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我先对这次公众号内容的改版,做个简单的说明。

周末,我把公众号的内容做了个分类:「系列文章」、「呆头呆脑」、「Dai.FM」;

「系列文章」跟原来一样,主要是平时工作以及学习后的总结输出的文章,产品设计的专业类文章居多;

「Dai.FM」则是我的电台内容,我会把每一期的内容大纲和链接二维码都放在这里,方便大家收听;

然后重点来说说「呆头呆脑」这个专栏,我每次在这里发布的内容,一定是我在看过的且认为比较好的书中,提炼出其重要的思想,当中会涉及「硬知识」与「软知识」,然后分享给大家的。
之所以叫「呆头呆脑」,是因为这些内容是通过阅读与思考,自己再总结得出,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大家碰撞、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这本书写了什么。

我做这些,只是想把我输出的东西做更直观的分类,让你更好的理解公众号里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自己的个人总结更条理化。

去年的一整年里,我写文有认真也有随意,有主观也有客观,有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写文而写文,所以很多时候总结出来的东西自己也没有非常满意。另外一点是,抄袭我公众号内容和版式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的态度也有所转变 —— 不希望提供更多的内容供其他人抄袭。

之前文章也说过这些事,所以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觉得:其他人抄袭我,只能说明我的东西好。且抄袭是永远会存在的现象,不能因为这样就违背自己的初衷 —— 自我总结及成长

还有点是,我觉得应该跟各位道个歉,之前某篇文章我有点主观且做了不好的示范。我不应该去批判任何设计师写的文章,即使我有不同意见,说出观点即可,没必要嘲讽,这个是我需要改正的,虽然文笔看起来很犀利,但也正说明我道行不够高深。

所以我打算更认真的去写好每一篇文章,我跟自己说,每一篇文章都至少要历时一周才能发布:「从素材到内容再到三方验证,都要做足充分的准备才能写出来,写完之后放一段时间,然后重新读几遍再做几次修改」。一来是对自己高要求,二来更是对读者负责任。

今天这篇文章,正是我在 9.1 号那天读完《高倍速阅读法》后写下的,中间为了让文章内容充实且经得起推敲,我做了不少工作。下面,请开始阅读吧。


正文

每次说到阅读,往往都会涉及到「快速阅读」这个概念。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没什么时间,导致自己静不下心来好好去读书。所以慢慢的,大部分人都认为阅读,是可以快速进行的一件事。

跟大部分人一样,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做了两次关于「快速阅读」这个主题的学习,分别是在去年的 4 月份和今年的 8 月份。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结论是一样的:跳读不重要的部分,精读重要的内容,并做笔记。

不过这个结论其实没太大用处,因为「跳读不重要的内容」中的「不重要的内容」我们其实没办法知道是哪些,只能通过目录和简单的翻阅自己做主观判断,这样的做法会让读者与很大一部分有可能很重要的内容擦肩而过。

后来我翻阅了不少关于速读的书籍,包括:《越读者》、《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怎样读书》(胡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等等。

其中谈到的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根据书籍类型做不同方式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也是无用性的结论,原因会在下面说明。

后来我通过关键词搜索,看到一本讲高速阅读的书籍,也就是今天要说的这本书 —— 《高倍速阅读法》(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不要急着去买书,先继续往下看)。

本书作者是国外一个据说很知名的神经语言程序及快速学习领域的世界级权威(但是我并没有搜到太多的相关信息,只有简单的一些介绍)。

书中提到阅读分为五个步骤,即:准备、预习、影像翻阅、复习、激活

  • 准备:放松自己,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

  • 预习:则是通过翻阅目录和序言来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

  • 影像翻阅:通过「橘子法」集中注意力,且保持稳定状态,开始有节奏的翻阅(1 - 2 秒的间隔进行翻页);

  • 复习:明确书本架构,找到本书关键词,然后提出问题;

  • 激活: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看完这本书我想知道最大的问题是:影像翻阅是否有用?1 秒翻一页,能记住么?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线下还真有这样的培训班,是国外比较知名的专家开设的,还有视频宣传。看完视频,我以为是有那么一点可信的。不过既然是他们官方宣传的东西,当然是只说“好话”。所以我分别咨询了几位阅读界的前辈,专门关于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讨论。

当中战隼前辈认为:「影像翻阅」其实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早期推广者 @童牧晨玄 专门写过文章来批判这个阅读方法,告诫大家不要在这种方法上浪费时间(这里我说个奇怪的现象:书中说本书在国外极其畅销,但是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发现具体有多畅销,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自卖自夸的成分在里面。)。

我知道,即使如此,其实很多人都还是对速读抱有幻想,就连万维钢老师当初也花过个把月时间去学习速读。转折点是在学习速读并开始实施的第二个月,他在网络上看到一段内容,觉得很熟悉,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过,后来查了下才发现就是上个月通过速读方法阅读的一本书上的内容。

至此,他放弃了所有关于速读的方法论,继续认真仔细的阅读。

且我认为,不应该有「不同书籍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来阅读」的说法。因为无论是什么书籍,既然是自己选择且觉得值得读的,那就肯定有它的优秀之处,所以都应该认真仔细的读,否则宁愿不要开始。因为如果速读一本书,又记不住,那干嘛还要浪费时间读它呢?

那这里又会有一个问题,有人会说:我认真读也记不住啊!

所以我认为《高倍速阅读法》这本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其实这个观点在其他书上早有提及,最早提出的是苏轼。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阅读方法:即每本书阅读两遍。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知道原因之后,开始阅读。

第一遍:先通过翻阅目录了解本书架构,然后列出自己阅读本书想知道的答案提出相关问题,再进行阅读,过程中画出重点(如果有感悟可在边上写下);第二遍:专门就这些重点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再做一遍梳理,然后整理到相关笔记里。

这就是我通过自己的读书方法,做的阅读笔记。不看笔记,我看过的书能说出个三五层来;但是看笔记的话,说个七八层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我不推荐大家画思维导图,我这里之所以画出来是因为这本书中已经有了,我只是提出来而已)。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读者问我多久看完一本书。虽然我现在看书比以前快了,但是我不希望大家给看书时间设限,自然的放松的去看,别给自己太多压力,看得多了再说。

然后借着这个内容再来说一个现象,虽然跟速读没太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想让大家不要轻易被欺骗。

近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活跃起来,成功学遍地开花,伪学者以「读书」这种方式进行「思想绑架」,在这类人的公众号里,每天更新的内容是告诉读者,自己一天就可以阅读一本书,然而每天公号的内容都是:成功学(鸡汤),没有丝毫有半点用处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纯抄袭书中观点而已。然而粉丝量又巨大。

而这也恰好证明了一个道理:市场与读者喜欢这类形象(爱读书)的人,因为他们易于神化及推广。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类形象易于神化和推广:最近知乎出现一个话题,叫做「经常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在气质上有什么区别?」

其中一个回答很有意思,他提到高晓松。说是高晓松的外貌,放到任何择偶对象中一定是大家都不会去选择的那个,但是如果再考虑到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那么形象的转变会是下面这两张照片的区别。


如果你不读书长相就是左边这样,即便关灯,相信也没有哪个女生敢亲(当然,有钱就另外说啦)。经常读书有文化后长得像左边,可在女生眼里你就是右边这样的。

因于此,我们才更应该停止这种莫须有的追捧,应该喜欢真正有才华的人,但是绝不被伪学者欺骗。

也经常有小伙伴会发来说:「呆呆,你很棒,读过这么多书」类似的话。大家千万别这样想,其实真的就跟看剧和玩游戏似的,我并不觉得一个人看了几百部剧、玩过几十种游戏,就有什么值得让人崇拜的。除非,他玩/看出了名头,为人类发展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否则,真没什么好崇拜的。

我的小结

总体来说,这本书确实能解释一个现象:目前市场上活跃的所谓「读书人」,基本都是按照书中所提的「五个步骤」这种套路来做阅读方法论的。我之前也看过不少人做的阅读方法的分享,他们的方法也就是偷换了这本书里的概念,但确实像我上面提到的一样,真没什么用。

我并不认为快速去阅读一本书能够学到什么。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快进 5 倍速看完一部电影,也许你知道了故事的情节,但是你没品到这部电影的精髓。

在与朋友聊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你能跟他们讨论上几句关于这部片子的故事线,但是他们说到某个节点发展转变或人物刻画如何深刻时,你是插不上话的,而这些往往才是一部电影的真正卖点(卖点并不是情节)。可以回想下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会很认真的准备,很用心的去品味。一本书,我要记录我认为好的点,并写下我的感悟;一部电影,我要截图保存深刻的画面,再写下相关影评。

私以为:阅读,是一件始于心的事情,无论是想去学习某知识还是为了应付某工作,都是出于一定目的的,而这个目的不是「为了速读而阅读」,不要被部分人所宣扬的互联网时代,需要快速响应的概念所影响。

我们说做产品需要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快速进行产品迭代,保证用户使用该产品高效的完成任务。这个观点是没错,但是市场上倒闭的公司不在少数,而这些倒闭的公司之所以失败,很有可能是因为:把重点放在了「快速」上。所以有人说现在时代变了,我们接收信息要变得快速了,而往往说这些话的人,基本都是商人

如果真的想有所改变,应该先静下心,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然后再拿起它,慢慢读,而真正的速读,其实是在你读得书多了之后,理解能力提升了,再自然而然形成的高效的阅读能力罢了

END.

提供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后,我决定收点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