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伟:“涮”医生
医生虽然天天接触病原体,实际上却是最干净的行业。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是爱护都还来不及呢。
小时候最怕见医生,因为结果免不了打针。不老实的话,比如不肯穿棉袄,不肯睡午觉,大人恐吓小孩的套话:“再不听闲话,叫医生来,打针针。”成年后,才知道看什么科的医生,证明你到什么年龄。
儿童时代看外科,因为头破血流;看皮肤科医生,往往是“年轻一代”,比如“足下蹬”的脚癣、满面孔的骚粒子(青春痘)、浑身痒的风疹块,还有不名誉的“暗毛病”。看前列腺医生,可能过了六十华诞;外科转内科,说明马齿徒增;再转到心血管科,七十以上,廉颇老矣。从华山医院(皮肤科见长)过渡到中山医院(心血管科见长),说明英雄暮年;到了肺科医院,非老慢支即肺气肿,不胖也喘;到了肿瘤医院,听医生讲:“伊想吃啥就拔伊吃啥。”这叫“临终关怀”。
人生三阶段,离不开“三种人”:少年老师,中年老板,老年老婆。但一辈子都离不开的,是医生。没有医生,一不小心就定格在“镜框”里出不来了。
作为上海人,有两种营生不能讨价还价,一是请老师,二是看医生。开刀砍价八折,是否刀下留二分呢?这叫报应——一报还一报。只听说“眼睛打八折”,没听说看病打八折。
医生虽然天天接触病原体,实际上却是最清高的行业:悬壶济世,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民间的说法:“妙手回春”,那简直是一双创造奇迹的手。
现在的三甲医院,医生往往是欧美博士,练手的机会远高于国外同行。在欧美,一个外科医生一周才有几台手术;在上海,好医生一天到晚都是手术,据说都需要在家练俯卧撑,以保持体力与腕力。手术室里,一个主刀医生同时操作几台手术,从早到晚,熟能生巧。据说人的胖瘦决定脂肪厚薄,一刀下去,太深了伤了内脏,太浅了还要补刀。好医生看看你的脸,就知道你的皮有多厚,哪怕腹部,无需一按,一刀下去,候分克数。
在美国经商的华侨,尤其温州人,一有病就跑上海,理由很简单:都是欧美系的医生,但比欧美同行熟练,尤其是快,三下五除二,手到病除。在欧美,看病排队,往往“小病变大病,大病变死病”,有病实在等不起。南汇头桥一家具老板的儿子,留学美国,胰腺炎发作,因为排队而痛死。直到现在,他说到美国就想哭。
在中国,性价比最高的,不是农民工,而是医生。三甲医院的专家门诊:副教授级别的,起板不过38元,一碗浇头面的价格;特许门诊:教授级别,国内名医,300元左右,仁济医院的国际特许门诊,500元。大牌医生坐着等你,深入浅出地解释,不厌其烦地回答。都是一对一,家教“一对一”,起板价700元,有的老师不过是一个三流大学出身,与留学欧美的博士医生,不可同日而语。在上海,到三甲医院看病,一个普通门诊,自费十几元——一份路边摊的盒饭价钱,为你问诊把脉的,很可能是留学欧美的教授。
中国医疗是一只被严重低估的股票。
生意人讲究性价比,500元人民币,70多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到中国可以看顶级医生!在美国看病,如果缴纳社保,的确看病免费,但必须等,为了70多美元,生病了你肯等吗?等得起、拖得起吗?你敢吗?当然飞到上海来看病,捎带看父母、看兄弟、看朋友、看亲戚,这叫拉低平均值。
“一人从医,全家借光”。兄弟父母不用说,亲戚朋友不用说,连邻居也会找你。更过分的,朋友的朋友也会来找你。妇产科医生,往往半夜被叫起,因为朋友的朋友的夫人临盆了。作为朋友的朋友,必须身临第一线,冲锋陷阵、操刀现场。
过去,有骂娘的、打老婆的、斗领导的,甚至反皇帝的,却没有打医生的。今天,医生上班居然有戴钢盔的,以防病人及家属袭击,吓得医生开刀前还要与病人签合同,以免病人及家属无理取闹。
现在都市人,不敢骂老婆,怕离婚;不敢骂老板,怕丢饭碗;不敢骂保姆,怕辞工。结果,可以被欺凌的有两个:保安和医生。医生怎么就成了弱势群体了?
关于我们: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11月高点击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