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后团队不追星,却追“光”

2016-11-27 东北大学

东大80后团队的追“光”之路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构建先进、安全、强大的网络,是网络强国的基石。

        以光纤为传输媒介的光网络是国际通用的骨干传送网,承载了巨大业务量。光网络一旦发生故障,将致使大量用户业务中断,并给网络运营商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因此,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与优化方法是国际网络信息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优先研究主题的核心内容。

针对这一国际上公认的新难点,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郭磊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提出了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与优化方法的“3+2”模式,为光网络生存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34820jolc

1

>>>年轻<<<

师徒都是80后,平均年龄仅32.6岁

这支科研团队以郭磊、侯维刚和刘业君三位老师为核心组建。他们三人既是同事,也是师徒。三人都是80后,平均年龄仅32.6岁。36岁的郭磊既是这个年轻团队的负责人,也是这个团队的创始人和带领这个团队不断突破创新的领路人。

2006年,正值全球光网络高速发展时期,博士毕业的郭磊来到东北大学工作。具有深厚通信专业知识背景的郭磊以敏锐的嗅觉,很快捕捉和把握到了这个前沿事物,并在东北大学做起了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单打独斗,到如今出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副院长,他带领团队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研究与论证,在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与优化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2008年,28岁的郭磊成为东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为全国30岁以下获此殊荣的为数极少的青年学者之一。2013年,他又入选中组部首批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是辽宁省唯一入选者。郭磊的学术能力逐渐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肯定。

        然而,谁能想到郭磊老师曾在只有3.8平方米的屋子里,连门都只能打开一半的艰苦环境下进修学习。但也正是那段经历,才让郭磊学习到了国际光网络技术领域先进的成果与经验,也使得他的科研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头发掉了很多,但我也收获了很多。”郭磊回忆说。

侯维刚和刘业君其实都是郭磊指导的博士生,分别于2013年10月和2015年1月毕业。两人早在博士期间就展露出了卓尔不群的科研水平,分别获得2011年度和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因研究成果突出,两人后均以引进人才副教授的身份加入东北大学工作,并加入自己导师郭磊的研究团队。

谈起如今团队取得的成果,侯维刚说:“郭老师既是我们学术上的导师,也是我们值得信赖的兄长和朋友,我非常荣幸加入他的团队,与他并肩作战。”提及徒弟对自己的肯定,郭磊十分谦逊,他认为,“凝聚起这个团队的核心并不是我,而是我们共同一致的目标和方向。”

“做科研,人与人之间较量的不是智商高低,而是投入时间的多少!谁也不比谁聪明,别人在休息时我们在工作,别人在工作时我们还在工作。”刘业君反复重复着郭老师曾经对他们说的一句话。

团队因工作目标而存在,正是由于每个人对共同目标形成统一、强烈的共识和认同,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与使命。俗话说“心往一处想,劲儿自然往一处使”。师徒三人在工作中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有时甚至是深夜还在实验室研讨问题,赶上“棘手”的项目,就直接“开个夜车”,这都源自他们对科研相同的信仰——坚持的精神和勤奋认真的态度。

2

>>>突破<<<

独创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与优化方法的“3+2”模式

2006年12月26日,台湾屏东恒春地区发生强震,震中距大陆最近海岸线约350公里,距台湾陆地约15公里。台湾地区的地震严重影响到内地出口光缆,造成国内访问国外网站故障,尤其是通往美国的通信网络中断。

当时坐在电脑前正下载外文文献的郭磊很快感受到网络故障,经搜索后发现是因台湾地震引起的网络故障。作为通信专业的老师,郭磊深知如果配置了网络生存性机制,通信网络完全可以通过欧洲的光缆绕道到达美国,保障通信畅通,而不至于因为只有一条通路出现问题而全网瘫痪。

        为了满足时代赋予网络高可靠性和业务多样化的需求,探索更为有效的光网络生产性机制和优化方法就越发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郭磊带领团队“剑指”光网络。

        郭磊团队多年来凭借“3+2”模式,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创新成果——《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与优化方法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3+2”模式即为团队针对传统网络资源冗余度高、保护效率低等现实问题,提出的两个方法加三个机制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光网络生存性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两方法是备份资源共享与优化方法和备份路由选择与优化方法;三机制是基于区分可靠性的生存性机制、支持业务疏导的生存性机制和支持光纤-无线融合的生存性机制。

        三机制中基于区分可靠性的生存性机制提出区分风险等级保护并建立“柔性”保护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传统“刚性”保护中资源冗余度高的问题;

        支持业务疏导的生存性机制则是针对“绿色网络”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提出新的“多粒度”灵活疏导保护机制,突破传统“粗粒度”保护机制能耗高的局限性;

        支持光纤-无线融合的生存性机制成功提出基于无线重路由和备份光纤部署的生存性机制,攻克了国际上公认的光纤-无线融合网络生存性量化评估模型缺失及资源分配相对粗犷等重要难题。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J. Comellas教授在评价郭磊团队研究成果时说:“提出了新的保护方法和资源类型”。其中,备份资源共享与优化方法是解决“共分享”的问题,提高备份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网络保护成本,优化资源利用率和保护成本均超过10%。备份路由选择与优化方法是解决“寻他路”的问题,是对多域分段保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找到多条可供选择的传输路径,并对其进行分析,明确优化程度。这一方法解决了该领域国际公认的备份路由配置与故障恢复效率等多项重要难题。与同期国外技术相比,该方法优化路由配置效率超其1倍以上,提高故障恢复能力超过11%,显著改善计算可扩展性近两个数量级。

        郭磊团队独创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与优化方法的“3+2”模式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丰厚了成果,而且多项技术已在华为、辽宁电力等知名企业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如美国讯远通信、MIT等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高度关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互联网之光势必将照亮人类未来生活。这个年轻团队的追“光”之路才刚刚开始,相信这束光将指引着他们于苍茫中看到目标,于探索中辨清方向,继续前行。


“我们还年轻,我们会继续追寻学术之光,相信也是我们的人生之光,支撑我们每天踏实幸福的科研与工作。”这是三位80后学者的共同心声。


编辑:路皓

推荐阅读

▶I need you,I want you

这里有你熟悉的人 | 时光请慢些,让我还您一句谢谢

双选会@你,东北大学2017届双选会最新企业名单

▶80岁=20岁?这样的奇迹发生在东大!


↓↓↓为东北大学,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