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世界要和谐,应促进多种文明对话

2016-06-19 戴志刚 曾伏华 史客儿

提示:点击↑上方"史客儿"免费关注!


原创投稿请至:historymook@sina.com


【编者按】近年来,世界遗产概念在UNESCO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广下,越来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日益熟悉的话题。它成为国家项目在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展示其文化魅力和形象的活的名片。在全球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之中,中华文明(尤其是世界遗产地)怎样加强与UNESCO的交流、合作,推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博大文明,构建其“和谐世界”的外交文化战略,等等,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会和挑战,也是我们各部门需要协调合作解决的问题。


2008年,世界遗产杂志记者曾独家专访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吴大使就以上相关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吴建民大使与本文作者戴志刚先生

您从事外交工作几十年,对文化外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说:您认为,搞文化外交要像杜甫《春雨》诗句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于世界遗产是文化精品中的精品,您认为UNESCO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并获得巨大成效的这一概念是否可以说是多边文化外交的成功典范。


吴:UNESCO推广的这个理念,我认为非常好。因为外交工作包括各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人类社会来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人类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化,那么结果会非常单调,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的。UNESCO发起和推广的“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把世界各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意义的东西向全球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讲,UNESCO是在保护和促进世界范围的文化多样性。


“和谐世界”是个文化理念,“和谐”这两个字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和谐的前提,首先是承认对方的存在,中国人讲和谐,并不是唯我独尊,好像这个世界上就是“我”,其他人都不在眼下。这是不行的。和谐世界就是承认别人的存在和价值,大家和谐相处。


胡锦涛主席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中特别提到,文化上要相互借鉴,就是承认各自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好东西,世界各国文化也有好东西,我们要向对方学习和借鉴。“世界遗产”概念的广泛传播可以凸现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代表作,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更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问:近年来,您在各种场合谈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4月您在“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的讲话。我们非常赞赏您所谈到的“中国与世界分享成长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您是否能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给我们谈得更具体一些?


吴:中国正在崛起。中国崛起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增长同全世界分享。这个在经济领域表现得非常清楚,在文化领域也是这样。我曾经访问过马六甲。马来王国是1401年建立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1407年。他带领着非常浩大的舰队,前后去马六甲五次,有60多艘船,共27000多海员。去了之后,他们做什么?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他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建筑、科学……包括种植水稻、中国医术等都是郑和带过去的。


马六甲市,有一个郑和庙,当地居民几乎把郑和当作神灵来供奉。因为他带去了中华文明的成果,使得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比如,郑和去之前,当地老百姓都是喝河里的水。而河里的水,有时候很清,有时候也很浑。郑和去了,带去一个技术,打井——在15世纪(1407年),这可是个高技术。当把水打出来之后,老百姓都吓跑了。一喝水,人们感到水质很好,从此井水改善了马来人民的饮水习惯。这是中国人,把中国的文化、文明与马来人民一起分享。


但是,郑和走了之后,葡萄牙人去了。葡萄牙人马上修炮楼,要占领这个地方。之后,荷兰人去了,也做同样的事情,要搞殖民化。再之后,英国人去了,也是这样,要统治这里,掠夺资源。当然,他们可能也带去了部分西方文明的成果。但中国人去了之后,是与人家做平等的交流,有好东西,豪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有什么先进的东西愿意与人家分享。别人有什么好的东西,中华文化愿意学习,不保守也不排他。这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因为不保守,所以能够不断吸取外界的影响。因为它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文明的成果(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发展的过程),所以,能够不断汲取各种营养,并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永葆青春。


全世界其他的几大主要文明全中断了,像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而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华文明本身的文化特点决定的。



吴建民大使接受世界遗产杂志社原总编辑曾伏华专访

问: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她虽然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但并不是单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中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以及地方其他文化(如妈祖文化)等。在几千年的文化大融合过程中,这些文化以各种不同形式演变成了许多文化载体(如以孔府、孔陵、孔庙为代表的“三孔文化”),有的甚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道教发源地之一的青城山)。目前,他们中的许多已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您认为我们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之时,应怎样传播中国的世界遗产?


吴:中国现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数量已经相当多了,共有37处。在全世界位列第三。这些凡是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地方,之后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特点:1、保护工作加强;2、旅游者增多。这本身就是一个向世界推介的过程。但是,我认为,这个工作还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


目前,旅游业是中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有大量的中外旅游者在中国各地参观,而世界人民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了解并不够。所以,这就需要向世界进一步推介,包括借助UNESCO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推介的目的,也是为了世界的“好”。因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证明了她是好东西。要让这个好东西所承载的价值,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分享,并不是为了宣传。所以,文化跟商品不一样。文化你可以分享它的价值,但它本身的载体仍然存在。而商品,我只要卖给你,它就没有了。所以,我想,UNESCO和中国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问: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大首脑会议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据我所知,“和谐世界”思想与UNESCO最近30多年来所提出的“世界遗产”理念有惊人相似之处(比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您认为我们在实施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之时,在方法上是否可以通过加强与UNESCO的合作来加以推进?怎样推进?您有何建议?


吴:我在巴黎期间,我国驻UNESCO的大使(张学忠大使)跟我关系很好,我们经常交换意见。我也曾会见过松蒲晃一郎(日本驻法国大使,后当选为UNESCO总干事),跟他多次有过多次接触。我在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时候,也拜会过他。据了解,今后,中国对UNESCO会更加重视。UNESCO成立之后,它在保护文明多样性和促进多种文明的对话、交流方面,也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


世界要和谐,不同文明之间发生冲突是不幸的。文明之间,犹如中国人所提倡的那样,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我们中国就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这一点,中国的历史与欧洲有很大的不同。这说明,中国文化是比较包容的。胡锦涛主席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也不是偶然的。他是从中华文化、实践现状、人类共同的价值等方面提出来的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当然,今天的世界也有很多不和谐的东西。我想,不断克服、减少这些不和谐的东西,其本身就是向和谐世界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在这些方面,中国人所主张的理念与UNESCO有很多吻合之处。这就使双方能够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我在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期间,在UNESCO总部举办了中国文化周(1999年10月1—10日),得到了UNESCO马约尔的大力支持。当时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有画展、戏曲(京剧)、曲艺、舞蹈、书法、文物展览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法国人民排起了长队参观这些中国的文化演出。那是中国与UNESCO第一次联合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成功。我想这样的活动还可以继续下去,这也是我的希望。


问: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世界遗产”是特别具有亲和力、聚合力、渗透力、穿透力的文化品牌。但由于世界遗产极其复杂,不仅其概念内涵涉及各不同学科,而且其业务工作涉及不同的行政部门,您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事务如何才能更有力地服务于我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


吴: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世界遗产事务的各个管理部门。多个部门从不同的角度管理同一个东西,当然有它的好处,但有时也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我想,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就其本身的需求和意义而言,现在已得到个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只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门打开,我们走向世界,我们了解了世界遗产。我们第一次申报世界遗产是在1987年,到现在已有21年了。中国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此前我们对世界遗产并不了解,到现在成为世界遗产项目(37处)拥有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世界遗产的重视。


我想,今后工作中各部门做得不协调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与UNESCO以及其他国家的交流、学习、合作中得到解决,以便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比如说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UNESCO、国内专家、媒体等对其进行考察之后,指出其有些地方被破坏、污染严重,建筑太多,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有损于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形象。随后张家界方面做出相应整改。这说明,国际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的影响是很有效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人们有时候会过于注重经济回报这方面,而对遗产的保护方面考虑得就比较少。我希望,UNESCO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及正在申报的遗产地,要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定期考察,提出意见。通过外力(UNESCO)来推动相关各个部门的合作,这项制度很好,而且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保持下去。


我最近去抚顺附近的努尔哈赤诞生地永陵考察,努尔哈赤的祖父六世祖就葬在那里,那个地方虽然还不是世界遗产地,但原状保持得非常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世界遗产这件事也促进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许多遗产地也以获得“世界遗产”这个称号为荣。当然,目前中国各遗产地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下能改过来的,但是有外力的推动,就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国外其他的世界遗产地,他们在保护和弘扬这些遗产价值的过程中,有一些好的经验,UNESCO可以介绍和推广过来,给我们以借鉴。这也是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更可以促进各国人民在文化领域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吴建民大使认为,世界遗产促进并弘扬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问:保护和传播世界遗产关键在于提高人们的保护和传播意识,因此,增强世界遗产的教育功能和展示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澳门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给世界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历史性机会,您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多年,请谈谈对本次博览会的建议和看法?


吴:据了解,即将于2008年11月26—28日在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举行的“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是有关世界遗产与旅游领域第一次国际性和专业性的展览,其间还将举行第四届世界遗产论坛,主题是“世界遗产与旅游经济”。


澳门方面的倡议非常好。我觉得,这件事本身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些遗产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如何想办法弘扬它,一定要有一些载体。而博览会及论坛就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把这些世界遗产展现在人们面前,更何况,全世界的遗产非常多,很少有人能全都看到过。但是,首先把它展示出来,就非常有意义。而论坛,也可以通过有关世界遗产有识之士的看法,一定能够促进全世界人民对世界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推动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弘扬,造福于全人类。


目前,全世界的展览非常多。有的办得很好;有的却只重视硬件,轻视软件。比如说,上海世界博览会,它要展现的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理念。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全人类的追求。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目的都是要落脚到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上海世博会,就是要世人看看世界各国都是怎样做的,而且也让世界各国把各自的好方法展现出来。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在发挥作用。实际上,上海世博会相互竞争的就是文化。而现在我们有些商品展览,特别注重经济价值,经济回报。比如说汽车展,中国人学得很快,在汽车旁边站着两个美女,但它忽略了什么呢?忽略了什么样的汽车是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什么是可持续的,什么又是不可持续的,等等。这些文化方面的东西,有的时候不是特别突出。


所以说,一个好的展览,不仅要看到它的商品,还要看到一个理念。现在的世界变小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多了,人类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了。我想,人类共同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也会带动很多产业的发展。这其中就要有思想来作指导。思想的指导要代表着一定新的潮流。我希望,即将在澳门举办的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也会把文化要素考虑进去。因为展览会,有它展示产品的功能,也有促销的功能,还有教育的功能。而教育的功能,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我觉得,这些是需要改进的。【作者授权 原标题:传播世界遗产理念 促进多种文明的对话——专访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



致   歉

本平台在2015年5月15日推送了蒋介石称为“最大共谍”郭汝瑰49年后的贱民生活(点击标题阅读)一文,在该篇文章中图二因没有注明该照片的拍摄者,该照片拍摄者应是骆顺通先生,特此给骆顺通先生道歉!并感谢 @宇花情 的指正



骆顺通八十年代在重庆所拍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关于史客’栏中的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公号观点,请和谐留言。



友情提示
指纹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微信号:skdyh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