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优博论文撷览丨苗润博:记忆·遗忘·书写:基于史料批判的契丹早期史研究 | 201903-13(总第874期)
*转自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编者按
为了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大胆创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北京大学每年评选一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彰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介绍学术成果展示学生风采。
作者
简介
苗润博,男,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宋辽金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12—2018硕博连读),指导教师为刘浦江教授、张帆教授。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研究系访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记忆·遗忘·书写:基于史料批判的契丹早期史研究》。读书之余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汉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论文简介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契丹早期史是三重滤镜之下的图景,其一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其二是契丹王朝出于政治目的的自我建构,其三是金元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每重滤镜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失真,三者彼此之间又往往层累交叠。通过史料批判的方法,对每重滤镜加以分别拆解,重新审视、质疑既往所看到的重重镜像,可以收获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从北魏著《国史》、北齐修《魏书》,到唐初《隋书》、开元《国史》、五代《实录》,再到两《唐书》、两《五代史》、宋朝《国史》,都设有《契丹传》,形成一套六七百年赓续不断的文献谱系,贯穿契丹从初现到建国的全过程,这在古代中原关于北族的记载中绝无仅有,也是本文研究得以展开的独特史料基础。然而其中存在的建构与误解一直以来并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所剖析的三个案例,都旨在揭示这套历史叙述存在的系统性问题,进而对以此为核心搭建的契丹早期史框架加以反思与检讨。
元修《辽史·营卫志》部族门一直被视作契丹早期史研究的立论基石,但实际上此门内容只有一小部分源自辽人旧文,其余文字实皆为元朝史官所新作。在创作过程中,元人不仅对契丹的部族加以重新定义和分类,还对中原文献系统和辽朝文献系统进行了拼接,勾勒出契丹自北魏至唐末的发展脉络,但其内容几乎每一条都经不起推敲,根本无法反映历史变迁的实态。金朝陈大任修《辽史》时即已对契丹早期史进行过零星的建构,至元人修史时则更将其细化、深化、系统化。
契丹王朝自身的建国前史记忆与中原文献所载大相径庭,其背后隐藏着罕为人知的历史本相,阿保机家族夺取最高权力后用家族历史取代了契丹集团的历史,当时流行的起源传说与郡望观念很可能皆为这一历史背景的曲折反映,是政治体对族群历史记忆加以干预、塑造的结果。辽中后期,出于构建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需要,利用华夏政治文化对官方历史叙述进行了系统的重塑,可以称为围绕契丹开国史的“三大改造”。
从来没有哪个家族天生就是民族集团的统治者,但他们获得统治权力后总热衷于将自己家族的历史打扮成整个民族史的模样。契丹早期史这一个案集中体现了家族史与民族史之间所存在的区别与断裂,以此二分视角重新审视内亚政治体的历史叙述问题,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诸多新的面向。
导师评语
本篇学位论文,立足于史料批判的角度,对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前的契丹早期历史进行了重新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富有创见的看法,对已有研究留下的相当一部分疑点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全文资料翔实,考辨精密,思路清晰,文字流畅,不仅在契丹早期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对于其他古代内亚民族史研究也具有方法论意义,是一篇十分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充分体现出作者已经具备相当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
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