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军发、沈向洋畅谈世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微软学术合作 微软学术合作 2021-04-28

编者按:在 2019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特色活动“创新动能 智汇传承” AI 青年科学家高端会议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贡献了一场精彩对话,本次对话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主持。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人才?想迈入这个领域需要做哪些准备?当下的人工智能领域是否有泡沫?这两位在业界与学界执牛耳的人物,将给出关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洞见。


从左至右:马歆、毛军发、沈向洋


对话嘉宾

毛军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沈向洋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美国国家工程院

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

外籍院士

ACM Fellow

IEEE Fellow


主持人

马歆

微软亚洲研究院

 学术合作总监


一、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人才:

       要敢于冒险,志存高远


马歆:毛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您 2018 年 1 月牵头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通过这个研究院,您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 AI 人才?


毛军发:谢谢马歆的问题。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工智能的人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培养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大人才。


我们去年在交大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此之前,我们还在苏州和宁波成立有人工智能研究院。现在讲长三角一体化,我们交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就位于天然的长三角。作为高校,我们研究院还是以做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同时也要打造一些核心技术,当然研究生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为上海市、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做出上海交通大学应有的贡献。


马歆:谢谢毛院士给我们讲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全面布局和关注点。第二个问题想问沈向洋,您是当年把我招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现在您作为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全面负责微软全球的人工智能战略。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您认为现在需要的 AI 人才应该有怎样的特质?


沈向洋:非常谢谢马歆,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跟毛院士一起讨论这么重要的一个话题。对企业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你要做什么样的产品,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近的要求是对深度学习工具的应用,对模型的训练,怎么样做一些后台大的系统,以及 AI 模型的训练,这是一些具体的工作。


同时我又负责公司里的研究院。研究院要做的东西就跟大学一样,你想的东西是十年、二十年以后,至少也是五年以后做的东西。有这样一批人才在公司里面是最难得的,不光是AI,最难的事情是要去想三到五年以后要做什么。你要做准备,多也不行,少也不行。这些人要敢于去冒险,他们跟基础科研的冒险思路不一样。因为真正做基础科研做不出来也就认了,但是在公司里面就没法认了。


马歆:谢谢,刚才两位都提到自己在人才上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回到今天的梧桐汇,不管是毛院士还是沈向洋,不管立足于学校还是企业,都是在为全球培养最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和计算机技术人才,这是我对两位院士非常钦佩的一点。相信我们能凝聚更多的资源,让这些优秀的年轻学者在梧桐汇这么好的平台上获得成长。刚才都提到了两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心得,我想我们可以再浓缩一点,培养 AI 人才的核心是什么?


毛军发:我其实是外行,我是一个物理学者,什么时候物理能够介入进来就能上一个层次了。图灵奖获得者说,现在人工智能就是能解决问题,但为什么能解决问题还说不清楚。我希望我们交大的吴班,要从机理上把人工智能搞懂。它到底有没有极限?有极限的话在哪里?它的机理是什么?博士生把这些搞懂,有利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面要宽广,思维要敏捷。


沈向洋:我同意毛院长讲的,数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像微软这样的公司,以前盖茨讲,招程序员其实最好是招数学系、物理系出来的。他们概念清楚,思维逻辑清楚。编程是一个技术活,是可以训练的。物理也非常重要,另外,人工智能还有脑科学、认知科学的东西,这些也都非常重要。最基础的还是数学要好。数学不好,其他东西都很难弄。


人工智能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的确有某些方向非常激动人心。比如自动驾驶,它肯定会发生,大家讨论的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发生,多长时间以后发生;比如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现在深度学习的模型 work 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work。再比如大家开始谈因果,即使深度学习已经非常强了,但有很多实际上只是做一个统计上强相关的事情。


现在是人工智能激动人心的时代,从计算机视觉到语音到自然语言,有一大批事情可以做,大家可以凭着兴趣去走哪一个方向。对于我们培养学生来说,刚才校长也提到,我觉得特别是在梧桐汇这批优秀分子,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志向高远。如果有机会做人工智能的科研,你有这个志向一定可以做出了不起的工作。


毛军发(左)与沈向洋(右)


二、人工智能过热?

       趁势而上,全身而退


马歆:两位院士都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毛院士讲到了最基础的物理,沈向洋讲到了做 AI 一定要志向远大。现在我们来谈谈二位在人才培养当中遇到的挑战。我先问毛院士,您本身是在做高速电路、互联这一块,在科研中,您有过很多次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时刻。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您是否也经历过这样不可能的挑战,您是如何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呢?


毛军发:确实做科研和培养人才是有共通之处的,培养人才是有风险的。上海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但现在上海缺冒险精神。


AI 现在很热,薪水、待遇都不错,相当一部分真正有志于做AI研究的高材生可能过早地因为高薪走进这么一个行业里。我不反对这样,是有分工的:有善于搞公司的,善于搞社交的,有善于做研究,善于当教授的。这些人要 hold 住,真正做研究谈何容易,需要静心,不要浮躁。


马歆:您提出了 AI 领域非常尖锐的问题,不管是青年科创家,还是企业里面从事研究的人员,这都是鞭策,既要有冒险精神,又要能踏实下心来。再问一下沈向洋,您管理研究院,也在高校兼任博士生导师。有戏称您是兼职做院长,全职做博士生导师。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挑战?


沈向洋:我可能跟校长有一点点不太一样的看法。我自己也在工业界,如果有人愿意去做公司,追求高薪,也是无可厚非的。我只是加多一句,每一个成功的学生都应该回馈母校。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了院友会,这也是咱们研究院的一种延续方式。


对于培养人才这件事情,我一辈子带过非常多优秀的学生,校长也是一样的。但是做学问不见得每个人都合适。我觉得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要有一点悟性,第二是要肯吃苦。很多时候思考问题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愿意花相当长的时间去咀嚼。


带学生的时候我就跟学生讲,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 fun。如果哪一天你觉得对做学问不是很有兴趣,就算了。我自己觉得做学问非常好,想一辈子当教授做学问的,结果 2007 年一不小心被当时的 CEO 赶去研究院做产品。产品也做得很好,我也很高兴。我一直强调的一件事情就是要“have life,have fun”。


马歆:刚才两位都提到了 AI 当下的问题。现在 AI 太火热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工智能。很多专家说,人工智能的缺口还很大。有些人说,因为人工智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所以其他学科的人才被稀释了。还有人说,很多人选择做人工智能是因为很功利,博士一毕业就可以拿到高薪。两位是如何看待当下这么火热的现象,人才培养怎么样可以共同发展?


毛军发:人工智能对其他学科的人才挤压抢夺是非常残酷的,最顶尖的学生都去学计算机,学人工智能去了。我想,热也有一定的道理,互联网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么一个阶段。


在这么热的情况下,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一哪天不热了怎么办?做好两种打算,一个是要趁势而上,另外是要全身而退,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人工智能也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热多少年,总会不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总归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沈向洋:我觉得校长讲得好,还是要能够以平常心去看这样的事情。我当然很高兴看到人工智能变得很热门。我的博士是念机器人的,卡耐基梅隆也是以人工智能出名的。我们那个时候毕业,人工智能其实找不到特别好的工作。这些东西那时候都还不 work。


现在因为深度学习的崛起,让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都推进了很多。也正因为这样,很多钱冲进来。我觉得整个人工智能的浪潮,现在也不完全是泡沫,当然肯定有一些泡沫,但接下来三到五年仍然会非常地激动人心。今天大多数的人工智能做的东西都跟数据有关系,一些大公司已经拥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数据,给初创公司很大的压力,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大家有兴趣自己开公司,可以思考一下这一点。回到做科研,培养一些优秀人才,这是非常好的时机。


会议现场,沈向洋(左三)为AI青年科学家联盟新成员授予证书


三、给年轻人的建议:

在做什么项目,比在哪里更重要


马歆:很兴奋现在自己在这个热潮中,修炼一身的工夫不管在哪个浪潮里面,各位都将是弄潮儿。因为时间关系,就问两位院士最后一个问题。今天在座的很多听众都是想来取经的,大家都希望成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优秀学者或者科学家。请问两位给在座的听众有什么样的建议?


沈向洋:我在微软工作了将近 23 年,最近自己写了一个东西面向部门的工程师,怎么样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怎么样事业可以更加地成功。围绕今天的主题,特别是我想在座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最大的建议是在人生这么长的过程中,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前同事,是图灵奖获得者,他在研究院工作过,产品部门也工作过。当年,我要被调到产品部门去了,我请他给我一些建议,想了解研究院和产品部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他说我不这样思考这个问题,不管在哪里做,重要的是在做什么项目。你需要想清楚,每个项目都好好做好,足够专注自然就会脱颖而出。


毛军发:沈总说得非常好,我简单加一条,怎么样成为 AI 的大咖,向沈总学习就行了。第二个建议,也不是泼冷水,冷静一点,真正喜欢就去做,不喜欢也不要去凑热闹,选准的话就要坚持。可能你会发现做 AI 这个行业没有你想象那么热闹,没有那么浪漫。但选准的话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马歆:希望各位能够记住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再次感谢两位院士。


毛军发(左三)为“梧桐汇”首批A班生颁发证书


关于“梧桐汇”


AI 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和氪信科技为发起单位,在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成立。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任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为首批联盟理事之一。同时,多位联盟理事均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由 AI 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发起的「A 班计划」首批招募学员名单正式发布。所有学员均是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 PhD,平均年龄为 26 岁,其中有三人在世界顶会上获得了 Best Paper 奖。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青年 AI 人才不断涌现的当下,取自“凤凰栖梧”的梧桐汇期待能汇聚、助力更多的 AI 顶尖人才。



你可能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