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da Workshop | 罗翀: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三好生活

微软学术合作 微软学术合作 2021-04-28

编者按:在 Ada Workshop 2020 “科技·媛动力”在线活动中,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翀与大家分享了她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好生活。在科研起步阶段,她用能力与行动打破了对女性的固有偏见,获得了未来的科研机会。在她的非典型研究之路上,她不给自己设置界限,在许多方向都做出了骄人成绩,也总结出了工作中必备的三大能力:领导力、影响力、沟通力。在工作和生活平衡上,她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本文即是罗翀精彩分享的回顾。


Ada Workshop 2020直播回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7411m77Y


直播中的罗翀


科研起步:用能力和行动改变偏见


我的工作经历非常简单,2003 年硕士毕业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至今已有将近 17 个年头。从 2017 年起我正式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去年也接受了西安交通大学的邀请成为兼职博导。


我的教育经历就相对稍微复杂一些,有意思的是我曾经就读于上海最著名的两所高校。我在上海东北某高校(复旦大学)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在上海西南某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拿到了我的博士学位,中间有 2 年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硕士。


我最早接触科研是在大二的暑期。那时候身边的同学纷纷去找实验室,想要尽早接接触科研。我选择的是复旦的多媒体实验室,当时里面有两个研究组:图像视频组和自然语言处理组。我的首选其实是图像视频组,但是负责人婉拒了我,并把我推荐给了自然语言处理组。后来我才了解到,当时组长对于招收一个才本科大二的女生还是有一些疑虑,觉得可能动手能力没有男生那么强。


但是,在实验室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改变了他对我的看法,后来也正是这位老师把我推荐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做本科毕业设计,这可以说是我科研旅途中的一大关键性事件。


尽管很多年过去了,但依然有很多人对女生抱有天然的偏见。我们可以先抓住机会,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些偏见。当这些偏见被改变后,人们往往会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资源或帮助。


非典型研究之路:不给自己设限


我的研究之路是非典型的,做的研究方向有点“杂”,有些是自我兴趣驱动,有些可能是因为一个时机。不过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围绕视频的传输和理解展开的。让我有一些小骄傲的是,在多个方向上,我都有一些小成绩。


罗翀的非典型研究之路


2003 年加入微软后,我所在的研究组主要做网络和视频会议,所以我做了一段时间的视频会议、应用层的组播,还有当时很火的 P2P 网络。我那会儿对无线传感器也感兴趣,了解了一些 IoT 方向的内容。


2009 年,我机缘巧合把当时很火的压缩传感应用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采集当中,做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在 MOBICOM 上发表了文章。SIGCOMM 和 MOBICOM 可以说是 communication 领域顶会中的顶会,每年大概也就收三十多篇文章,录用率在 10% 左右,09 年之前应该还没有中国大陆的一作发表在 MOBICOM 上。这篇文章和后续的一篇杂志文章加在一起,Google 引用率应该已经达到了 800 多。我在多媒体云计算方向上也和朱文武教授联合发表过一篇文章,目前在 Google 的引用超过了 500。


罗翀的论文引用量


2012 年到 2016 年是我比较专注的时间,主要做伪模拟视频传输。主要想法是改变现有数字视频编码、数字传输的框架,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方式使其在多变的无线网络中有更好的传输的效率。在这个方向上,我和我的学生、合作者共同发表了 IEEE 的 Trans 超过十篇,这些内容目前已经成书,考虑出版。


从 2017 年开始,我转回来去做老本行计算机视觉,在视觉物体跟踪方面连续 3 年都在 CVPR 上发表文章。今年有一篇 oral paper,这是我在中科大招收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合作完成的,也很期待这篇文章能够在视觉物体跟踪的方向上带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到 2018 年,我开始对语音方面有了一些兴趣。其实兴趣是由来已久的,18 年我觉得时机比较成熟,就在科大招了一个有语音背景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语音降噪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经转化到微软产品 Microsoft Stream 中,相关 demo 出现在了微软 CEO 萨提亚在 2019 年 Ignite 大会的 Keynote speech 中。为微软的产品做出了一些贡献,这是让我非常骄傲的一点小成绩。


从去年开始,我把以前做过的计算机视觉和语言处理融合在一起,开始做多模态视频理解。


在我非典型的研究经历当中,我有一些感悟。首先在研究方面,我觉得不必给自己定一个界限。很多科研工作者会选择在某一个方向深耕,这当然是好的,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在进入别的领域时,你必然会碰到领域之间的壁垒,也会有很多背景知识需要去学习,但如果这是你的兴趣所在,抑或是大势所趋,那么就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这一点也适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落地的应用。


第二点是要赶时髦,这更多是应用在方法上而不是方向上。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08 年出了一个比较火的研究方法叫做 Compressive Sensing,中文叫压缩感知。它最早被用在医学图像的获取和处理上,之后渐渐地被应用到图像处理和信号处理中。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组有一次头脑风暴讨论 Compressive Sensing 还能用什么场景下。我当时提出了它可以用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上,当然这也得益于我之前对各个研究领域都有一些关注,所以知道无线传感器网络大致是个什么状况,有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如果把新的方法用在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我很快把工作做出来,促成了之前提到的被 MOBICOM 接收的论文。


所以我觉得赶时髦是必要的,如果是从精神追求上来说,你不断去接触和学习新东西,就会一直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和成就感。稍微功利一点去讲的话,如果去赶时髦地去学习一些新出的方法,那么你也更容易做出比较好的工作、更容易发 paper,你的 paper 也更容易被别人引用。总之,我觉得做研究必须要保持一份探索精神和一种开放的心态。


工作中的必要能力:
领导力、影响力、沟通力


在工业界,微软亚洲研究院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研究院。做好研究之外,我们也需要看看自己对公司能够有一些什么样的贡献。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几点是你要有足够的领导力、影响力和沟通力


首先讲下领导力(leadership),这是近几年微软内部非常推崇的一个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You don’t have be a leader to have a leadership” ,这是在说并不需要手下带几个人,成为一个manager你才可以有领导力,领导力是可以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


在微软的理解中,领导力包括了以下几点。首先你要有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能够理清思路去处理一些模棱两可的状况。第二点是 create energy 或者 generate energy,如果你能够很好地调动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积极性,那么你的项目和工作就更容易成功。最后一点是要以“把事情做成”为目标,而不是拘泥于一些小事,时刻要把自己最终的目的放在心头,要主动去琢磨为了项目成功,我需要去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领导力是我们工作当中非常必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会建议在座的同学、特别是女生能够注意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对于影响力,这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做研究的态度和准则是一脉相承的。研究院的使命之一是“推动计算机科学领域前沿技术发展”,所以我们做出来的工作都希望是有影响力、可以推动计算机领域发展的。


讲到沟通力,这其实是女生所擅长的方面。因为女生相对比较擅长语言,擅长共情,所以天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那么如果能够再有意地去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那么就能够实现非常有效的双向沟通。我在进微软的头几年,也特意培养了自己的沟通力,参加了很多微软提供的讲座,包括怎么样去做 presentation,怎么样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去跟别人更好地沟通。事实证明,好的沟通力对于之后事业、生活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罗翀在 2019 年的 Ada Workshop 上分享


我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之道


说完科研稍微讲讲我的家庭,我生活在一个非常温馨的大家庭,现在四世同堂。我的祖母已经将近百岁了,我的父母亲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两个双胞胎女儿现在上小学。


在我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是“责任”和“陪伴”。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是我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要担负起必须的责任,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花了很多的心思。比如学英语这件事情,从孩子 4 岁多我就开始给她们做英语启蒙,除了在家里有各种磨耳朵的资料,也选择了一家教育机构进行了两年的学前英语启蒙。之后大概从 6 岁开始,就是我自己在家里教她们,每周陪她们学习英语的时间保持 5~7 个小时。我的付出也收到了很多回报,我女儿在去年北外举办的阅读之星比赛上获得了北京一等奖,也是让我觉得非常骄傲,所以我觉得需要有质量地去陪伴家人。


跟家人的相处之外,我也有自己的一点兴趣爱好。除了平常在家看书,我是一个很爱旅行的人。我有一个 4 个朋友的闺蜜团,每年都会找时间一起出去玩两周左右,在这期间我是不带先生也不带孩子的,是我的自由时间。下面几张照片是我去过印象比较深的几个地方。


[向左滑动查看] 旅行中的罗翀



走过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很重要的是每年有这样两周是我远离工作、远离平常一起生活的地点和家人、只是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这是非常好的自我放松和自我充电的过程。我也很感激我的家人一直都支持我保有这样一个有点小自私的习惯。


在职场,大家都经常会考虑如何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觉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需要寻找不同的平衡点。拿工作时间来说,在学生时代我是 9117 ,基本早上 9 点进实验室晚上 11 点离开一周无休的,除了中间可能会有一些运动时间之类的,几乎就是全部泡在实验室。


在上班初期,我还记得基本上是 996,虽然微软没有人要求你加班,但是那个时候自己内心有一股冲劲儿,也觉得跟身边那么多优秀的人相比有很多不足,总是想要多干一点,所以那个时候我自愿每周末有一天到办公室工作,另外一天休息,逛逛街、自己做两顿饭吃。


微软是一个能够很好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公司,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可能是 965,非常正常的上班时间。但是,在项目比较紧或者赶一些重要的 paper deadline 的时候,我也会迅速切换到学生时代加班的那种状态。另外,随着自己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大,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事儿”。这些精力的花费可能就不能用工作时间去量化了。


我想说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其实比自己想象当中更有潜力。我在加入研究院以后获得了一个读在职博士的机会,那个时候既要完成在研究院并不轻松的工作,也要去完成博士的学习,去做一个研究方向,去写 code 写 paper,还有学习各种课程以及各种各样其他的事情,觉得压力挺大的。在博士生活的后面两年,研究方面我给自己加码,生活方面我怀了双胞胎。最后博士答辩的时候是顶着大概 7 个月的大肚子,因为已经不是很适合坐飞机了,所以还是请了我的老师到北京来进行答辩。可能你们会觉得难以想象,但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超人,很多事情你静下心来按部就班地去做,就真的是可以做到。


当你在工作和生活方面获得了一个平衡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幸福感,突破极限又会从另一个角度带来一种成就感。可能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去突破自己的极限,去寻找新的平衡点,在平衡点上享受一段幸福的宁静时光以后,积累足够的能量再去突破自己的极限,再去获得新的平衡点,这样循环往复可能才会是一个精彩的人生。


今天在这儿跟大家聊了一些我成长中的小事和感悟,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不管是在学习、研究还是生活上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关于 Ada Workshop,你可能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