供讨论他们经历的机会。在班级中讨论自己看到这样事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如何看待霸凌行为等等。让孩子们认真的去思考霸凌行为的意义。


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绝不是想为霸凌者合理化他们的行为。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霸凌行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正处于困境的孩子们,从根源上减少霸凌行为的出现。


主要参考文献:

[1]《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作者:蘇菲‧波斯威爾(Sophie Boswell)等 譯者:林苑珊

[2]《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作者:露薏絲‧艾曼紐(Louise Emanuel)等 譯者:楊維玉

[3]《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作者:柯琳.艾維斯 (Corinne Aves) 等 譯者:楊維玉

[4]《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麼?》作者:芮貝佳.伯格斯(Rebecca Bergese)等 譯者:楊維玉

作者简介   戴艾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会员(CAPA)

美国华盛顿精神病学学院会员(WSP)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忠德心理医院全脱产进修


咨询领域

青少年学习困难、人际适应及考试焦虑等问题

成人的情绪困扰、人际关系改善、婚恋情感等相关问题

母婴关系、产后抑郁、婴幼儿情绪及依恋相关问题


【扩展阅读】

1、分离焦虑 | 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2、儿时的安全感如何影响你的一生?

3、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如需预约心理咨询可点击公众号右下角查阅28位心理咨询师的简介,也欢迎添加小兰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