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蔚等主编:《十至十三世纪东亚史的新可能性——首届中日青年学者辽宋西夏金元史研讨会论文集》出版
《十至十三世纪东亚史的新可能性
——首届中日青年学者辽宋西夏金元史研讨会论文集》
余蔚 [日]平田茂树 温海清 主编
2018年9月,定价:108.00元
2016年9月于复旦大学召开首届中日青年学者辽宋西夏金元史研讨会,本书为会上中日学者提交报告结集而成的论文集。由18篇论文组成,作者多是来自中、日两国的青年学者,论文的研究范畴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人物、军事、地理等各方面,对十至十三世纪即宋辽西夏金元这段时期的东亚史研究进行了一次富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目 录
平田茂树:从边缘社会看南宋士人的交往和信息沟通——以魏了翁、吴泳、洪咨夔的事例为线索
久保田和男:辽中京大定府的建设与空间构造——11至13世纪东亚都城史研究的可能性
山根直生:何人?何时?何地?——后周至北宋初原型民族主义再考
山崎觉士:宋代的朝贡与贸易
丁义珏:宋代御药院机构与职能考论
刘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所见荫补拟官文书类型再考释
藤本猛:直睿思殿与承受官——北宋末的宦官官职
伊藤一马:南宋建立时期的中央政府和陕西地区——《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的高宗《登极赦书》
小二田章:再论《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对南宋地方志编纂变化的理解
姜鹏: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补》对原作的改动说起
周云逸:从《证类本草》到《本草纲目》——10至13世纪中国本草学的特点及影响
小林隆道:显隐相交——宋末元初的陵阳牟氏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康鹏:马卫集《动物之自然属性》中的契丹“都城”——兼谈辽代的东西交通路线
陈晓伟:捺钵与行国政治中心论——辽初“四楼”问题真相发覆
马晓林:金元汪古马氏的景教因素新探——显灵故事与人名还原
于磊:从“王公祠堂碑”来看王积翁使日问题
饭山知保:《西隐文稿》所见元明交替与北人官僚
温海清:元代江南三行省“万户路”问题析考——江南镇戍制度的另一个侧面
作者所属单位
实体书
序
“中日青年学者辽宋西夏金元史研讨会”系列会议的发起,源于2015年10月一次会面中平田茂树教授的提议。日本国内,学界活动之频繁与稳定,一如既往,但若能获得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在视界的拓展与议题的丰富上,还有相当大的余地,此于青年学者尤然。余心有戚戚焉,中国的青年学者,对国际交流的需求,并不稍弱。
而我又深感,跨“国”之外,跨“界”的沟通,也有加强的必要。在我们所关注的10-13世纪,宋史与辽金史、西夏史、蒙元史这几个“界”,在研究机构密集的个别城市,向未缺乏互动,但就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各个“界”之间的壁障还是较为明显的。尤其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他们不乏学术交流的热情,只是需要一些机会。
基于这两种交流的需要,平田教授与我都感觉,建立一个交流机制,为中日这两个重要的研究阵营、为研究10-13世纪各个朝代的青年学者的互动,提供一个长期运转的平台,是值得一试的。这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与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合作举办系列会议的初衷。
第一次会议,我们并没有提出比较明确的主题,而是以一个开放式的“东亚史的新可能性”,昭示我们对于新议题的期待,也是为了便于给多方的互动以更大的空间。至于最后汇集起来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应当强调:
(一)对于旧史料的新认识以及新史料的开拓,从多个角度作出尝试,譬如西亚文献、古地图、佛藏的运用;
(二)拓展视野,对传统议题重新进行审视;
(三)开发研究领域,对于多个政权并立的10-13世纪,尝试着打通朝代界隔,关注诸政权的互动,而不是局限于单一政权内部,亦即,要做时代史,而不是朝代史。
但是,同样是在这三个方面,仍然有拓进余地。我们的评议专家虞云国教授指出,在开发前人关注很少的“新史料”的同时,对于传统文献,我们的关注与利用的力度,尚待加强。比如,文集便是一个更为丰富、更有探索与开发价值的资料宝库。
在研究的视野上,姚大力教授认为,此次会议的中日两方,分别呈现两种取向,中国学者倾向于从一个具体问题着手,细究其脉络,或致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日本学者比较愿意从一个大背景下定位,找一个具体问题去做,一旦把握不好,便难以落到实处。若是两种视野能作一个平衡,既有具体问题的深入、精确的探求,又能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将思索的广度与高度更推进一层,就更如人意了。我想,这便是两国学者聚首于此的主要动力之一。
而研究领域的开发,作为我们这个平台最主要的目的,此次虽不乏相关尝试,如朝代衔接之际的史事、政权之间的交通,然而,融汇的力度若有不足,碰撞的火花稍欠炫目。关键的缺失之处,虞云国教授认为,在于新解释与理论架构,包伟民教授则以“大问题”三字来点明。亦即,“时代史”的意识与大方向上的共鸣,仍俟将来续有提升。
毕竟还是首次尝试吧,两三天的聚首,恍若刹那,即便当时有许多的反思,但磨合与共进,尚需时日。时隔年余,在我们的论文集中,已初见改进的效果,资深学者与青年同行在会上的评议,尽量被吸收到这些改定稿中。而我们在系列会议的后续策划中,也给出了较明确的主题,以俾与会青年学者的议题更为集中,互动更见成效。如第二届会议的“新史料”与即将召开的第三届会议的“空间”,给出了共同的方向,那么便有了合力的基础,我们这个平台,就能多起一点作用。
承蒙平田茂树教授、久保田和男教授慨允,我们也收入了这两位日方评议专家在会议期间的演讲论文。对于他们,以及同样为本会议投入许多心力的虞云国、姚大力、包伟民三位教授,我们要致以特别的谢意!
余蔚 谨识
2018年8月
[供稿编辑:吴志宏]
【编辑】仝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