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软活得长的奥妙是什么?怕死!

2016-10-03 东北大学
在迎来25岁生日之际东软决定再次转型
        “从创业初期做软件产品,到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再到做解决方案,如今我们基于IT技术向大健康、智能汽车等垂直方向创业,今后要打造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创业平台。”        近日,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这也就意味着,东软将充分释放过去25年在技术、客户、市场、品牌和数据的积累,转变为公司内部创业的核心平台,让东软成为由核心资源平台和创业群组成的公司,为创业者创造低风险的创业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东软发展历程的第6次新生命。
        1991年,时任东北大学教授的刘积仁靠着三个人两间半教室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东软,时至今日,东软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客户数以亿计。
        “过去的25年,我们差不多每5年就有一次变革,有人笑话说,你们家老有口号、老有新的想法。”笑称“活够本”了的刘积仁说,人是有寿命的,企业也有命,“如此频繁的转型,是因为怕死”。
        当前,在实体经济面临供给侧改革以及互联网的冲击下,每天都有企业或生或死。要想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保持生命的张力,或许只有创新转型一条路可走。然而纵观产业界,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那么,刘积仁对东软转型的信心和勇气来自哪呢?未来的东软是个什么公司呢?
转身总是先人一步
        发轫于东北大学的东软有着浓厚的学校气氛。刘积仁等高管都有东北大学任职经历,至今员工都称他为“刘老师”。        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刘积仁的学术造诣当然不低,但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商业天赋,他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从成立东软到东软的几次转型,他都敏锐察觉到市场的风向。
        回顾东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市场起来是,东软已经在里面投资成熟了,而每当市场将要发生变化时,东软已经提前几年退场了。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创业初期。东软从日本市场获得了第一桶金,但单纯依赖海外市场,风险太大,于是东软决定到国内卖软件。        然而,在当时软件行业不景气,产品刚做出就被人拷贝。所以,东软转向系统集成,虽然卖的是软件,其实赚的是硬件的钱。        随着市场的变化,硬件越来越不值钱,软件行业却逐渐兴起,东软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转型,转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当时恰逢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电子政务,各级政府都面临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黄金年代。东软开始大规模“圈地”,在社保、电信、电力、医疗等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次转型奠定了东软今后的“江湖地位”,也为今天的转型提供了“炮弹支援”:如今,东软的人口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国13亿人提供人口数据服务,东软为4亿人提供社会 保险服务与支持系统,东软的电力 营销系统为4亿人支付电费提供服务,东软的 证券交易监察系统为7000万户股民提供证券交易服务…         与此同时,东软也开始大规模国际化步伐。受益于早期与日本汽车电子生产企业阿尔派株式会社的合作经历,这让东软具有天然的国际化属性,并与东芝、飞利浦、SAP等一大批国际巨头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与这些国际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刘积仁敏锐的发觉到软件外包的商机,而且此时恰逢政府鼓励软件外包,东软开始第四次转型。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快速扩张、兴建规模巨大的软件园,另一方面也迅速让自己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
        然而,在当众多的软件企业跟随东软的步伐进入外包领域时,刘积仁的思路却再次转变,他认为外包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卖人头’的外包模式将走向尽头”。        事实证明,刘积仁的判断又对了。如今,我国传统的软件外包服务增速开始变缓。   
         “大家都不知道系统集成的时候,我们靠系统集成站稳了脚跟。大家还没搞清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率先大谈解决方案。后来我们又谈外包。再后来,等到大家都开始做外包的时候,我们又说这种外包不可持续,又开始卖产品和知识产权。”刘积仁回顾说。        为何东软总能先人一步规避风险呢?这源于刘积仁的风险意识。他认为,企业跟人不一样,人得重病了还能挺一挺,企业要是不行了,马上就不行了。“当你知道了企业一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的时候,那你一定会提前做准备。所以,与其说我们有远见,不如说是因为我们怕死。”
         “东软更多的还是以国际化的一个视野,来看待一个企业变革的周期和未来应该选择什么方向。”刘积仁“一语道破天机”,“东软在这些方向的选择,大部分都和发达国家或者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地相关。”        “当你有能力布置的时候,一定要敢下手。”刘积仁认为,东软的成功转型,就是当你有钱花的时候,一定要把有用的钱花在未来,而不要等到不行的时候才花钱。
 而现在,刘积仁又要开始创造东软的第六次生命
握了一把好牌
        与以前的转型相比,东软这次挑战难度或许更大,因为玩法变了。        今天的互联网所产生的冲击,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加速碰撞,昔日的解决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互联网已经从电子商务、中介、社交等领域向更深入的行业解决方案领域发展。从产业外部看,互联网与零售、金融、教育、医疗等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产业边界日渐模糊。        这种互联互通带动的产业跨界与融合,是未来产业转型的重要特征。这为东软带来了机会,刘积仁的选择是进军大健康服务领域。
        其实东软早已开始布局大健康产业了。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已经成为全球优秀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提供商之一,具有自主知识产品的CT、磁共振、核医学成像设备等系列产品,已经行销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9000家医疗机构用户。        而成立于2011年的东软熙康,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通过创建一个开放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平台,并在全国打造了超过20家云医院。        熙康就像是AppStore,扮演的是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东软与医院、政府、专业协会、移动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医疗设备提供商等展开合作,共同构造一个健康管理的生态系统。
        刚从宁波回来的刘积仁很兴奋,他告诉记者,目前,宁波云医院已经实现了线上云医院和线下实体医院的结合,对床位和医生资源都实现了云共享。此外,宁波云医院还发布了“掌上云医院”APP,患者除可看到所有病历档案、每日健康档案,还能享受挂号、免费及收费咨询、体检管家等服务。        例如,在云医院系统中,东软把社保数据、医疗数据、家庭医疗数据整合起来,并进一步整合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医疗记录、个人家庭医生记录,从而为云医院提供支撑。        “我们的云医院就是一个真正的医院,东软已经拿到了21张医院的牌照,我们自己有上千名的医生。”刘积仁说。
        对于进入大健康领域,外界曾有很多质疑。其实,东软握着一把“好牌”。举个简单的例子,遍布全国的云医院以及健康管理中心为东软提供了海量的医疗数据资源,同时,东软还拥有中国50%的社会保险的客户,他们是中国80%多的医疗费用的支付者。        通过这些应用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可以进一步挖掘“大健康”方面的市场潜力,比如可以控制医疗费用,什么东西不能报销,有便宜的药就不能吃贵的,保险公司保险应该怎么定价?多少钱?提供什么服务?        这里面蕴藏的商机和想象空间,让众多投资机构和保险公司“垂涎不已”。
        2014年12月12日,弘毅投资、高盛等投资者斥资16亿元人民币对东软医疗进行增资,并以11.33亿元人民币从东软集团购买其持有的东软医疗一定比例的股权。同时,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增资。        “你是我投过的年龄最大的创业者”。给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投了巨资后,投资人和刘积仁开玩笑。
        据刘积仁介绍,“在大数据方面,我们与各地的合作计划也非常顺利,一些城市已开始委托我们帮助他们管理医疗费用,特别是社会保险金的支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我们将从医疗费用的控制开始,一直到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教育、社区的医疗,创造一个很好的‘大健康’生态链。”
十年后的东软是家什么公司
        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业        “我们会坚守IT的核心地位,而大健康等新业务领域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收获者、也是一个开拓者。”刘积仁说,“我们不会忘多年积累的IT技术,但是我们要围绕着这些IT技术价值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把公司打造成员工的创业平台。”        刘积仁坚定的看好软件产业。他认为,软件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商业环境都面临着冲击,而应付这种冲击的时候都需要软件来支撑变革,这给我们很大的机会。此外,中国的制造都需要升级改造,所有的升级改造变成智造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对未来,刘积仁十分放心和安稳,“我们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是消失了一定是自己不敏感,如果不发展一定是你自己劲使错地方了。”        以前的东软很好表述:国内最大的软件公司。未来的东软则开始成为平台公司。        围绕软件核心的多元化的布局在5年前就已开始。“我们把医疗设备分拆出来,把健康管理和服务分拆出来。现在东软已经在解决方案、IT服务、医疗设备、健康服务等几个方面形成了布局,另外,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立东软睿驰。所有这些过去都是东软的业务部门,今后我们把他们看成事业,这个事业不仅仅是一项独立运作的业务,还有资本平台支持他们的发展。”刘积仁说。
        下个十年,东软将会是家什么公司呢?“过去的20年,跟未来的20年,从基本的商业的逻辑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机会永远有。”刘积仁说。        “未来十年,东软将成为一个平台化的公司。”刘积仁说,“就是把东软过去的知识产权、客户资源、技术资产等所有这些东西平台化,然后通过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我们将在平台化基础上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新公司、有员工持股的新公司,让东软更加年轻、更有活力。”
        刘积仁十分相信事物是有周期的,企业如此,人亦如此。“人不能到拐点时再想下一步,一定要提前布局,公司创业平台是我人生的下一个驱动力。”刘积仁说,“东软今天的创业平台是东软在新发展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安排,你要把生命力能够继承下来,就得必须走这条路,东软必须有未来成长的新空间,因为多元化在东软的未来也是一种安全。”        在刘积仁的设想中,“十年以后,在东软平台上将会产生4、5家上市公司。”


素材来源:中国科技网

推荐阅读

▶【帅呆了】东大人最欣赏的结果:2016中国高校产学研排行榜

▶【为祖国庆生】东大那些叫建国和国庆的人……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