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培养所谓的“产品感”?这里有4个落地的训练方法

2017-12-15 布棉 麦林微讯

本文作者:布棉

三节课联合发起人,10年+产品从业经验



产品界,有一个特别虚幻的名词:“产品感”,这个词经常被人挂在嘴边。举个栗子:


面试结束后,HR问你,这个小朋友怎么样啊?

你回答:产品感不好。

这个时候HR也就不再追问了。


这种对话,特别像见丈母娘,你表现再好,丈母娘一句话“不靠谱”就给定性了。


产品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呢?在我看来,是存在的。产品感有多好,见仁见智,但有一些人产品感比较差,却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所谓产品感比较差,有几个明显的例子。


Q:请你推荐几款比较有意思的产品?

A:淘宝,微信,支付宝

Q:有哪些产品的交互你觉得特别好?

A:支付宝的集五福就不错呀。

Q:好在哪里?

A:特别符合人性,比如这个AR就太牛了!简直是未来!

Q:你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产品方向?

A:我非常喜欢短视频类的APP,很多应用都很酷炫有趣,我差不多下载了市面上所有类似的应用,非常了解。

Q:那你评价一下musical.ly吧。

A:你说的这是啥?没听说过啊。


以上都是属于产品感不好的表现,那么产品感比较好的表现是什么呢?产品感能不能训练呢?我认为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行业,瞬息万变,时刻在产生着大量新的应用、新的形态、功能。而如果你不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不去主动主动地体验新鲜事物,那就会有“事非经过不知难”的事情发生了。


体验并尝试,是产品感比较好的同学的一种特质。


当然,光有好奇心也是不够的,要想办法让自己沉迷到某个方面,成为这个领域的小专家或意见领袖。


现在短视频很热,是否去体验一下快手,去拍摄一下短视频?体验完快手,是否把小咖秀、抖音短视频等主流的短视频软件都体验一遍?那是肯定的,你体验完甚至有了粉丝和你互动的话,那这个体验又是全新的了。


沉迷进去,意味着你会感受到不同细节,不同的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一直保持好奇心,是产品感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透过现象,看产品底层结构


不少刚入行的同学在去面试前,很喜欢做一份分析报告。比起很多同学只发一份干巴巴的简历自然要强得多。但是,做出来的这些报告,却大多惨不忍睹。这些报告做得不好,不是这些同学不够用心,而是完全走错了方向。

 

很多同学写的产品分析,会停留在对UI和交互动效,接着鸿篇巨制了一大堆的修改意见和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在文案、颜色、动效上,很少有关注背后的逻辑。


所谓产品的逻辑,除了表面的交互,更重要的是产品运行的逻辑、用户使用的流程、异常流程的处理方法等。前端的样式是最容易看到的,也是大家都能看见的,并不能体现产品经历的专业度,如果你能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大家都是写了分析报告,你写的很可能就更专业也更有说服力。


看产品,看逻辑看流程,是产品感的第二个重要表现。好的产品调研报告,绝非字数取胜,而是质量取胜,看到关键点,比大而全更加重要。


比如,调研分答,要从产品整体的运作逻辑切入,再进行数据的拆解、用户的流向,最后才会看看交互表现,自然也不会提出“页面配色有问题”、“按钮位置不对”这类的问题了



这方面产品感的训练比较直白。


体验:把玩大量的产品,各种好玩的不好玩的,都去试试。试了一个觉得有意思,把所有相关的产品都找出来玩。


还原:通过还原流程、手画原型来去深度玩,感受其设计背后的感觉,交互背后和用户群体的匹配程度等。


分析:找到产品的关键点,并深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结论:给出你的观点和结论,并且结论是和目的、体验的过程相匹配的。


三、建立思考框架并不断丰富


在产品经理的路上,会看到很多零散的知识,有很多的方法教你怎么看产品、怎么分析产品、怎么复盘整个运营活动…但是,你必须先挑选适合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不断修改和添加思考的维度和思考的细节。


常见的问题有:


A产品和B产品相比,哪个产品好?

某产品最近特别火,你觉得为啥它能火的起来?

我们这个产品你看能成功吗?你怎么看我们这种产品?

我有一个绝妙的想法,你来不来干!


我一直说,产品经理属于创意行业,创意行业是很难用标准化的东西来衡量的,更多的是形成自己的观察和方法。


同样的道理,在建筑设计师领域,哪个房子的设计更精美?对于设计师来讲,他们总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但是你没有办法衡量不同设计之间的好坏,他是一个感觉的东西。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产品经理。比如在判断产品会不会受欢迎,也是需要一个思考框架的。


这个框架大致是这样的:


场景-用户: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解决的好还是不好。


产品核心亮点:有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个优势是产品优势还是资源优势?


优先级:产品优先、技术优先还是运营优先?都是核心需求,哪个先做哪个后做?


用户在产品里的行为:怎么做拉新、留存、转化?哪些节点对于用户增长至关重要?


产品节奏: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节奏、运营节奏是否匹配得上?



每看到一个新产品,你都可以拥有这样一套思考的框架,这样你可以不断发现新东西,然后思考,经过刻意的练习后形成习惯。


四、清晰的逻辑性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逻辑思维能力一定是你一定要具备的基础能力。


产品经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能分解问题,用流程化思维来解决问题。生活中有很多逻辑思维的体现,如果一个人说和做的过程很有条理,那么一般他的逻辑思考能力也相对不错。


比如,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个题目:如何评估是否在办公楼楼下开一间咖啡馆?


如果是应届生,大部分人对这道题目是懵逼的。当然 ,市面上有很多笔试攻略,但现在已有的攻略大都是就答题而答题,换了一种模式还是会懵逼。这其实也是上面提到过的,是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而造成的。


那么,不懵逼的同学,会怎么回答呢?


拆解指标:如何算是能开一个咖啡馆呢?盈收平衡,什么时候成本能回来?哪些数据是已知的,哪些数据是缺失的,缺失的数据可能可以用什么数据来替换?来佐证?


列举渠道:获取缺失的数据渠道分别有哪些,都是怎么计算的?验证一下获得的可行性和数据准确程度。


预估:通过一系列的等式来计算,通过这个计算来反推等式的可行性,然后修正它。


这道题并非要标准答案,其实要的就是你的思考逻辑和表达的条理性。


那么,下面就来简单说说训练逻辑的方法。


1. 运用思维导图:打开自己的脑洞,不断增加内容,想的的越多,得到越多,得到大量的思考内容之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排序,思维导图产生的这些能转变成产品需求。


2. 抽象成模型:就是把所有事情都用数据和结构化来表现。分解计算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拆解方法。这部分最好的训练是不断拆解,然后验证,然后修正。


3.反思调整:不断地找到工作生活中的事情,运用1、2两种办法,找到核心改变点,小范围的验证,并不断改进


4. 输出:要真正用起来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从有条理的表达开始。首先...然后…接下来...,或者是1.2.3.4这样的表达方式,都是表达有条理的表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作为产品经理来说,其实是入行容易入门难。要真正使自己进入高速成长的路径上,入门还是不容易的。


如果说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产品调研能力是产品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那思考的框架和逻辑思维则是看是否有这样的意识。这些是完全可以经过后天的刻意练习习得的,但这个练习的过程是枯燥的,学习是一个唯心的事情,所有的耐心和毅力都是服务于最后结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要经过比较艰苦的打磨和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