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论、骆晓倩、姚瑶:《诗与画:宋代宗室的艺术栖居》出版(附后记)
《诗与画:宋代宗室的艺术栖居》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8年5月)
平装:222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ISBN:978-7-01-019129-4
定价:45元
作者简介
杨理论,四川越西人。2006年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重庆国学院副院长,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2015至2016年为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中兴四大家诗学研究》,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骆晓倩,重庆铜梁人。2007年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至2016年为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两宋宗室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的“副文本”概念,提出中国绘画的主文本与副文本的概念。本书倡导绘画的主文本与副文本的互文解读的全局视阈,主张穷尽并细读主文本衍伸而来的所有副文本,再回归绘画主文本,探掘绘画主文本所蕴含的深层画意,试图建立绘画主文本与副文本之间通畅的对话渠道。
本书以文学和绘画均成就斐然的特殊家族——宋代宗室为典型案例,在全局视阈下展开宋代宗室绘画主、副文本间的互文性解读,洞微烛幽,发见了现代诗画学科分野过于明确而未易得见的诸多主、副文本的幽隐之意。上篇总论宋代宗室绘画成就,以院体画与文人画的交融沟通为主线,指出北宋后期的赵令穰是沟通二者的一道津梁,为宗室绘画之转捩点。下篇以南宋后期文学与书画大家——宗室赵孟坚——为典型,聚焦赵孟坚诗画融通观念下的文学与绘画,探寻没落王孙优雅超俗的精神世界。本书宋代宗室文学与艺术相关探讨,是绘画主、副文本研究程式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本书呼应了学界已经提出但尚未引起重视的“书画文献学”的构建,把作为书画副文本的题诗、题跋、题记、印鉴视为可靠的一手文献资料,从中阐释发见绘画作者和鉴藏者的心志。
目录
中国绘画的文本与副文本(代序)
上篇 宋代宗室的诗与画
第一章 宋代宗室的书画传统
第一节 宋代宗室的书画基因
第二节 宗室文人的艺术交游:以释道潜为中心
第二章 宗室画风的意旨趣尚
第一节 宗室的文人化与文人画
第二节 文人画与院体画的沟通融合
第三章 宗室绘画的副文本:以赵令穰为中心
第一节 赵令穰的艺术交游
第二节 《江村秋晓图》的副文本
第三节 赵令穰小景图的副文本
下篇 艺术栖居的宗室典范:赵孟坚
第四章 赵孟坚的适意人生与传世诗文
第一节 赵孟坚的生平
第二节 传世诗文考辨
第五章 赵孟坚之诗歌创作
第一节 赵孟坚与江湖诗派
第二节 赵孟坚诗歌的情感内蕴
第三节 赵孟坚诗学主张和诗歌艺术
第六章 赵孟坚之墨画
第一节 赵孟坚传世画作与画风祖述
第二节 形与神:院体技法融入墨戏
第七章 诗画本一律
第一节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第二节 艺术本质的同一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今年四月初到首都师范大学参加第五次杜甫读书会,见到了睽违七年的刘跃进师,我既激动又惭愧,赧颜道歉:“刘老师,我辜负了您。”七年前,刘师到西南大学文学院主持古代文学研究生的答辩,临行语重心长地叮嘱我:“理论,以后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消息。”然“一去无消息”,因为我的慵懒与懈怠,撰写文章、发表论文,于我而言,仅仅是学术任务而已。于是,我与学术渐行渐远。2015年8月,因出国访学成为职称晋级的硬性指标,我“被迫”东渡扶桑。也就是在日本,我对学术有了全新的理解。合作导师浅见洋二先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有疑难,必与中国文学研究室的同事甚至学生切磋讨论,且必将问题讨论清楚方才作罢,耳濡目染的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学者对待学术的专注与虔诚。我所交往的内山精也、东英寿、下定雅弘、加藤聪和甲斐雄一等其他日本学者亦以虔诚之心对待学术。此外,在与短期访日的查屏球、伍晓蔓、李贵、林岩、卞东波、侯体健、刘洁等学者以及留学访学的赵蕊蕊、黄晓珠、林孜晔等学妹的切磋琢磨中,我亦感受到了他们对学术由衷的热爱。由是而惊觉今是而昨非,我开始反思自身:学术不应该成为任务,而应该成为兴趣。我选定自己博士论文所关注的南宋“中兴四大家”,借助日本文献查找的便利去研讨他们(日本除尤袤,称“南宋三大家”)在日本江户时代接受的相关问题,深入之后,我发现其中别有洞天,其乐无穷。这是我现在及以后的重要的学术兴趣点,我将持续关注。
本书付梓之际,感慨良多。此书是我三年前在日本为了终结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而写成的书稿。原本就是完成一项科研任务而已,但结项之后,蓦然发现自己对中国绘画还有些兴趣,很多研究意犹未尽。特别是诸多传世名画画中和拖尾诸多的题跋诗文,与绘画对读,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使我最为头痛的是我的写作还是流于绘画的浅表分析而没有理论的深度,名为“理论”的我,实际完全没理论,我进入到了一个瓶颈。困惑良久,接触到了法国热奈特“副文本”的相关概念,不禁眼前一亮,我一直在做的绘画与题跋诗文的对读的工作,不就是绘画主文本和副文本(题跋诗文、签名、题记、印鉴、花押甚至画作介质以及装裱等)的互文阐释吗?顺着这样的理论引导,我大幅增删,对书稿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于是有了如今的这本小书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由本书引出的中国绘画的主文本与副文本的互文性研究,必将成为我的另一学术兴趣点。
有幸被西南大学文学院纳入“中青年学者文库”予以资助,使得本书有了面世的机缘。曹建教授知我窘困,慨然补足了文学院资助后出版经费的缺口。曹师是我本科书法老师,豪放爽朗,多年来对我有如兄弟,亦师亦友亦兄长,恩情难忘。
书稿交付出版社,又有幸得到孟令堃担任责任编辑,张龙高担任文字编辑,二位编辑为此书付出良多。特别是龙高兄,秉持“锱铢必较”校对态度,使得此书文字讹误尽量减少;且龙高兄以深厚的古代文化学养,指出了本书诸多的知识性错误。在此表达谢意的同时,我还要对龙高兄表示我的敬意。
本书由我和骆晓倩、姚瑶共同完成。具体分工为:上篇杨理论、骆晓倩。内子骆晓倩关注宋代宗室文学研究多年,对宋代宗室绘画亦颇有心得。上篇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均由我俩共同执笔完成。下篇杨理论、姚瑶。姚瑶完成了下篇的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我在她初稿的基础上,做了大面积的修订和增补。
二〇一八年五月一日杨理论记于西南大学学府小区浅草斋
【编辑】仝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