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志光、李峰主编:《咏归集——李昌宪先生七十寿辰纪念文集》出版

主编

田志光李  峰

 

编委

宋  炯 张鹏斗 郭文佳胡彩云 李  明 吴晓萍刘永明 张  明 薛政超 于海平 李月红郭  琳 史云贵 朱奎泽 韦琦辉 赵炳林尤东进 李宗俊 赵贤植 邹锦良 付先召

 

目录

汪圣铎:序言:恭祝昌宪先生七十华诞

上编:名家力作

1.王曾瑜:五代遼宋金元的“指斥乘輿”

2.王瑞来:暗合前修诚可信——读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3.王瑞来:根基坚实的大厦——再读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4.程民生:宋代的罂粟

5.戴建国:宋代的田宅交易投税凭由和官印田宅契书

6.范立舟: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形象的变化及其意蕴 

7.曹家齐:萝岗氏族谱所收崔与之撰墓志铭并邮札考辨

8.黄纯艳:宋代近海航路考述

9.关树东:辽代熟女真问题刍议

10.王善军:家族嬗变与民族融合——从耶律倍到耶律希亮的个案家族考察

11.张金龙:禁卫军权与南朝政治

12.范学辉:南宋三衙马政问题试探

中编:李昌宪先生代表作

1.李昌宪:五代削藩制置初探

2.李昌宪:宋代文官帖职制度

3.李昌宪: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

下编:学生论文

1.宋炯:唐宋合班制度的演变途径猜想

2.郭文佳:论宋代军人的优抚保障政策及影响

3.刘永明:敦煌本道经《十戒经》考论

4.吴晓萍:宋代国信所考论

5.赵炳林:秩序与创新:粤北瑶族文化的现代困境与解决路径

6.张明:宋代枢密院司法事权考述

7.朱奎泽:两宋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影响

8.李宗俊:敦博58号文书与两唐书《地理志》等相关问题考

9.韦琦辉: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攻城战

10.邹锦良:南宋士人“好书”风尚探析

11.田志光:宋代枢密直学士考论

12.付先召:唐代后期颍州隶属诸方镇沿革及相关情况考辨

13.尤东进:北宋文武换官制度探析

序言:恭祝昌宪先生七十华诞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汪圣铎

 

李昌宪长我一岁,我们是多年的挚友。回想我们的相识,却搞不清始于哪一年。为什么呢?是因为我是先认识李昌宪的文,其后才见到其人的,初见面就没有陌生感,所以反而忘记是哪年哪月了。我于1987年从北京经济学院调入中华书局,作大型学术刊物《文史》的编辑。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对学术界的人和事都有一种敏感,不但关心已经名声鼎赫的,也关心“潜力股”。不但关心他们的过去,而且关心他们的未来,关心他们之间的恩怨,甚至关心一些人的佚事包括花边新闻。有人说,当编辑的人都是势利眼,我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因为作为编辑,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什么人都知根知底,有时候不能不依赖社会评价体系。更有时为了给自己减轻压力,适当多发些名人的稿子,也属事出无奈:因为名人一般比较爱惜名誉,出大问题的机率较低。我一到岗就看到了李昌宪的稿子《宋代帖职制度研究》。我的长项是财经,帖职对我很陌生,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读懂全文,越读越感到这是一篇很有份量的学术论文,且深深地为本文作者的学术造诣所折服。一打听,本文作者竟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不禁想到这是位“潜力股”,出于职业习惯,牢牢地记住了“李昌宪”的大名。此后,我在研究宋史的过程中,又遇到一个疑难,即宋代“军”的问题,既有节镇的“军”,又有州郡的“军”,还有县级的“军”。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又看到了李昌宪的大作《宋代的军、知军和军使》,当时遗憾得不行,觉得此文本该在《文史》刊出,却被别的刊物刊用了。《文史》自一建立,就以“摒弃浮华”为宗旨,李昌宪的文章,从风格到内容,都符合我们的要求。这使我更加注意李昌宪。后来,李昌宪的大作《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宋代安抚使制度研究》(上、中、下)的刊出,即与此有关。在此过程中,我与李昌宪见面了,然而究竟是什么确切时间,却忘记了。

 

我与昌宪兄之间能有较深的情谊,除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外,更主要的是有许多共同点:年龄相近,经历相仿(同是1968年去插队),同以宋史为主要研究方向,治学风格也有相似之处。回头计算,我与昌宪真正在一起的时光其实很有限。其中较长的一次是去台湾参加宋史学术研讨会。那是1999年,当时不能直飞台湾,必须先到香港办入台手续。我与同被邀请的几位学者商议,一块落脚到香港中华书局招待所,因为香港中华书局与北京中华书局是兄弟单位,较为可靠。我们到了香港才知道,招待所的条件相当简陋,因为事情是我张罗的,所以颇为内疚。昌宪兄及另几位学者却都没有怨言,给我很大安慰。昌宪与我同住一间,我们促膝相谈,把不能写在纸上的话讲了个够。香港的宋史学者几乎全数参加接待,为我们安排许多活动,我与昌宪在这里朝夕与共度过了愉快的二天。然后,我们一同飞赴台湾。在台湾,我与昌宪仍然被安排住同一房间,会上会下,我们总在一起。昌宪有不少亲戚在台湾,昌宪的亲戚招待昌宪会餐,昌宪拉我一起参加,使我第一次与台湾普通民众直接接触,感到大开眼界。会后与会者分开行动,我与昌宪又一同返回香港。几天下来,我们交换了对宋史研究现状的看法,也谈及了各自的家庭情况,我们真正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朋友。这之后,是在宁夏召开的宋史年会,在那次会上,我见到了昌宪夫人,感受到昌宪家庭生活的美满。我们一同考察了西夏王陵,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此后,学术会议上相见的机会增加,彼此的了解也不断增加。我们又相继被增选为宋史研究会的理事,使我们的共同经历又增加了一项。

 

我与昌宪之间也有不同点,最突出的是性格上的差异。我毕业于中文系,又从小喜爱文学,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所以,比较崇尚自由,行为上时时有不受拘束的倾向。我常常喜欢标新立异,很早就公开同权威、大家对立,惹来许多麻烦。昌宪兄却是个行为严谨的人,有学史人的谨慎。宋史研究学者中,颇有些“酒鬼”,时时有失态之举,昌宪兄却从不与这些人为伍。宋史学者中,颇有才华横溢、好发高论者,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语惊四座。昌宪兄很早就有颇有影响的文章问世,但却从不张扬,总是低调地生活,也从不在学术会议上发表惊人之论。我曾用一个字来概括昌宪,那就是“实”。作风朴实,治学踏实,为人实在,学术扎实。纵观他的成果:《五代削藩制置初探》《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宋朝官品令与合班之制复原研究》、《金代行政区划史》、《五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研究》都贯穿着这个“实”字。他用扎扎实实地研究,将人们对宋代历史的认识向深度、广度大大地拓展。这些成就,将长久地存留,持续地发挥作用。昌宪除了他的学术成果之外,他奉献给当今社会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当然,昌宪还有一个贡献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他作为一个老师,他言传身教,教育了不少优秀的学生。我坚信,他的学生不但能将其师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更能将其师的踏实治学的精神继承弘扬。

 

最后,为恭祝昌宪先生七十华誕,特赋歪诗一首,以助欢喧:

勤勤恳恳数十年,扎扎实实著巨编。千头万绪理清楚,混沌世界展真颜。

桃李成蹊玄湖畔,匠人精神有人传。喜看今日史坛上,万花斗艳群星闪。

2017年2月写于北京寓所

后记

2017年10月,是恩师李昌宪先生七十寿诞,为了纪念此盛事,在学界师长同仁的支持下,经同门师兄弟的共同努力,编撰完成了这本论文集。在学界,弟子们为恩师筹办祝寿活动和编撰纪念文集,是件平常的事。然而,这对于恩师昌宪先生却是一件很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因为老师为人处事的风格,一向低调、朴实,不喜张扬,这在宋史学界是公认的。二是因为老师认为活动筹办会花费学生们的太多精力和一些财力支出,这在一向生活节俭的老师看来是不必要的。为此,在与老师经过电子邮件沟通无果后,我于2016年8月,专程赴南京看望恩师,提出为恩师筹办七十寿诞和出版祝寿文集是同门二十余位弟子的共同心声,无论如何也要做的。刚开始老师还是坚决推辞,经我的再三恳请和坚持,老师才勉强同意,但提出要求一切从简。这样,经同门师兄弟商定,祝寿文集的编撰由我和在北京工作的李峰师兄负责,祝寿活动由在南京工作的宋炯、朱奎泽、张鹏斗三位师兄组织筹划。

 

任务分工确定后,李峰师兄负责联系出版社和收集出版经费等事宜。接下来,我联系学界一些师长,说明来意,各位学界师长对我们编撰李师寿庆文集十分支持,认为我们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纷纷惠赐大作。关于论文集作序,我邀请了老师的挚友汪圣铎先生,汪先生是我当年在河北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又是我报考李师博士生的推荐人。我与汪先生联系后,先生很愿意作序,半个月后即将序言写完发给了我。在此,我谨代表同门向各位师长表示诚挚的谢意。另,著名书法家陈兴玉先生为文集题写书名,墨宝留香,熠熠生辉。我指导的8位在读研究生承担了部分文稿的核校工作,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文集以《咏归》为名,取孔子师生亦师亦友,切磋学问,优游议论,非汲汲以功名为意之义。但是,在今严苛的考核环境中,虽不能耳,其心向之。

 

2011年6月我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至今六载有余。回忆在宁求学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恩师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在“杏园侍坐”的三年时间里,大到道德文章、为人处世,小到字斟句酌、生活点滴,无不凝结着先生对我的教诲与关爱。我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后记中写道:“如果说,攻读硕士使我踏入学术之路,那么读博阶段,则是先生将我引进学术的殿堂,为我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肯定地说,读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跟着李师读博的三年则奠定了自己研史的风格,恩师踏实的性格、扎实的作风、坚实的成果,无疑是我一生学术事业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值此恩师七十寿诞,衷心祝愿恩师健康长寿、生活愉快、阖家幸福!

 

田志光

丁酉年九月己亥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博雅楼

宋史研究资讯

欢迎订阅『宋史研究资讯』

微信号:songshiyanjiu

信箱:txq1627@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