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习派 | 王鸿伟:“这里是国内读 CS PhD 最好的地方,没有之一”

微软学术合作 微软学术合作 2021-04-28

编者按王鸿伟是上海交通大学、康奈尔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他师从过敏意教授;在 MSRA,他在谢幸老师组实习。目前,王鸿伟已在 KDD、WWW、AAAI、TOIS、TPDS 等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但他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是他在知乎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 (MSRA) 的实习体验如何?”下的回答,纪录了他在探索科研方向中的苦痛与成长,以及 MSRA 给他带来的爆发与转折。


作者:王鸿伟

上海交通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现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后



我在 MSRA 实习过两段时间:2013 年 7 月-2014 年 4 月,本科大三暑假到大四下学期;2016 年 9 月- 2018 年 9 月,博三和博四两整年。


首先说结论:我觉得 MSRA 是国内读 CS PhD 最好的地方,没有之一。


我第二次到 MSRA 实习是博三刚开始,当时我的处境是这个样子的:一篇 paper 都没有;有一篇 infocom 在投,还没出结果(后来被拒了);之前的方向是 game theory(博弈论),来 MSRA 进的是谢幸老师组,准备改行做 data mining(数据挖掘)。想想还真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王鸿伟(中)与 mentor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幸(左二)合影


2016 年 9 月刚入职的时候,正好是 AAAI 的 deadline。整个 MSRA 的小伙伴似乎都在赶 AAAI,当时看得我真的是好羡慕,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也能投 AAAI 呢,中不中的无所谓,就是想要这种参与感。当时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已经很火了但是还没有后两年那么火,我后来时常跟入职的小伙伴说,你来 MSRA 两个星期之后就会被 deep learning 洗脑了,因为整个 13、14 层的人全部都是做 deep learning 的,平时在办公区在过道里听到的讨论都是 deep learning 的,各种 talk 也都是 deep learning 的。这种狂热的氛围就是会让你相信 deep learning 是统治世界的真理,什么都不用怀疑了,直接开干吧!


刚来之后,在张富峥师兄的带领下,做的第一个工作是关于 sentiment analysis(情感分析)的。由于刚转行,这段时间是相当痛苦的,连 precision(精确率)和 recall(召回率)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每天都在给自己补课。补了两个月,到了 11 月,张富峥师兄说,我们来投一篇 KDD 吧!我说好啊好啊,然后就吭哧吭哧地想 idea,然而当时实在是太菜了,想到的各种 idea 都被师兄否了..…


最后师兄大概看不下去了,说我们来做微博上的用户对于名人的 sentiment 吧,KDD16 上有好几篇工作是关于 graph embedding(网络表征)的,我们就从 graph embedding 的角度来做吧。于是我从此知道了 graph embedding 这个东西,从此踏入了 graph 这个大坑,啊不,大门。虽然自己之前也算是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科研周期,但是那个是 game theory,和 data mining 的风格完全不同。所以每天我就在问师兄各种弱智的问题,比如用户的年龄要离散化成几个区间这种。


王鸿伟在 WSDM 2018 会议上做 poster presentation


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每天都要在自我否定中度过。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坐 109/304/386/630 路回家,大概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了。但是第二天一觉醒来,生活还是要继续。17 年的春节过得很惨,整个春节都在家里写 paper,初六就回到了 MSRA 接着写。ddl 前一个晚上通宵了整晚,第二天上午 6 点多把 paper 发给了谢老师和师兄,然后去 13 层转角处的沙发,披着一件外套,不小心睡到了中午。现在回想起来,鼻子还止不住发酸。


不过,辛苦的努力并不一定都有回报,这篇投 KDD 的 paper 后来并没有中。但比起 paper 是否被接收更为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把我带入了 research 的节奏,我也被带入了 graph 的大门。我后来的工作比如 GraphGAN,比如 knowledge graph(知识图谱)系列,都是我在被带入门之后的自己的探索,这个入门实在是太重要了。MSRA 有足够多的、足够高水平的 mentor 们带你入门,而且你可以随时找他们,和他们讨论。只要你有心,你就能以你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


王鸿伟在 CIKM 2018 会议上做 oral presentation


MSRA 的另一个优点是一群优秀的小伙伴们。这里的整层都是开放式的,所有的小伙伴都坐在你的前后左右,你可以接触到做各个方向的小伙伴们,如此的耳濡目染让你对各个研究领域都不会陌生。如果你想做跨领域的迁移,你可以拽的到任何其它方向上的大佬讨论。


当时的吴俣大佬和夏应策大佬,就都坐在我背靠背的后排。大约在 17 年,当我还是一个菜鸟的时候,我看到了夏老师的个人主页,被夏老师的十篇 A/B 类一作震惊到了。当时我心里暗暗地想,我 PhD 期间的目标也要发 10 篇 A/B 类的一作。当时这个目标对我来说大概也只是做做梦吧。不过,如果按照我正常毕业而不是实际毕业的时间来算的话,到当前 2019 年 5 月这个时间节点,我真的超额实现了这个目标。有 peer pressure 是一件好事,至少不至于让你浑浑噩噩,让你有了可以追赶的目标。很多大佬都有过 MSRA 的实习经历,你永远都可以从这里的小伙伴身上学到更多。


王鸿伟与MSRA小伙伴们的合影


MSRA 的平台很高,只要你够优秀,你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发挥出自己更大的影响力。在 MSRA 实习的两年,我的工作陆陆续续有各种被曝光的机会:


直播预告:GAN 在网络特征学习中的应用 | PaperWeekly x 微软亚洲研究院

推荐算法不够精准?让知识图谱来解决

丹棱街 5 号魔法学院

WWW 2019 微软亚洲研究院 6 篇入选论文一览


所以在 MSRA 就努力发 paper 吧,HR 和 PR 的小哥哥小姐姐会主动找你的!


我至今还深刻地记得,去年 9 月离职的那天,我最后一次和谢幸老师 1:1 meeting,谢老师也感慨万千,他说:“两年的时间真的过得好快,一转眼你就要离开了”。回忆起来,刚来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很迷茫,状态也不好,但是这两年的时间我变化了太多,成长了太多。24 岁到 26 岁,我待在 MSRA,那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两年,最重要的两年。我真心的感谢这里的 mentor,这里的小伙伴,这里的花花草草,这里的茶水间,这里舒服的座椅,好看的装修,还有旁边的新中关、欧美汇、美嘉、食宝街,还有这里的工资。


昨天去三藩开 WWW,还有一个小伙伴跟我说,我 PhD 前两年都是很 struggling,去了 MSRA 之后开始爆发了。是的,这个小伙伴总结的比我还到位。


MSRA 是我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永远感谢那一片神奇的地方,那两栋亮闪闪的高楼,那里的十二十三十四层,那个丹棱街 5 号魔法学院。


王鸿伟在 WWW 2019 会议上做海报展示


最后附上我的毕业论文的最后一段:

“北京的夏末,艳阳依然炙热,一如我五年前第一次来到研究院实习的模样。时间好慢,像微软大厦前的垂柳,每年都是那么鲜绿,随风摇摆;时间却又好快,校园里和研究院里的那些熟悉的面孔逐渐远去,止不住临别的忧伤;而这一次,终究是我要离开。太多需要感谢的人,我也只能放在心中默默地祝愿。思源致远,感恩前行。”


王鸿伟

2018 年 8 月

于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



五年的博士时光,除了要感谢 MSRA,我也要特别感谢我在上海交大的导师,过敏意教授。感谢过老师在我博士前两年给我的教诲和鼓励。记得二年级上学期时,有一次我去过老师办公室找他诉苦,说自己的科研难有进展,每天都很焦虑。过老师笑着对我说,“那就快了,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再坚持一下,论文就该出来了。”


那篇论文过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得以发表,而那也是我的第一篇论文。这一切也都要感谢过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的鼓励!过老师一直给我一个宽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他也非常支持我去 MSRA 实习,支持我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及支持我提前半年多毕业,去开始博士后的工作。感谢过老师,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天空,有机会拥有更大的梦想!


关于实习派,你可能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