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

2017-02-25 徐岚 指尖阳光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鞠鹏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2017年2月21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位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如多种社会思潮交织、各种价值观念交汇碰撞;错误思想观点通过互联网、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认知形成冲击;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和软宣传,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统的思政话语体系过于严肃刻板,导致部分青年学生的排斥,等等。


高校不仅仅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讲:“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就要求我们把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深化青年学生对世情国情的认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1

构建大思政格局

把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

发展心理学家、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里克纳教授曾说过:“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


一直以来,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宣传部门和思政课老师的事。


事实上,高校任何一个课堂都承担着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如果思政课以外的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信口开河,歪曲调侃党的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就会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是必须予以制止的。


就拿美国来说,美国独立以后,世界各地的移民来到美国生活,于是,学校教育就承担起来了将移民“美国化”的使命。


美国通过面向精英的通识教育,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去,教育学生热爱美国、尊重美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青年一代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仍嫌不足,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创新,在有的人看来,价值观教育不过是思政课的代名词,而没有贯穿到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去。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互联网上吹捧美式价值、黑化中国现象的存在,就足以说明我们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漏洞。


一个多元的社会必然存在多元的价值,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主流的价值观和非主流的价值观,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不给错误观点传播渠道,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价值观观培养的途径,才能开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2

中国自信从何处来

——深化对世情国情的了解

一些青年学生之所以会被网上错误思潮、西方普世价值、抹黑中国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做到钻研学术和关注社会的统一,缺乏对世情国情的了解。


前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为本科生上的一堂题为《用公式推导回答中国自信从何处来》的思政课,深深打动了年轻学子的心。在课堂上,他没有先入为主地灌输道理和知识,而是采取驱动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启发学生理性思辨,把自己这几十年亲历中国飞速发展的感受讲出来,让学生对我们的国家更加自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事业更加自信。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起强烈的中国自信。如果教育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充其量也只是培养了一批思想“被殖民”的知识分子。


去年南海仲裁结果宣布以后,一些地方掀起了抵制美日货的热潮,这就缺乏对世情的了解,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而发展,中国与世界共处一个命运共同体,非理性的爱国行为伤害各国共同利益。


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放大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病,避口不谈发展成就,这种偏向性的传播给学生造成中国社会问题连连的错觉。


我们需要在国际比较中客观看待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之所以能够拿出令世界惊叹的成绩单,得益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确实还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客观就要求我们既能看到发展,又能看到不足,这也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大使命。

3

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变单向灌输为嵌入式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总书记的一句话,道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这就需要运用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的话语,他们才可能在授受话语的同时领会话语背后的价值理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巨大挑战,传统的话语体系对90后一代逐渐失去吸引力,


如果老师和学生各自秉持两套话语体系,你说你的,我听我的,就很难有交集,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我们仍然在套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而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西方发展经验基础之上,没有融入中国特色,这就无法解答学生的困惑,树立起他们的文化自信。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在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I love America”的直白表达,而是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溶解在剧情中,在《泰坦尼克号》中,整船人峰拥去美国,潜在输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这就像是总书记所说的盐,你看不到盐的存在,却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它。

枯燥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是教育的方式。对着90后大学生说官话、不讲故事空讲概念,自然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

 

最好的思想教育应该嵌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中去,用对话交流、业余谈心、网络互动等形式取代单一的灌输式传播,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必然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培育青年一代对于国家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

 

要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教育如果不能增强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凝聚力就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宣传部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丨翊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