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典范!同济中德工程学院:专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枕江滨海,中西交汇,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纵观来路,“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支撑着上海实现日新月异的发展,也铸就了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和担当精神。
回望历史的细节,同济大学“开放、创新、包容”的发展脉络依然清晰。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同济德文医学堂,百年同济由此肇始;2004年,在中国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研部共同倡议下,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正式创设。自此,一幅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壮丽篇章便徐徐拉开大幕。
”
01
—
开放——奋楫先行,拓宽合作办学航路
作为中国对德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同济大学始终坚持对德合作传统,不断拓展对德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推进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01
为服务国家发展而诞生
自同济德文医学堂起,百年德国基因和强大学科优势,就使同济大学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德交流合作的窗口。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同济开始恢复对德交流合作特色,与波鸿鲁尔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起全面校际合作关系。
2003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率团访问德国,现场直观感受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深受震撼,于是提出“如何系统学习德国工程人才,特别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回应国家发展人才急需”的命题。
国之所需,加快了同济开放合作的步伐。次年,中德工程学院揭牌成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国际化优秀工程人才,开始为国家探索和实践可推广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02
在时代浪潮中阔步前行
聚焦“卓越、共赢、典范”的原则,同济大学不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对德合作工作内涵愈加丰富,图景更加精彩。
2014年,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揭牌;
2015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作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被写入德国联邦教研部的战略文件;
2021年,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正式启动;
2022年,同济大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
19年来,同济大学依托中德工程学院,将德国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模式与中国国情和需要相结合,循道而行,每一步都暗合进步的节拍、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学院目前已成为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热点和高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所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都使得依托独特优势开展中德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具有了更大的时代价值。
02
—
创新——厚植沃土,蓄力激活育人动能
产业高端化和转型升级的号角响起,数字化、智能化+领域亦方兴未艾,中德工程学院以德国的特色产业为支撑,结合同济传统强势学科,率先探路国际工程领域前沿,走出了一条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01
一流专业筑基
学院下设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3个专业。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汽车服务工程在国内开设时间最早,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评A+。
02
卓越师资引领
学院采用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见长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师资由中德双方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每年来同济外教达36人次,超过三分之一课程由德国高端专家教授直接授课,还有一系列德国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和毕业指导。
03
多元化体系全程浸润
学院坚持大视野谋篇大格局,探索形成了“3+1+X”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同济完成3年语言和基础专业学习,赴德开展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践,学生毕业后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之后可选择职业发展或继续学习深造。
依托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20多所中德合建专业教学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教学系统,学院构建了包括课程内学习、综合性项目、企业真实研发项目等在内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同时,一批德国标杆企业专门针对中德工程学院组建了企业咨询委员会,由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相互支撑、加速聚变,激励学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04
国际化元素贯穿始终
国际化办学一直是中德工程学院的最主要优势,在中德两国政府、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及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的全方位支持下,学院每年都会派出一批同学成建制赴德留学、攻读双学位、参加企业实习、冬夏令营等,34所德国及瑞士合作院校为同济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实习机会。
在读期间,学子们也可灵活选择0.5-1.5年的出国交流机会(含第四年赴德学习及暑期交流)。出国学生中,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德国巴符州奖学金等各类中德政府官方资助;部分单学位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德式教育,丰富的学术交流和人文活动,让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脱颖而出、闪耀光芒。
03
—
包容——兼收并蓄,学誉中外桃李芬芳
以开放作楫,扬创新之帆,中德工程学院历经十多载春秋,汲取德国高校独有的教育模式和品质,写就了一篇中外合作办学的“同济典范”,成为国内近20年来唯一获德国教科部连续资助的教育合作机构,多次在中德两国政府间战略文件中被点名褒奖——
学院德方总协调员汉斯•威廉•奥特教授获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等十字勋章
2014年,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学院被誉为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
在2015年、2016年德国教科部和中国科技部先后发布的《中国战略》以及《德国战略》中,学院被誉为中德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范例;
在2020年德国外交部发布的联邦政府最新的“印太政策纲领”中,学院被誉为德国“外交科技政策的灯塔项目”;
在2021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对学院的评估报告中,学院被视为应用科学领域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个充满活力、组织良好、表现出色的灯塔项目;
……
学院的每一点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学子的贡献与见证。2021年“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教育服务应用类一等奖、第一届国际大学生3D打印机设计邀请赛亚军、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科技奖……近年来,在众多国际国内科技竞赛、数字化应用大赛、研发设计竞赛中获奖,已成为中德工程学院学子的常态。
从这里走出的万千桃李,大部分都前往德国工科精英大学9校(即“TU9”)、QS排名前50高校以及国内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机械电子、汽车、智能建筑和能源电力相关领域的咨询、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迄今为止,学院共有2000多名中国毕业生和800名德国毕业生,他们已成为中德科技、经济、文化合作领域的一支最活跃的、富有现实影响力的队伍。
一路走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因开放而兴,因创新而盛,因包容而更显朝气、更有活力。放眼未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学院将进一步传承同济百年传统,呼应国家战略需要,优化和提升对德合作水平,着力培养更多卓越国际化人才。
如果你也在寻找智慧与创新碰撞的火花,寻找多元化思维带给生活的灵感,寻找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选择同济,加入中德,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部分素材来源:人民资讯、同济大学官微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同济招生、CDHAWer
排版:朱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