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 | 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张嗣瀛

东北大学 2020-08-28

悲恸!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控制科学与系统科学领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嗣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0月4日上午10时42分在青岛逝世,享年95岁。


张嗣瀛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10:00在青岛殡仪馆(重庆南路178号)追瞻厅举行。

有意敬送花圈、挽联的单位或个人,请于10月9日12:00前,与张嗣瀛院士治丧委员会联系。


电话:024-83687329    83687388

传真:024-23892454


张嗣瀛院士生平

张嗣瀛院士,1925年6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至1959年7月),同年11月2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张嗣瀛作为留学生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976年,受命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担任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首任所长。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85年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年起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1986年,创办自动化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刊物《控制与决策》学术期刊,并出任主编。1989年,创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任会议文集主编。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嗣瀛院士是我国控制稳定性问题研究领域的先驱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嗣瀛院士作为新中国派出的优秀学者之一赴苏联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他被派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现代控制理论,主攻运动稳定性问题。期间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在前苏联科学院数学与力学学报及国内《力学学报》、《东北工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于1959年在“十年来中国数学研究概况”一文中列举了张嗣瀛在这一期间的研究成果。


60年代初期,张嗣瀛院士在控制系统有限时间区间上的运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与稳定性问题相关的边缘性问题,即最快过渡过程问题,他敏锐地铺捉到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意义,于是毅然转向了这类问题的研究。不久,一系列关于最优控制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问世了,连续发表在当时国内唯一的控制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上。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先后提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集合覆盖法”等重要研究成果。张嗣瀛院士关于最优控制理论方面的许多研究结果被后人作为教材内容收入到控制理论专业教科书中。多篇论文被关肇直所著《极值控制与极大值原理》一书索引。

70年代中期,张嗣瀛院士受命参加命名为“红箭-73”的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给出了脉冲调宽控制系统周期平均力的矢量表示法,解决了两通道指令间的交叉耦合关键性问题。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当时的冶金工业部于1993年授予张嗣瀛“在冶金军工创业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奖。第五机械工业部拍摄的影片《红箭-73》中有片段反映了他在参加研制反坦克导弹过程中的风采。这项研究结果还于1988年被列入了《冶金军工史丛书》。


20世纪70年代,张嗣瀛院士开始了对微分对策理论全面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并努力将理论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八机部、四机部、航天部等单位建立了协作项目,进行“飞行最优制导律”、“基地布防拦截规律”、“地空导弹拦截律”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得到了“空战格斗中的两个区域”、“点捕获”、“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碰撞避免”等可指导实际应用的结果。198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以他自身研究成果为内容和体系的《微分对策》一书,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理论的专著。“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应用研究”1992年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嗣瀛院士的一生是不断攀登和创新的一生。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研究。这是一项极具学术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方向,至20世纪末的十年间,张嗣瀛院士及其团队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对于非线性系统、组合大系统,这类结构可使系统得到多种形式的降维、化简,并对一系列控制问题得出简化的控制规律,进而扩展到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的研究”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嗣瀛院士在国内冶金及自动控制界历任多项重要职务,创办学报及全国性学术年会,主持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为促进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以他平凡的一言一行、踏实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学术思想和博深的学术造诣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张嗣瀛院士是诲人不倦的大师、教书育人的典范,多年来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共计100余人,他培养的学生,纷纷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和带头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然奋斗在科研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上。在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会议室里至今还张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他朴素的风格深得人们的赞誉,他的朴素乃学风之朴素、作风之朴素、为人之朴素、精神之朴素。就像他常向学生说的一样,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所谓精神,是一个人的本性品质,要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倾,不为名所累,不为位所争。


张嗣瀛院士的一生,是为人正直、学风严谨的一生,终其一生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是潜心钻研、锲而不舍的一生,终成控制理论一代宗师;是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一生,堪称人民教师之楷模!

我们深切缅怀张嗣瀛院士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的崇高品格,潜心科研、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身体力行、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永远铭记他为中国自动控制领域和学校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张嗣瀛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推荐阅读


▶ 【讣告】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张嗣瀛院士

▶ 为国耕耘——张嗣瀛院士

▶ 【金点子】张嗣瀛院士谈科研和教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