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乘坐末班校车是种什么体验?她知道……
上课,她有一套“独家法宝”
从团日课上拆电脑
到实验室每天倾心的守候
“姜式”解决方案成了她的独家秘籍
她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她说:“师要以生为本,教要为学服务”
学生说:“遇到了任何问题,
首先想到永远都是姜老师”
debug不难,难在用心
她,用自己的初心与耐心
帮助每一个前来求教的学生
她,就是东北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
软件学院副教授姜琳颖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推动了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强烈需求,而“新需求”又让企业对软件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把知识落到实处,把所学变成所会。”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姜琳颖更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她的教学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我们总是觉得老师就住在浑南校区,无论什么时间找她都能找得到,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老师几乎每天都是坐晚上十点半的最后一班班车回家……
”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程序实践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每学期考试周后必修的实践课程,每次一个主题,学生要围绕指定题目独立完成程序设计。对于首次接触程序实践的学生来说,一时间是很难快速进入状态的。“书本上的内容像是学会了,可是真正要把它实现出来时,却是一头雾水。”就在同学们非常焦虑的时候,姜老师建议大家一边做一边回顾、复习之前课上所学的知识,提醒大家翻看之前的笔记,帮助同学们走出迷茫,重新捡起信心和动力。
每天,姜琳颖都会守在机房。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只要有问题的地方,就有她的解决方案。“遇到很难调试的bug的时候,姜老师会很细致很耐心地带着每一名同学一点一点的分析代码,老师也经常被拖到很晚才走。”2016级学生李林根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老师就住在浑南校区,无论什么时间找她都能找得到,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老师几乎每天都是坐晚上十点半的最后一班班车回家。”
2017级学生郭家恺在做旅游景区管理系统的设计时,因为修改了程序中的一个功能,导致整个程序瘫痪,无法运行,而第二天就要验收成果。晚上六点,同学们都下课后,姜琳颖来到他身边和他一起研究问题所在。“姜老师告诉我不要急躁,帮着我一步一步debug程序,我也静下心来,和老师一起分析,最终发现程序的崩溃是因为把英文字符的分号写成了中文字符。”此时,已经是晚上八点了。指导学生到很晚,然后乘坐末班校车回家,这对于姜琳颖老师来说似乎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这件“小事”,姜老师已经持续了三年。
遇到了任何问题都是首先想到“姜老师”
只要是跟学生相关的事情,姜琳颖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正是她的细致耐心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们遇到了任何问题都是首先想到“姜老师”。
李林根在参加第11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时申报了“Interpreter行译者-多媒体互动翻译应用”作品。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他找到了在大一时指导他程序实践的姜老师。面对学生的邀请,姜琳颖没有任何犹豫,她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与李林根充分讨论了程序设计和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使用模式设计、细节优化和机器翻译模型等方面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这一作品最终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申请了软件著作权,目前已经在酷安应用商店和百度手机助手上线,并获得了不错的用户评价。
正是姜老师这种周到而悉心的帮助,引导我们一点点的完成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
”团日课上拆电脑,只为让知识更生动
软件1709班的32名同学都是从其他学院转专业过来的,由于此前缺乏与软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思维上都有些难以适应。作为1709班的班导师,姜琳颖想尽一切办法让同学们尽快跨越这个过渡期。每周三晚上,姜琳颖都会来到班级,和同学们一起开班会,了解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多方面为大家答疑解惑。每月一次的团日活动上也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研究计算机内部各硬件的构造设计以及交互的情况,对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零件,学生们普遍认为它们过于抽象,脑海中难以构想出这些硬件的样子,甚至有一些同学在转入软件学院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笔记本电脑。
在一次团日活动上,姜琳颖拆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让同学们一睹笔记本电脑内部的真容。“许多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的零件,就这样直观而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郭家恺说。在姜老师一次次的帮助下,32名学生不仅对这门课程,而且对软件工程专业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的期末考试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姜琳颖所讲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选用的是美国顶级文理工程学院之一哈维穆德学院的原版英文教材Digital Design and Computer Architecture。“我们转专业之前从未接触过英文教学,当看到满屏英文的课件时,所有人的大脑都是一片空白。”郭家恺在2018年9月从东北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转入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习,此前对软件工程的一腔热情就这样被泼了一盆冷水。“姜老师的英文课件重点突出、还有很多形象的动画,口语发音也很清晰,可是我们很难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内容,姜琳颖会用中文着重讲解生僻的专业词汇,把知识难点和关键点部分逐句翻译成汉语,每讲解完一段,就询问大家能不能听明白。“正是姜老师这种周到而悉心的帮助,引导我们一点点的完成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郭家恺说。
▲ 姜老师跟学生在一起
教思维和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做毕业设计,姜琳颖发现企业更注重学习能力强、有韧劲并且善于合作的学生。因此她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提升分数和绩点为目标,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思维和方法,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而,尽管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有的学生热衷于写代码,而有的学生则对编程完全不感兴趣。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姜琳颖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析行业前景和学生的职业方向,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相应的能力。“对于擅长编程的学生,我拒绝他们成为码农,鼓励他们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和总结,要学会梳理自己的设计理念,将之融入到文档中,写好报告;对于技术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我会建议他们了解软件广泛的应用领域,以独有的视角洞察软件行业,做好需求调研和策划。”姜琳颖说。
从大一的基础编程关,到大二的独立设计软件、大三的企业实际项目模拟训练,再到大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姜琳颖都全程参与,全方位跟踪学生进度。工作至今,姜琳颖先后承担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每天工作14小时,每年900多学时,她用自己对学生的初心和耐心,让学生们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算法程序,将满腹的创意转化为实用软件。“软件是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物,希望他们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姜琳颖说。
以生为本,她提出学生信服的“姜氏”解决方案
以导促学,她致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因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所以“遇到了任何问题
首先想到的永远都是姜老师”
师以生为本,教为学服务
这是一个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她是姜琳颖
是学生们喜爱的“姜老师”
文字 | 杨明
编辑 | 李旭
摄影 | 赵乾坤 王沐汐 杨雨田
责编 | 王延邦 周洛琦 段亚巍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 neuxcbtg@163.com
▶重磅喜讯!东北大学冯夏庭、唐立新2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
▶喜讯丨这项全国赛事,东大6个本科生参赛队全获一等奖,包揽前三名!
↓↓↓觉得不错,请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