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抹黑富士康是中国实体经济厄运的起点

2017-01-17 丁是钉 鸿桥

( 本文经作者“丁是钉”同意转载)


对于富士康25年来的首次营收下降,有媒体用了《富士康滑坡 代工厂颤抖》这样危言耸听的标题。那么,富士康到底是不是不行了?



那些唱衰富士康的人又有了很确凿的理由: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发布的2016年报显示,其2016年度实现营收4.35万亿新台币(约合9494亿人民币),收入同比下滑了2.81%,这也是自其1991年上市以来业绩首次下滑。

 

对于富士康25年来的首次营收下降,有媒体用了《富士康滑坡 代工厂颤抖》这样危言耸听的标题。那么,富士康到底是不是不行了?

 

有三个数据指标可以参考:

 

其一,《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被誉为“终极榜单”。2016世界500强的总营业收入为27.6万亿美元,净利润之和为1.48万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1.5%和11.3%。相比之下,鸿海2.8%的下降幅度,远低于世界500强营收指标的总体下降水平。并且鸿海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31名上升到第25名。

 

其二,此次富士的业绩下滑主要是受苹果公司削减订单的拖累。作为富士康重要的“大客户”,苹果公司2016年第二财季的营收为505.57亿美元,同比下滑13%。苹果第二财季共售出5119万部iPhone,同比下滑16%;共售出403万台Mac,同比下滑24%;共售出1025万部iPad,同比下滑36%。数据直观地表明,富士康的业绩下滑幅度,远低于主要合作伙伴的业绩及订单下降幅度。


其三,富士康财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其在10月和11月营收增长率分别为-6.17%和-7.12%,12月营收同比增长9.76%。这一数据反映出,富士康的业绩在年底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其业绩下降并不是直线性的和趋势性的。

 

在中国痛骂富士康的时候美国却把其当成是香饽饽

仅从企业一个年度的业绩下滑,就断定其走了下坡路,甚至宣告某个业务形态将一蹶不振,是一种缺乏理性、严谨性的判断,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作法。

 

即使是在富士康业绩不断上涨的时期,对于富士康的轻视和指责也不绝于耳。当“血汗工厂”、“低端制造业”等大棒挥向富士康的时候,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结局已经注定。

 

对待富士康的态度,本质上是对待中国制造业的态度。唱衰富士康的潜台词,是从骨子里认定制造业没有前景。这些唱衰的哀鸣声,不仅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心态和士气,也干扰了整个社会对于制造业的判断和态度,形成了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中国实体经济的厄运就是从唱衰富士康开始的。

 

中国真的不需要富士康了吗?中国真的不需要制造业了吗?事实是中国比需要淘宝更需要富士康,富士康比淘宝更有资格成为中国企业的榜样。

 

能够在世界500强榜单上排到前30位,富士康的实力可以说是相当了得。被视为中国企业骄傲的华为公司排名在第129位,富士康比华为的名次还领先了100多名。

 

低成本是外界给富士康贴上的标签。其他企业认为赔钱的订单,富士康却能够赚钱,这种“红字签单,黑字出货”本事,反映出富士康出色的成本控制力。那种认为富士康低成本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的看法,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劳动力成本低曾经是中国企业的共同优势,但有哪家企业能够拼得过富士康。为降低成本,一些企业普遍采取偷漏税、减少环保投入等作法,但富士康并没有沾染此类恶习,至少到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官方消息和公开报道。富士康的成本竞争力,并不是靠旁门左道谋取的,而是靠管理管出来的。

 

精益制造是富士康获得挑剔客户的绝技。苹果前CEO乔布斯以对于细节的专注和挑剔著称,苹果选中由富士康代工,充分说明富士康的制造水平经得起最苛刻的挑剔。郭台铭自称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仅在个人电脑领域,富士康的客户就锁定了戴尔、英特尔等国际一流公司。富士康虽然不是一个消费者品牌,却是一个足以打动众多大企业的制造商品牌。同样是农民工,在其他企业只能生产低质量的产品,在富士康却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当粗制滥造的标签,还没有完全从中国制造上撕下来的时候,富士康的品质竞争力尤其具有价值和意义。

 

富士康大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在任何地点指挥远程维修

科技领先是富士康能量过人的秘密。把代工视为一个低端的行业,完全是对富士康的误读,富士康工厂的科技含量高得出人意料。在许多企业对大数据应用还一脸迷茫的时候,富士康已经在应用大数据管控生产流程,其全方位自动侦测与远端监控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生产动态并进行自动管控。其中的一个场景是,无人机在生产线上自动巡检,收集全线制程中的监控资讯,然后通过wifi及时回传。通过导入全智能工业互联网体系,无论是一颗物料还是一个产品,富士康都能精准掌控所有流程上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指导和管理生产,重新链接整合生产制造环节,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富士康这些超越过去工业思维的飞跃性进步,表现出富士康非同寻常的战略竞争力。

 

抹黑富士康的代价是,国家从战略上不再重视制造业,而转向宠爱所谓互联网经济;企业家不再愿意投资制造业,转而去搞房地产和互联网金融赚钱;青年人不再想去工厂工作,而是挖空心思琢磨各种轻松发财的捷径。整个国家陷于焦虑和浮躁的迷茫中。

 

个别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鼓噪起一些人所谓弯道超车改变经济形态的激情,社会大众则在舆论的裹挟中失去了方向。

 

当许多中国企业还沉浸房地产、互联网和金融神话的时候,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帝国和互联网发源地,美国却在想尽办法让制造业回归。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宣称要通过大幅降低税收、对美国企业境外投资进行惩罚、加重进口商品关税等一系列极端手段,促进全球制造业企业向美国回流。曹德旺去美国投资了;孙正义去美国投资了;富士康也打算去美国投资了。

 

美国重视制造业不是喊口号而是总统亲自挂帅

反过味来的媒体这时候才惊呼,曹德旺“跑路了”,富士康“跑路了”。

 

是时候重新认识富士康,重新认识制造业价值,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才是中国根基。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从就业人口数量,抑或是在GDP(国内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等经济指标衡量,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制造业不稳,则中国经济不稳。

 

从中国经济容量来分析,如果制造业企业都变成富士康,会让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变得更强大;若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变成淘宝,那么就会成为一场灾难。中国需要千百万个富士康,却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淘宝和天猫。

 

从中国消费升级趋势判断,中国市场需要更多高标准、高品质的产品。精益制造还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弱项,大量的中国游客还会涌到日本商场里去买马桶盖;就连一个不起眼的圆珠笔芯还曾需要进口,由此推断,富士康这种高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在中国不是不需要了,而是太少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和富士康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富士康才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

 

唱衰富士康却歌颂阿里,是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误导。

 

阿里所代表的互联网销售企业,非但不是中国企业的升级版,相反却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生态群落。没有满街奔跑的快递小哥和送餐小哥,就没有淘宝和饿了吗们的繁荣。在互联网经济被吹上天的背后,是一群淘宝店主在没有社保、没有群体工作环境的情况下,把自己当成赚钱工具的苦撑。相比生产线上的工人,快递小哥受到的技能和知识培训更少,也不能学到更多的本事和能耐。他们用青春换来的只是一点钱,却很难让自己变得更值钱。难道他们要风里来、雨里去的送一辈子快递吗?中国经济转型的升级核心是人口素质的升级,快递小哥绝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

 

富士康并没有在唱衰声里走向穷途末路。相反,66岁的郭台铭却表现出更大的激情和野心。郭台铭在2016年底宣称,鸿海股价不涨到200元(新台币),自己绝不退休。以鸿海目前80元(新台币)左右股价,1.45万亿元(新台币)左右市值计算,这意味着,退休之前,他至少要让鸿海再赚两万亿元新台币的市值。

 

“互联网不过是一个翅膀,你的本行业才是核心”。郭台铭对于互联网的领悟,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既学不了百度,也学不了阿里,更学不腾讯。无论其本身作得多么成功,BAT(百度阿里腾讯)都不是中国企业的方向,学习富士康,让产品成本更低、品质更好、竞争力更强才是中国企业的正路。


作为一个愿意并擅长搞运动的国家,中国目前非常需要搞一场学习富士康运动。

(来源:经济常识丁是钉   作者:丁是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