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资深男神】听说过“谢绪恺判据”吗?92岁的他又出新著啦!
92岁高龄,历时一年半,手写22万字,10余次校稿……2016年12月,谢绪恺老师的著作《高数笔谈》正式出版。
”《高数笔谈》封面
谢绪恺老师从90岁开始着手写作这本书,作为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我在书稿编辑的过程中多次与谢绪恺老师“亲密接触”。谢绪恺老师的谦逊、严谨、仁爱深深地震撼了我,他用自己的著作展现了一位学者“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境界,更体现着一位教育工作者把一生献给学生的师者大爱。
谢绪恺教授
“作为老师,心里总觉不安,就盼着发挥余热,为学生做点什么。”
“偶然翻阅一本高等数学教材,我十分惊诧,自己对其中的许多理论证明虽似曾相识,却已茫然。由此想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他们还能留存几许?作为老师,心里总觉不安,就盼着发挥余热,为学生做点什么。”谢绪恺老师第一次谈及书稿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谢绪恺老师决定要写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高等数学学习、教学参考书。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有感官上的认识,使高等数学学习同实际工程问题和日常生活知识相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谢绪恺教授学生时期的毕业照
“多提一些意见”“把你最真实的感受告诉我”
“多提一些意见”“帮我看看这样写合适不?”“把你最真实的感受告诉我”……谢绪恺老师这些朴实谦逊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耳边。还记得谢绪恺老师刚刚撰写完一部分书稿时,他拿了几页样稿给我,让我给在校的大学生看一看,让他们提一提意见,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他还特意嘱咐我说:“千万不要让读者知道我是作者,否则他们就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初,谢绪恺老师想把这本书定名为《高等数学伴侣》,在广泛征求样稿读者的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定名为《高数笔谈》。《高数笔谈》于2016年12月正式出版后,谢绪恺老师还叮嘱我,要将《高数笔谈》赠送给当初提意见的学生们。
“一部用怀疑、批判的精神探究高等数学的手边书。”“数学问题工程化,工程问题数学化。”这是谢绪恺老师写作的初衷,也是《高数笔谈》这本书的“真实写照”。
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谢绪恺教授
“我到出版社去,你不用到我家来,我慢慢走过去,没问题。”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谢绪恺老师用稿纸手写了500多页书稿,画了100多张图表,进行了10余次的面谈改稿、10余次的校稿和30余次的电话沟通,每一处细微的修改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为了保证排版文稿与手写文稿的一致性,谢绪恺老师在编校人员校对的基础上又多次进行核实确认,直至没有丝毫差错。
“我到出版社去,你不用到我家来,我慢慢走过去,没问题。”每次我想要到谢绪恺老师家里沟通书稿出版事宜时,他总会这样拒绝我。
有一天,天气寒冷,而且前一天还下了雪,但谢绪恺老师坚持要到出版社来跟我沟通书稿修改事宜。问题沟通处理完后,我想搀扶谢绪恺老师下楼,他拨开我的手臂跟我说:“不用送了,我自己能走,只要扶着栏杆,就没问题。”看着谢绪恺老师步履蹒跚的步伐,我的眼眶湿润了。
谢绪恺教授近照
“我真的希望成为他的一名学生,因为那样会感到无比幸福。”
在我与谢绪恺老师的“亲密接触”过程中,他还时常跟我讲做人的道理:“遇事要心胸开阔,不能为一己私利而坑害他人。”身教胜于言传,在和谢绪恺老师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谢绪恺老师俨然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学生一样,教书育人于无形之中。我很庆幸能与谢绪恺老师结缘相识,我真的希望成为他的一名学生,因为那样会感到无比幸福。
人物介绍
谢绪恺,男,四川广汉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建国后,曾任大连工学院电信系讲师,并于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追随李华天教授来到东北大学(当时为东北工学院),历任电气工程系讲师,数学系副教授、教授,是当年东北大学讲授控制理论的“第一人”。
1957年早春,中国第一届力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众多力学界大师悉数到会,亲临指导,盛况空前。会上,钱学森高度肯定了谢绪恺另辟蹊径的创新思路,还点拨谢绪恺道:“可以将你判据中的常数改为随机变量,这项工作尚无人开始研究,肯定能出成果。”
1959年复旦大学数学系主编的教材《一般力学》,将谢绪恺在1957年第一次力学学术会议上所报告的成果命名为“谢绪恺判据”,这是在控制系统稳定性方面首次出现以中国人命名的研究成果。十余年后,聂义勇改进了判据中的充分条件,于是有了谢绪恺-聂义勇判据。清华大学教授吴麒、王诗宓主编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将谢绪恺-聂义勇判据与世界公认的两大判据,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并列,将原有的两大判据变成三大判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谢绪恺相继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累计60余篇,编著和翻译教材4种,其中有《离散数学基础》和现代控制理论领域的第一本中文教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阅读更多有关谢绪恺教授的文章,请点击↓↓↓
作者:向阳 王钰慧
编辑:付博闻
↓↓↓为东北大学,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