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種村和史著,李棟譯:《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出版(附內容提要、目錄、前言)

出版信息


  • 書名: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

  • 著者:[日]種村和史

  • 譯者:李棟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定價:88.00元

  • ISBN:9787532585717

  • 版次:1

  • 商品編碼:12214305

  • 包裝:精裝

  • 從書名: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

  • 開本:32開

  • 出版時間:2017-11-01

  •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4

  • 字數:48300


編輯推薦


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為“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第二輯)”之一,反映了日本當代宋學研究的某些特點。學術史上有所謂漢學、宋學之分,與此大的學術風會相應,宋代《詩經》研究在《詩經》學史上具有轉折地位。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以此為前提,從具體問題入手討論宋代學者對漢唐學者的超越于傳承,展示了宋代《詩經》學的獨特之處,所分析的問題很具啟發意義。


內容簡介


學術史上有所謂漢學、宋學之分,與此大的學術風會相應,宋代《詩經》研究在《詩經》學史上具有轉折地位;宋代學者既能擺脫漢唐之《詩序》、傳、箋的桎梏,又能從中汲取營養,對《詩經》展開全新闡釋。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以歐陽修《詩本義》、王安石《詩經新義》、蘇轍《詩集傳》、程頤的《詩經》研究、朱熹的《詩經》研究為主要材料來源,著重討論宋代《詩經》研究的獨特之處,所討論的問題很具啟發意義。


作者简介


種村和史,日本當代漢學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宋代文學與經學研究。


前言

(王水照先生前言)

2005年,我曾主編一套《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爲各種客觀條件所限,那套書收録的六位日本學者的論著都是有關宋代文學的。此後,我又陸續聯繫到研究宋代思想、歷史的六位中青年學者,故現在有條件編成第二輯。相對來説,這第二輯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包括了宋代思想、政治結構、士大夫社會、家族、都市、貨幣等多個方面的研究,對於國內同行瞭解和參考日本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信會有幫助。


第一輯的《前言》曾就“宋學”一詞作過解釋,嗣後仍有讀者質疑於我,這裏繼續談點個人的看法。清人將“宋學”與“漢學”對舉,分指義理之學和考據之學,這是從治學方法上對宋明和漢唐儒學之特點進行比較總結的結果,當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特點並不等於全部,如在漢唐學術和宋明學術的意義上理解“漢學”和“宋學”,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哪個時代的學術是只有考據沒有義理,或只有義理沒有考據的。事實上,漢代今文經學的長處並不在於考據,而有些宋代學人對制度史的敍述,對書目、金石、譜諜之學的關注,對詩文用典的細密調查,都充分展示出其考據的能力。我在第一輯的《前言》中提到日本學界自內藤湖南以來的“唐宋變革論”,其中包含了對漢唐學人和宋明學人的身份區別,即前者多爲門閥士大夫,而後者基本上是科舉士大夫。這至少能提示我們,可以從學術承擔者的身份、立場、旨趣之差異,去認識以上兩種學術形態,因爲士大夫身份的這個歷史性變遷,正好與傳統的“漢學”、“宋學”對舉之説相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妨以宋代(或者還可以包括元、明)的全部物質和精神文明爲“宋學”的對象。如果研究者的心目中保持了對漢唐和宋明之區別的關注,那麽他的“宋學”研究並非只有利於對宋代歷史現象的認識。日本學界已有非常顯著的事例,比如宮崎市定對“唐宋變革論”的深入闡述,就給他的學生吉川忠夫寫作《六朝精神史研究》帶來極具根本性的啓迪。


在世界文明的總體格局中,中國文明無疑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對於人類歷史整體的意義,決定了“中國學”必然是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就如希臘學、印度學相似。就此而言,海外“中國學”的成果對於我們來説,決不僅僅是“它山之石”,那些不同國籍和膚色的“中國學”者,是我們不折不扣的同行,不了解他們的成果,就很難令我們自己的研究真正處於某個領域的前沿位置。也就是出於對“前沿性”的關注,我們這套叢書所選擇的都是日本中青年學者的著作,這些學者無一不在日本的大學裏擔當著教學和科研的現任。翻閲這套叢書的讀者不妨想像,日本的學生正在講臺下聆聽和記憶同樣的內容,儘管這對他們來説顯得艱難,但這些學生從不要求教師把講義做得淺顯通俗。爲了做好畢業論文,他們必須去挑戰一些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他人尚未掌握的東西。

 

我對這套叢書的學術品質抱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有些不足之處,可能是在翻譯上。日本“中國學”歷史悠長,積累深厚,産生過不少經典名著,現在國內學界有較多人樂於翻譯那些名著,但對目前正在大學擔當講席的學者取得的最新“尖端”成果,卻不夠重視。這個情況有礙交流,所以我們勉力做了這件工作。但可想而知,翻譯是艱難的,譯者不僅要通曉中日兩種語言,還要懂得專業知識,甚至必須對原作者有所瞭解。姑且不論這樣的翻譯工作能否爲譯者帶來利益,僅僅是譯者們不同的表述習慣,就會影響到叢書的整體風格,更何況還有幾位譯者合力完成一本書的情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們在文字處理上費了大量心力,他們的工作效果顯著,但我仍願意承認,這套書的翻譯僅以傳達論著的學術內涵爲目標。如果有的論著經過了歷史的檢驗,而獲得經典的聲譽,那麽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譯本問世。目前的譯文不能盡如人意,只好敬請諒解,同時也真誠地期待批評。


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是關於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研究,這又必然制約於其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研究者的“異域之眼”離不開自身的學術傳統,民族感情甚或意識形態等政治因素均不可避免。然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贊同有的學者所提出的“文化的饋贈”的觀念和原則,就是説,既然是“饋贈”,受贈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立足民族本位,自主選擇,不必自餒或自閉;饋贈方應本“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力戒優越感或自大心理。海外流行的“中國中心論”,如果是強調研究中國問題應注重中國人自己的觀察視角,不能一味用以“異域之眼”,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指世界文化應以中國爲“中心”,我們聽來似覺順耳,實在應引起警覺。國內流傳的“河西河東”之説,當作是對未來世界文化中心歸屬的預言,似無實據;如果指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種現象,也是符合實際的。比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唐代中國是先生,平安日本是學生,到了明治維新以後,中國變成了學生,國人紛紛通過日本的仲介和橋樑吸取西方的新知。陳寅恪先生有詩雲:“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於當時國內之學術衰微,感慨遙深,所寄寓之振興期望,感動學界;而時至今日,已可調整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力求在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求得共同的發展,使“中國學”真正成爲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也是我們組織出版這套叢書的目的。

2009年歲末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目录


前言/1

绪言/1

凡例/1

第一部历代《诗经》学总览

第一章蝗虫爲何不嫉妒——《诗经》解释学史速写/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诗/3

    三、 汉唐《诗经》学的解释/4

    四、 宋代《诗经》学的解释/14

    五、 清朝考据学的解释/24

    六、 历代《诗经》学的学术关系/28

    七、 结语/30

第二章后妃是否爲丈夫求贤/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对於《卷耳》的解释/32

    三、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34

    四、 从文学方面出发的视角/37

    五、 汉唐《诗经》学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40

    六、 汉唐《诗经》学是一体的吗/42

第二部北宋《诗经》学的创始与发展

第三章《毛诗正义》: 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49

    一、 前言/49

    二、 《诗本义》对《毛诗正义》的引用/52

    三、 对於《正义》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义》对於欧阳修《诗经》研究的意义/71

    五、 欧阳修批判《毛诗正义》的理由/78

    六、 欧阳修《诗经》研究的立足点/85

    七、 补充説明/91

    八、 结语/94

    附表: 《诗本义》引用《毛诗正义》説一覧/96

第四章从《诗本义》看欧阳修的比喻説——与《传》《笺》《正义》相比较/106

    一、 问题之所在/106

    二、 对於“赋比兴”框架的认识/107

    三、 对於比喻之意义的认识/109

    四、 重视比喻解释与全诗的整合性/112

    五、 比兴取事物的一方面/114

    六、 对作诗过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欧阳修比喻説的定位/120

第五章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角”——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视章与章之间关系的解释/127

    三、 重视诗句之间关系的解释/135

    四、 比喻问题与结构性理解的关系/140

    五、 思古诗的结构/155

    六、 关於诗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释理念及方法的历史地位/164

    八、 今後的课题/169

    附表: 《诗经新义》中使用“层递法”解释的部分/171

第六章苏辙《诗集传》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平稳背後的实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视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説教的解读/184

    四、 关於“孔子删诗説”/187

    五、 对欧阳修方法论及理念的应用和发展/190

    六、 对欧阳修学説的继承与修正/192

    七、 结语/201

第七章苏辙《诗集传》与王安石《诗经新义》的关系——平稳背後的实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关於字句的训诂/207

    三、 关於诗篇的结构/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应用——以“层递法”进行解释/216

    五、 补充説明/218

    六、 《苏传》的解释策略——北宋《诗经》解释学的方法论目标/220

   七、 结语/222

第八章苏辙对《小序》的看法——平稳背後的实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苏辙对《小序》首句与第二句往下部分观点一致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删除能与新解释相协调的例子/230

    四、 对《诗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补充、修正并用於新的解释中/238

    五、 苏辙的《诗序》説/241

    六、 关於《诗经》学传授的观点/247

    七、 与同时代《诗经》学的关系/254

    八、 结语/258

第九章苏辙对汉唐《诗经》学的看法——平稳背後的实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对待《毛传》的方法/260

    三、 对待《正义》的方法/263

    四、 结语/276

第十章穿凿閲读法——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以《皇矣》爲例/279

    三、 独特的字义训释/287

    四、 对於诗篇结构方面的关注/290

    五、 与同时代《诗经》学者的关系/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释/300

    七、 结语/306

第三部解释的修辞法

第十一章事实果真如此吗——《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解释之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诗/313

    三、 《正义》对《传》《笺》的合理化解释/316

    四、 欧阳修的批评——解释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书籍爲依据/323

    六、 历史主义与据所见作诗的关系/330

    七、 朱熹的解释及其批评——淫奔诗的解释/334

    八、 现代的解释/339

    九、 结语/344

第十二章作爲泛论——摆脱历史主义解释的方法论概念/349

    一、 问题之所在/349

    二、 《抑》之诗/352

    三、 《诗本义》中其他的“泛言”“泛论”用例/361

    四、 《正义》中的“泛言”“泛论”/365

    五、 对後世《诗经》学的影响/368

    六、 结语/373

第十三章如何将诗看作虚构之物——《毛诗正义》中的假设观念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诗正义》的“假设”“设言”/378

    三、 《传》《笺》《正义》中假设观念的意义/388

    四、 欧阳修的“假设”/395

    五、 朱熹《诗集传》中的“设言”/398

    六、 南宋时期其他学者的“假设”“设言”/408

    七、 结语/417

第十四章以诗爲道德之鉴者——“陈古刺今説”与“淫诗説”所体现的《诗经》学观念变化与发展/422

    一、 问题的设定/422

    二、 北宋诸家及朱熹对思古説的态度/426

    三、 欧阳修之“准淫诗説”的特点/440

    四、 关於诗歌道德性之由来的看法/447

    五、 欧阳修关於“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认识的另一性质/452

    六、 淫诗説中的难点/457

第十五章诗人的视线、投向诗人的视线——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之关系”问题的观念变迁/464

    一、 问题的设定/464

    二、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关系”问题的多种看法/468

    三、 诗人是信息传递者——《正义》的观点/472

    四、 《正义》之观念的意义/478

    五、 诗人是表达者——欧阳修的看法/486

    六、 《正义》与朱熹的比较/490

    七、 诗人与编诗/495

第四部儒教伦理与解释

第十六章去国而走向新天地是否不义——《诗经》解释中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爲政论的《诗经》解释/511

    三、 从私愤到公愤——道德性的顾虑/519

    四、 臣子之义——隐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诗经》解释中的殉国意识/535

    六、 结语/549

第十七章以诗歌讽刺过去的君主是否正当——《毛诗正义》的“追刺説”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义》的“追刺説”/554

    三、 “追刺”与“追美”是对称的吗/557

    四、 《正义》中的异説/563

    五、 《正义》“追刺説”分析/567

    六、 不认定爲“追刺”的例子/570

    七、 结论/575

第十八章诗歌爲何不可解释成对过去君主的讽刺——宋代《诗经》学者对“追刺説” 的批评/580

    一、 前言/580

    二、 关於《正义》之“《抑》追刺説”的反调/581

    三、 从伦理角度对“追刺”的质疑/586

    四、 关於“此何人哉”/589

    五、 对“刺”的怀疑/592

    六、 《诗经》解释中的伦理性要求与文学性要求/598

    七、 补充説明/600

第五部宋代《诗经》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十九章训诂的连缀——欧阳修《诗本义》对陈奂《诗毛氏传疏》的影响/607

    一、 问题之所在/607

    二、 实例考察/613

    三、 欧阳修与陈奂的关联方式/626

    四、 在对待《毛诗正义》上的共同之处/629

    五、 欧阳修《诗经》研究对陈奂考据学的贡献/632

    六、 补充説明/638

    七、 结论/641

各章最初发表目録/645

後记/649


【编辑】苏显华

【来源】京东

宋史研究资讯

欢迎订阅『宋史研究资讯』

微信号:songshiyanjiu

信箱:txq1627@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