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耀邦夫人:李昭二三事

2017-03-12 肖祖石 史客儿

提示:点击↑上方"史客儿"免费关注!


● 原创投稿请至:historymook@sina.com


借 钱

1

七十年代初期,胡耀邦一家也在经受着文革动乱的煎熬。那年,胡耀邦刚从团中央五七干校回京休养,有一位叫王金锐的同志,常常找上门来,要与耀邦谈心。王金锐是北京市公安系统的干部,十七岁参加革命,文革时挨批挨斗,惨遭毒打,被赶回农村,遭受了各种折磨。他痛不欲生,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的一位亲戚曾在团中央工作过,常称赞胡耀邦光明磊落,人品高尚,于是他想到去找耀邦谈谈心,寻求精神支撑。耀邦热情地接待了他,不断地帮助、鼓励他,使他在绝望中挺了过来,以后两人成为了朋友。


胡耀邦夫妇


一天,王金锐来看望胡耀邦及其夫人李昭。李昭要留他用餐,他说六岁的小女儿得了急性肺炎,要住院,他得赶回东单三条儿童医院去张罗。耀邦一听孩子要住院,就说:“住院需要不少钱哪!你没工作哪来的钱?我们支援一下。”是啊,王金锐被遣送农村没工作,全靠爱人下放在郊区大兴县天堂河农场的微薄工资维持一家几口人的最低生活。困难重重,但他想再困难也不能给耀邦添麻烦。他推辞说,还是我自己想办法。这时李昭把一个装了钱的信封塞到了王金锐手里,说:“我们也不富裕,只是尽点心意,你赶快去医院吧!”王金锐出门后一看,信封里面有四百元人民币。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真是救命钱啊!在当时每月几十元工资的年代,四百元可不是小数啊!


孩子的病治好后,王金锐领着孩子来道谢。耀邦说:“不要提什么帮助的话,谁有困难,关心一下是应该的,不提这些。”耀邦去世以后,王金锐又带孩子去看望李昭,他动情地对孩子说:“是胡爷爷,李奶奶帮助了你,不然,你也许活不到今天,你永远不能忘记胡爷爷、李奶奶。”李昭打断他的话:“不要再提这些,只要孩子上进有出息,耀邦在天之灵也就高兴了。”

2

1973年,春节后不久的一天,北京市纺织局分管生产的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李昭来到财务处长、总会计师柯鉴明的办公室。他们同事多年,相互之间很熟悉,老柯凭经验判断:李昭同志一定是有事要商量,所以他迎上去问:“李昭同志,有事找我吧?”李昭一脸凝重地说:“我是来找你借钱的。”


“借啥钱,报项目就有钱。”


“不,我是私人借钱,家里急用。”


老柯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知道李昭家里人多,开销大,胡耀邦又爱买书,但胡耀邦和李昭都是高级干部,紧一点也不至于借钱吧?李昭看出他的疑惑,马上说:“我母亲去世了。办丧事着急用钱,我平时没有积蓄。”


老柯一听这种情况,急忙说:“我替您写个申请,财务上有家庭生活困难补助这一项。”李昭马上说:“不,不要补助,不要补助!我借,我借。”


柯鉴明似乎有点为难:“财务制度上没有‘借'这一项,……”李昭说:“不是有互助金吗?我就借互助金。”柯鉴明听后一拍脑门:“近来没人借钱,我把互助金给忘了。好,借互助金,借多少?写个条。”李昭说:“借七百元,年底我就能还上。”李昭办完手续,拿着七百元现金走了。



老柯手里捏着李昭写的借条,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里不无感慨:胡耀邦和她俩人虽然工资不低,可他们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凡有公益捐献或支持生活困难的职工,李昭出手都很大方,从不吝惜。然而谁能想到她还是个借债的主呢?

3

1981年冬的一天,李昭的存折找不着了,她拿着从办公室开出的挂失证明,到银行去挂失。


具体办理挂失手续的那位银行小姐,当然不知道四百元存折的主人就是党的最高领导者胡耀邦的夫人李昭,而且四百元竟是她唯一的存款。据说,当那位银行小姐知道李昭的身份后,先是惊讶不信,后来是半信半疑,再后来她意味深长地说了句:中国还是有希望的……。

拒 礼

1984年深秋的一天,北京服装协会的副秘书长冯卫国,扛着一套瓷器,进了李昭家。李昭的脾气他是知道的。他做好了代人受过、挨克的心理准备。


进了院子,他把瓷器放在门外,就直奔客厅。客厅是他经常向李昭汇报工作与讨论问题的地方。和往常一样,他汇报完工作,两人商量了近期搞活动的打算之后,冯卫国说他把瓷器扛来了,是不是收下算了,退是退不回去了。李昭对这类问题从不含糊,总是要问清来历,当她知道冯卫国扛来的东西是退回江西的那套瓷器后,生气地问:“谁授权你收礼?”冯卫国十分尴尬地答道:“谁也没有授权我收礼,是他们上飞机前扛到我家的……”


原来,这年初春的一天,两位客人来到胡耀邦家看望耀邦。这时,冯卫国正在屋里同李昭商量工作。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办公,每周六回家吃顿晚饭就算是团聚了。由于他很少回家接待客人,家里送往迎来的事都由李昭代劳。李昭平易近人,又谦虚随和,深得人心。她和客人天南海北聊得坦诚而开心,受到她接待的客人都是兴高采烈,满意而去。


没想到两位客人临别时却要把一套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留下送给李昭。一向态度和蔼的李昭马上变得严肃起来,说:不行!我是不可能接受的。你们来家里坐坐,耀邦同志和我都很欢迎,带来礼品就违背聊天的意义了。耀邦说过,用公家的钱买东西送礼,是假公济私,绝对不能这样做;如果是花自己的钱,现在干部们的工资都不高,生活不宽裕,从牙缝里省下钱送礼怎么能行呢?我们是不受礼的。


尽管李昭语气平静,态度却十分坚决。客人说:这点小东西是地方特产,不值几个钱,一点心意而已。可李昭不给一点商量的余地,说:心意我领了,瓷器请你们务必带回去。



谁知道过了两天,客人把瓷器扛到了冯卫国家里,恳求他说,暂时寄存在这里,过段时间他们还要来北京的,到时候再来取。还说他们都是有一把年纪的人了,马上去机场,扛来扛去的实在太不方便。冯卫国拉不下脸来,就默许了。没过多久,那两位客人来电话说,瓷器就请他转交给李昭同志。


冯卫国后悔当初心太软,不应该答应他们暂存这些瓷器,但事已至此,对李昭的批评他还能说什么呢?过了一会儿,李昭说:这样吧,按老规矩老办法处理。你可要接受教训,下不为例啊!


李昭说的“老规矩老办法”,是指三年困难时期的 1961年,湖南浏阳耀邦老家的生产大队先后两次送了点土特产来,如:芋头、茶籽油、熏鱼、油饼等。因为有些食品不能久放,不然就坏了,只得收下。但就这件事,胡耀邦写信给县、区两级党委,严厉地批评送礼的干部用集体的东西送礼,是损害群众利益,违背党的纪律的行为,要求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同时,对所有送来的东西,一律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结算付钱。结算结果,送来的土特产品价值共计五十一元九角,这笔钱如数寄到了生产大队。


冯卫国听后,深受教育,当场解开瓷器包,把瓷器一件件拿出来,大到盛汤的大碗,小到调羹、小酒盅,一数,共 52件。按二元一件计算,李昭掏出了一百二十元人民币,交给冯卫国,叫他尽快寄去,并语重心长地要他接受教训。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决不能让步,稍微放松,就难以收场。


冯卫国仿佛觉得李昭交给他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一本耐读的书。这一次,虽然挨了批评,却心里畅快,眼前豁亮,有如越过一道岗梁。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本网编者注:《借钱》最早刊登在《新民晚报》2005.10.28 (B36)夜光杯版,取名为《借钱》;《拒礼》刊登在《新民晚报》 2005.11.19 (B22)夜光杯版,取名为《耀邦订下的老规矩》。】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来撩’栏中的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公号观点,请和谐留言。



友情提示    

指纹长按二维码   

自动识别关注

微信号:skdyh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