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日甲午战争与远东政治风云

2017-06-13 戴逸 史客儿

提示:点击↑上方"史客儿"免费关注!


● 原创投稿请至:historymook@sina.com


中日甲午战争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重要战争,它虽然过去将近一百年了,但其意义和影响值得我们进行讨论,加深认识。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次对外战争,在此之前,已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可说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而中日甲午战争,比以前的历次战争规模更大,损失更重,失败更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随之而来的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虽已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当时正在搞洋务运动,先进有识之士早已看透了洋务运动的弱点,认识到它不能够挽救中国。但对一般人来说,洋务运动造成一种假象,开了工厂,修了铁路,造了轮船,设了电报,建了海军,办了学校,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挂起了求富求强的招牌,给人一种希望和幻觉,似乎中国也在前进、发展,似乎“中学为体、西洋为用”的洋务运动也能救中国。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一切都破灭了。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经不起日本的一击,一点幻想和自我安慰的余地都没有了。正是创深痛巨,刻骨铭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遭到这样严重的灾难,从来没有经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所以,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覆灭,不仅仅是中国海军的惨败,也宣告了早期富强努力的失败。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在军事上、技术上是很先进的。在人们心目中,它的存在是中国进步的象征、强大的象征、希望的象征。


甲午战争的失败,无情地证明了这种象征的虚假性。这对中国的打击,实在太严重了。特别是败在日本手里,日本是个小国,在历史上一直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号称同文同种,它的近代化也刚刚起步不久。败在日本手里,太不光彩,太不甘心了。而日本侵略中国更加凶狠,割地赔款,毫不留情,可说是心黑手辣,彻底戳穿了清朝这只纸老虎,同时,给中国人民在物质上、精神上的伤害极为严重,可说史无前例。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全民族造成重大的冲击,使得人们从封建主义的沉沉大梦中觉醒,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道路。所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全国震动,一片沸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前所未有的议论、争执、探寻、追求。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以后从来没有过这种景象,民族危机带来了新的转机,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历史总是迂回曲折地前进的。一个有生命力的、伟大的民族,历史上既有挫折,也有胜利;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它不会永远胜利,笔直地上升、前进,也不会永远失败,直线下跌,一败涂地。历史总会给人们以机会,胜利和失败相间隔、相交叉。历史上的胜利往往随之而来会有失败和倒退,而历史上的挫折也会增长人们的智慧,锻炼人们的力量,而得到未来胜利的补偿,中日甲午战争的情形就是这样。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三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五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十六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一个误国、辱国、卖国的清政府倒台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既是前事之果,又是后事之因,中日甲午战争是这一历史链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刺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证明了中华民族经得住严重的挫折和失败,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能够在摔倒以后迅速爬起来,寻觅新的道路,做出新的努力。


所以,中日甲午战争的意义非常重要。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但能吸取教训,发奋努力。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19世纪本来是欧洲人的时代,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加上美国,列强主宰世界,国际的战略局面比较简单,其他国家都是殖民地附属国,任人蹂躏,任人宰割。当时,最有希望赶上去的是东方的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中日近代化的步伐除了欧美列强之外,算是比较早的,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以不同的方式开始起步,中日两国既是近邻,又是竞争的对手。甲午战争是东亚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结果,中国失败了。



当然,中国的失败有其自身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但由于中国的失败,日本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东亚的一霸,才会和俄国冲突,并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日本终于赶上了欧美列强,与之并驾齐驱。而中国与俄国在失败以后,经历了不同的曲折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如果不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或者中国的失败不那样惨重,日本也就难以崛起,俄国也就不至于失败,那么,20世纪初的历史将会大大改观。


我们主张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是就宏观历史而言,资本主义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必然规律。但我们并不是宿命论者,在总的必然性范围之内,历史发展会有多种可能和多样选择,客观历史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既定的、绝对的、唯一的过程,其中存在许多偶然性,历史的具体的进程和各种情节不是上帝预先安排好而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创造的。历史给人们提供种种机会,允许人们选择,要求人们创造,等待人们开辟。



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中日双方的主观努力是决定胜负的重大因素。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了,失去了赶上历史潮流的机会,日本则崭露头角,崛起于东方,大大影响了20世纪初世界力量的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参与塑造了20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摘自:《清史寻踪》戴逸/著 北京出版社】

图书信息

书    名:清史寻踪

作    者:戴逸

出 版 社:北京出版社

定    价:3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的文章选辑。本书从先生历年发表的文章中斟选出21篇,并据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四类:一是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既反映了先生对自己成长历程和治学道路的回顾,也凝聚着先生多年治史的心得体会,更体现了先生与清史的不解之缘和深厚情结;二是史事与人物,或纵横捭阖,综论有清一代的兴、盛、衰、亡,或以小见大,阐述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意义和影响,甚至具体到某一历史人物的学术贡献,虽然由于篇幅所限,先生更多研精覃思的学术论文未能展现于此,但也大体反映出先生融历史、哲理、文采于一炉的鲜明治史特色;三是书评与序跋,虽系命题作文,但都能写出新意,提出创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四是清史工程与清史编纂,反映了修史工程开展初期先生关于《清史》整体面貌的学术思考和工作构想。


作者简介

戴逸(1926— ),原名戴秉衡 ,江苏常熟人 。1946 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 ,转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1948年前往解放区,入正定华北大学一部学习,后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任中国革命史实习教员,1953 年任中国历史教研室讲师,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80年任所长,后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1988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来撩’栏中的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公号观点,请和谐留言。


微信号:skdyh8

温馨提示

长按二维码关注

推荐公号

北京出版社公众号尚书(shangshubook) 

(直接搜索ID更精确)

大家小书公众号(dajiaxiao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