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 | 回望延安:从中国的西北角走向全国、震撼世界

明明如月 指尖阳光 2019-08-15

指尖阳光

全球视野 | 中国立场

家国情怀 | 思想争鸣

关注


193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这座贫困而荒凉的小镇,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重庆和延安,谁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城?


为了寻找答案,1936年7月,一个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绕道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前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路途。



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秃岭荒山,广袤的黄土地呈现出浓重的萧瑟景象。沿途所见的偏僻和贫瘠深深击中了他的心扉,斯诺在回忆中说道,陕北是他在中国见到的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这样一个贫困地方,能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在这片沟沟峁峁的土地上,能孕育出怎样的力量?这个问题困扰着当时很多的人。

 

来到延安,斯诺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在这片对外界来说还十分神秘的土地上,他看到了让他十分不解,又为之震撼的一幕:毛泽东简陋窑洞里全部家当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之物,周恩来和战士一样睡着草席土炕,朱德用着马尾制作的牙刷,彭德怀穿着降落伞改制的背心……


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他“发现了一种革命力量”,并称之为“东方魔力”。地处中国西北角的延安,让全中国看到了另一种前途。


1

 

1941年—1942年,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和包围,延安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穿,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的境地。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开展生产自救。


动员大会上,向大家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运动拉开,南泥湾成为了第一块“试验田”,当时的南泥湾流传有这样的俗语:“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在这野兽出没,荒草丛生的烂泥潭,战士们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在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自己造生产工具……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手上都打起血泡,却没有人愿意退缩,终于把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鲜花开满山”的好地方。

 

这场生产大运动中,没有人是例外。毛主席工作繁忙,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但他却依然坚持在自己住的窑洞周围开了一亩多荒地,播种、栽植、施肥、除草和收获都自己动手。



年近花甲的朱德处处以身作则,他纺的毛线质量很好,还是位种菜能手,平日里还经常背着筐拾粪积肥。年轻的勤务员种庄稼,往往还需要他的指导……

 

在延安,共产党的领导人懂得农事艰辛,知道农民不易,更明世情、国情和军情。深夜时,杨家岭窑洞里的灯光常常还亮着。漫漫长夜里,一盏孤独的油灯陪伴着思重千钧的毛泽东笔走春秋,诞生出许多伟大的著作,催生出不朽的毛泽东思想,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坚信,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必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他更坚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2


共产党治理下的延安,逐步实现了“十个没有”新气象: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吃磨擦饭,没有人发国难财。

 

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都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这里开放的环境、进步的风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切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他们长途跋涉,越过层层封锁,历尽艰辛,赶往延安。一位青年当时在日记中写道:“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在这里的青年,为了革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没有课堂,很多人就在窑洞前的坪地、在树荫下的空地上上课,没有课桌就席地而坐。


当时图书不多,每月发的一点津贴差不多全买了书。只要新华书店到了新书,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纸张困难,就用淡蓝色的马兰草造的纸写字,有时还用桦树皮写诗。每个人的背包里,没有多少衣服鞋袜,却鼓鼓囊囊地装着好些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刘少奇的著作,即使在战斗紧张的情况下,也舍不得丢掉……



从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年头,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固基石。终于,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以少胜多,夺取了全面彻底的胜利。


延安成为了中华儿女心中,不可替代的革命圣地。

3

 

数十年过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仍然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延安脆弱的生态,和偏僻的位置,一直阻碍着延安的发展,但阻止不了这里的人民奋斗的决心。

改革开放后,延安驶入发展快车道,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老区人民并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较早开始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次年,国家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措施,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摘掉贫困帽子,一直是当地儿女共同前进的目标。

 

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之际,延安打赢了一场新的战役——脱贫攻坚战。


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 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延安,从战火中最艰苦的条件中起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走向光辉胜利的历程。直到今日,延安精神仍然在岁月中熠熠闪光。


推荐阅读:

声音 | 以青春之我,书写中国未来

声音 | 被忽略的两块拼图

声音 | 二十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