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捷报频传,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请关注 东北大学 2023-09-19

争金夺银 英姿飒爽

每一份成功与荣耀

都凝聚着东大双创人日以继夜的付出

无数耀眼成绩背后

是一群奋勇争先、锐意进取的少年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故事……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2021年,历经13年的积累,他们重新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2022年,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他们再获两项全国一等奖,连续两年在大赛创意组夺冠——他们是东北大学智能车创新团队

东北大学智能车创新基地现共有两个分部,其中南湖分部以竞赛竞速组别为主攻方向,浑南分部则主攻创意组别。万事开头难,大部分新成员都是从零开始,为了充分利用调试时间,队员们白天夜晚两班倒,深夜依旧坚守在实验室。在外备赛,没有场地与设备支持,队员们只能在天台上搭建场地,模拟赛场,下雨就身穿雨衣,在绵绵细雨中试车。智能车竞赛对场地的要求极高,为了尽量还原比赛时最真实的场景,在比赛方规定的现场试车时间内,团队成员克服出行不便、赛车状态不稳等种种困难,不错过任何完善赛车的机会。正是有了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东大智能车创新团队才能打造出基础功能完善、特色功能突出的智能车,在高手如云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脱颖而出。

每一次苦苦求索后的柳暗花明,都成了队员们宝贵的人生财富。浑南智能车实验室成员王嘉鹏感慨道:“遇到的困难、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是令人难忘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学校争得荣誉,更是在传承东大竞赛人的精神,‘永不止步,追求卓越’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梯队传承 众人拾薪

2022年11月19日,经过为期三周的比赛,东北大学“海洋之心”团队在第十五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中斩获五项全国一等奖,创造了东北大学在该赛事上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其中“海洋之心”团队摘得“创业组—创业赛”桂冠,队长王迪获得蔚蓝先锋队队长的荣誉。

 “海洋之心”水下机器人团队主要由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本科生组成,形成了有序的传承梯队。技术在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灵感碰撞和技术磨合中得以传承延续并不断突破创新,焕发勃勃生机。

视觉组积极开发水下特定目标识别算法和上位机软件,研究机器人各部件的通信传输功能;电控组设计与制作机器人电路,编写决策与控制代码。机械组进行机器人结构的整体设计和三维建模与制作。关键节点,团队成员几近通宵泡在实验室;面对其他高校“硕博天团”的知识、经验优势,团队成员反复查阅资料书籍与专业文献,反复琢磨每一个流程和步骤;面对船体的自主控制和通信传输等技术困难,每个成员各抒己见,力求多角度思考。最终,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不断革新中,形成最终思路,提出了更完美的方案,不负一路荆棘。王迪认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梯队有效合作、众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无惧压力 将遗憾留在昨天

参与Robocon大赛的ACTION实验室从2002年走到今天,曾为东北大学斩获四次冠军,成员主要由信息学院与机械学院学生组成,分为机械组与控制组两个小组。2021年大赛时,天气的燥热与备赛的紧张挑战着团队每一个人的意志力,而团队成员不畏艰难、全情投入,最终收获了一等奖,这是对他们艰辛付出的肯定。在随后的2022年主题为Lagori(拉戈里)的大赛中,东北大学代表队再接再厉,斩获亚军。

每一届大赛都注定面临许多困难,在2022年,团队的压力来自于技术和赛制两个方面。

在技术领域,机器人操作手必须保证两个机器人默契完成各自任务,同时充分协作,这样才能用较短的时间结束比赛。谈及备赛时最艰辛的阶段,团队成员闫功卓表示,最耗费心力的是不确定性,没人知道尝试是否正确,也没人能保证效果将会如何,成员们能做的只是重复试错,不断改进。闫功卓坦言道:“队员们面临的是瞬息万变而难以捉摸的赛场环境,想要实现最好的结果只能不断推翻自己,重塑方案。”



在攻克技术难题后,比赛规则与裁定也一度让队伍陷入困境。第二十一届Robocon赛事最终转为线上举办,但团队之前一直依照线下规则进行准备,后期才发布的线上规则打了团队一个措手不及,机器人的设计方案与比赛策略都要进行相应的改动。作为曾经的四连冠,种种因素使队员们心理压力骤增,但队伍最终还是扛住了压力,收获了亚军的好成绩。闫功卓在赛后表示,“我们的目标一直都是冠军。不过唯有留有遗憾,方能沉舟侧畔千帆过,赓续辉煌创未来。”

砥砺不怠 赓续传统

2022年8月18日,RoboMaster 2022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全国获奖名单公布,东北大学中鸿TDT赫然名列首位,获得一等奖。得知这一消息,时任队长姜其甲无比激动:“一年的努力在最后得到了肯定!”

回首往昔,中鸿TDT克服困难,披荆斩棘。2021年的战败,给整个团队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2021年末,一场暴雪压塌了他们训练用的场地。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制作机器人的物资稀缺。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他们从未放弃,以“越艰难,越向前”不断激励自己。没有场地,队员便自己搭建场地。物资稀缺,团队就拆卸旧板子上的元件重复利用。比赛历时多天,面对高强度的赛程和强劲的对手,成员们压力很大,姜其甲便组织大家进行一些团建活动,帮助大家排解压力和负面情绪。终于,2022年6月12日,随着RoboMaster2022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南部区域赛落幕,东北大学中鸿TDT团队获得了冠军!

优秀团队的养成需要千百次的锤炼和一代代的传承。队长陈培泽分享了中鸿TDT保持优秀的秘诀:“团队每年都有优秀的队员继续留队,将自己的经验知识传授于下一届队员。并且团队尊重成员们的爱好,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兵种,最大发挥个人能力。”前不久,团队获得RoboMaster2023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辽宁站)3V3对抗赛和步兵对抗赛两个赛项冠军。在谈到对接下来比赛的期望时,陈培泽满怀憧憬地说:“希望团队继承往年的优秀传统,吸取往年的教训,更进一步。”正如队训所言,“理想臣服实践,勤恳铸就巅峰” 。他们践行着队伍代代相传的荣耀和理想,在勤恳中一次又一次地创造辉煌。

共克时艰 迎难而上

近日,东北大学在第15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大赛总成绩团队一等奖,并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轻量化赛项团体一等奖。“成功的花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对于先进成图团队成员张劭桐来说,也是如此。

2022的寒秋还没有过去,沈阳的初雪就早早来了。此时,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先进成图团队指导教师只能进行线上教学。“得知需要线上指导时,心里是有些失落的,但还是坚定了我自律学习的决心。”张劭桐谈到,虽然平时学习任务繁重,但每晚的训练自己与队员都会仔细完成,如有疑问就在训练后的线上会议里提出,老师会毫无保留地指出训练中的错误,并解答疑问。即使隔着一块屏幕,但团队成员的积极提问与老师的耐心解答形成了有效的互动,也形成了有向心力的团体。张劭桐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就是一个整体。”

当一支队伍有了同心协力的意志,这支队伍就有了团魂。张劭桐提到,面对棘手的技术难题时,校内的同学会互相帮助,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优秀的制图方法,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团队氛围。“在备赛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场竞赛是一次机缘,让充满理想的一群东大人聚在了一起。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2022年“竞技世界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暨第十六届中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圆满结束,东北大学代表团队脱颖而出,获得了海克斯棋组一等奖

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几天的比赛,却是日复一日技术攻关的累积。“知识储备一年,代码编写一个月,模型训练两个月。”在如此多技术相关的问题面前,团队成员李一最看重“尝试”和“坚持”。对于Tree Parallelization(树并行化),如何避免程序的重复工作?对于神经网络预测胜率和先验概率的需要,如何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于运行在GPU上的神经网络,如何调动程序实现真正的并行化……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出现,团队也尝试了许多解决方案,夜以继日地探索、高效巧妙地溯源、不眠不休地调试,力求得到最优解。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精益求精、踏实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团队中每名成员的座右铭,激励团队迎难而上,永不言弃。“无论是什么工作,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正确的前进方向。” 李一说。今后,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学弟学妹在该领域的领路人,帮助更多的后辈成长,薪火相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

竞赛之路道阻且长

踌躇满志,祝东大少年再创佳绩!

鸣谢 | 创新创业学院

文字 | 张莹 景雅欣 褚舒展 魏昕悦 罗颖 韩嘉露 李放 翁惠娴 张凯越 宋佳豪 徐彬彬 

编辑 | 王紫烟 王彤

责编 | 刘宇豪 杨明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 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顾

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揭晓!东大入选!

创新奋斗,传承不息!东大学科舞台剧《能不奋勉乎吾曹》惊艳亮相!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