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暉《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出版(附:自序) | 202009-22(总第1417期)

*转自太史政


作者: 秦暉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宋元明陝西史

出版年: 2020-8

定價: 108.00

裝幀: 精裝

ISBN: 9787203115120

 

我寫宋元明的陝西, 其實也是把陝西作為中國的一個縮影來寫的, 其內容表達了我的不少自有觀點, 和我同時期發表的其他一些著作也有著邏輯上的聯系。

——秦暉

 

作者簡介秦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已退休)、博士生導師。

 

  

 

緒 論 戰爭風雲中的艱難發展——宋元明陝西

一 從“陝西路” 到“陝西省” 1

二 戰爭、 社會與文化——宋元陝西的時代風貌 5

三 戰爭、 治理與危機——明代陝西的風雲變幻  18

 

第一章 宋夏戰爭中的陝西

一 李繼遷起兵  23

二 保安、 三川口之役  32

三 種家將與綏州爭奪戰  41

四 五路伐夏與永樂城之敗  51

五 麟府軍獨抗遼、 夏  59

六 從元祐棄地到童貫禍陝  67

 

第二章 北宋陝西的戰時社會

一 和平交往與互市  75

二 北宋陝西經濟與軍糧問題 82

三 北宋陝西社會與鄉兵問題 88

四 北宋陝西的社會危機與農民起義  96

 

第三章 圍繞戰爭的改革浪潮

一 仲淹治陝與“慶曆新政”  103

二 祥與鹽法改革  113

三 熙豐變法在陝西  119

四 “新政” 的變質與陝西的反變法浪潮 129

 

第四章 宋金戰爭中的陝西(上)

一 陝軍勤王與婁室入陝  139

二 史斌起義與關中再陷  143

三 張浚入陝與富平之敗  148

四 蜀口三戰  152

五 偽齊治陝始末  158

六 “歸地” 風波與李世輔歸宋  164

七 庚申之役與陝西分裂局面的形成  169

 

第五章 宋金戰爭中的陝西(下)

一 庚申之役後的秦嶺戰線  175

二 金夏陝北角逐  181

三 分裂時期的陝西社會  188

 

第六章 蒙古帝國統一陝西和陝西軍民的抗蒙鬥爭

一 蒙夏聯軍入陝與第一次延安之役  195

二 木華黎經略陝西  197

三 鳳翔失守與關中淪陷  201

四 丁亥之變與蒙軍假道陝南 203

五 陝南易主, 全陝統一 207

 

第七章 忽必烈漢法治關中

一 京兆宣撫司的建立 213

二 廉希憲治陝 218

三 “鉤考” 風波 223

四 阿不哥黨羽的敗亡 225

五 馬可· 波羅眼中的陝西 229

六 漢法治陝的局限性 233

 

第八章 由省、藩二元政治到行省集權

一 陝西行省的建立 239

二 安西王府與省、 藩二元政治243

三 安西王府的覆滅與行省集權248

四 元代陝西社會 252

五 和世㻋之亂與天曆之亂 256

 

第九章 從混亂走向滅亡

一 接二連三的寺僧起事 263

二 “火飛華嶽三關破” ——紅巾軍入陝266

三 軍閥混戰與元朝在陝西統治的崩潰 270

 

第十章 徐達、常遇春平定三秦

一 馮宗異破潼關 275

二 明軍主力入陝 278

三 陝南、 陝北的克 281

 

第十一章 強國家、弱社會的明初陝西

一 洪、 永規模  285

二 陝西諸藩府與藩權的興衰 290

三 從行省、 王相府並置到三司分立  297

四 都司—衛所體系與軍屯制度 300

五 高福興、 田九成起義  306

 

第十二章 從治世到危機:明中後期的陝西社會

一 天、 成之治  311

二 三司權力的衰微與一督四撫體制之確立  319

三 劉瑾事件前後的陝西官場 325

四 川陝流民起義  329

 

第十三章 天災與人禍:明後期陝西的社會危機

一 關中大地震  333

二 梁永擾陝與關中人民的反稅監鬥爭  338

三 明末陝西的社會危機  342

 

第十四章 明代陝西的邊政與邊患

一 明初對北元的攻防與河套的經略  347

二 河套韃靼的侵擾  351

三 秦塞長城  355

四 套之議與曾、 夏冤獄  359

五 清朝勢力下的鄂爾多斯蒙古對陝西的威脅  364

 

第十五章 明末農民戰爭與清軍入陝

一 澄城首義與陝西農民戰爭的第一次高潮  369

二 洪承疇治陝與農民戰爭的低潮 375

三 李自成等部途經陝西的長距離運動戰 381

四 陝西農民戰爭的二度高潮與大順農民政權 387

五 大順政權之覆沒與清軍入陝391

 

第十六章 清初陝西的抗清鬥爭

一 賀珍、 孫守法圍攻西安 397

二 陝南地區的抗清鬥爭 401

三 陝北王永強起兵反清 404

 

第十七章 宋金元時代的陝西文化

一 “雅文藝” 之衰與俗文藝之興 407

二 學術與教育 412

三 獨樹一幟的造型藝術 418

四 技術科學的進步 423

五 閃耀智慧之光的“耀瓷” 428

 

第十八章 明清陝西文化

一 雅文藝的俗化與俗文藝的雅化: 從古文運動到秦腔之興 431

二 明代“關中八志” 與清代關中方志、 金石之學438

三 書院教育與書籍刊行 441

四 農學、 醫學的發展與王征的科學成就 447

五 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450

 

附 錄 大事年表 455

 

  

 

20世紀80年代末,陝西有關方面商量組織主要高校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集體編寫多卷本《陝西通史》。90年代初,以郭琦、史念海、張豈之三位前輩領銜主編,各卷正式開始撰寫。1997年,這部14卷的大部頭著作終於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問世。

當時我主要的治學方向是土地制度和農民戰爭史,而關注的時段主要是明清(不含近代)。所以在三位前輩召集下我參與其事時,開始自報的任務是明清卷。但後來決定不設近代卷,明清卷一直寫到清末,這樣原來寫近代史的兩位老師就承擔了清代,而由我承擔明代部分。又由於清初抗清運動與明末農民戰爭連為一體,我當時也就此有些著述,所以主編決定這一節也由我寫。而明清卷的文化一章,近代史兩位老師認為不好分割,也就全章讓我寫了。

我原來並不治宋元史,但當時的陝西史學界除近現代史外,古代史是言必稱周秦漢唐。其實也不僅是陝西如此,中國古史學界的“斷代史”研究特別發達,而每個地方又多以當地歷史上最輝煌(首都所在就是一個標志)的“斷代”為研究重點。就像南京研究六朝史、明史、民國史和太平天國史的人多,河南、浙江研究兩宋史的人多一樣,周秦漢唐時代陝西為天子所居,天下樞紐,王氣所,京兆重地,漢唐雄風,夠多少陝人研究一輩子的了。而國都東遷、王氣黯然的五代以後,則似乎成了陝西史家的“雞肋”。尤其在當時的陝西史學界,宋元這一斷代研究力量很薄弱,而本校研究宋史的一位老師又患病。於是主編又動員我整個接下宋元卷,說實話我有點勉為其難。但是我當時研究明清以下關中農村社會有些心得,提出過“關中模式”的概念,也對明清以前這一模式的源頭有些想法,於是也就接下了這一任務。

我原來研究的不是“斷代史”而是“專門史”,所以對各代都有涉獵,這或許是主編要我寫這一卷的原因。但是當時《陝西通史》的編撰體例又規定經緯並重,全書14卷中除10個斷代卷外,經濟史、思想史、民族史、歷史地理四個專史也各成一卷。而且規定內容盡量不重複。這樣一來,各個斷代史卷就只能以政治、軍事以及(不含思想史的)文化為主要內容,而我那時其實是以經濟史為主要興趣的。

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原來承擔魏晉南北朝卷的同仁另有高就離開了陝西,他提出未寫的該卷農民戰爭部分也交我補寫。朋友之請,敢不從命?這樣一來,《陝西通史》我承擔的部分最後就變成:《宋元卷》全卷(我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運動一節(我為該卷第一作者)和《魏晉南北朝卷》的農民戰爭部分(我為該卷第二作者)。我當初參與其事時是沒有想到會如此安排的。

不過,我接受這些任務也並非只從“集體主義”和朋友之情考慮。我對中國社會在宋元明清這段歷史中的變遷在當時也確實有些想法,所謂“關中模式”其實並非僅僅意在關中,我寫宋元明的陝西,其實也是把陝西作為中國的一個縮影來寫的,其內容表達了我的不少自有觀點,和我同時期發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園詩與狂想曲》等)也有著邏輯上的聯系。感謝三位主編和編委會,對我並未提出什麼修改要求,能夠在這樣一部大型集體著作中允許我進行個性化的表述。

另外,我也確實認為中國古代史領域過分突出“斷代史”,尤其是各地史學界的“斷代史”研究重點隨“王氣”而轉移,這確實是一個缺點。歷史是不能切斷的,只講輝煌不講衰落,難說是真正的歷史。何況王氣黯然後,民氣仍堪歌。近代以來全球王氣不再,歷史更加異彩紛呈。帝王缺位,歷史便成雞肋,這種狀況也應該改變。

14卷《陝西通史》1997年出版,至今已經20多年,當時這麼大部頭的書印數不多,現在已經難以看到。而且我散在三卷書中的一些想法讀者也難以把握。何況時過境遷,無論我自己還是當時的同仁們都有了很多新的考慮,學術的進展也今非昔比。所以20年後,陝西史學界同仁又成立了新的《陝西通史》編委會,重擬體例,重新分卷,擴充內容,重新改寫,並且把原來專史的內容充實到各斷代卷中,作者也大幅度易人。將來問世的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部《陝西通史》了。我在這一項目中將只寫宋元一卷,內容也會不同。

但一些朋友認為我當年散在各卷中的表述仍有價值,而且希望能集中為一書以便讀者理解。我覺得也好。《魏晉南北朝卷》中我寫的部分篇幅不多,價值不大,而且與宋元以後也沒有多少聯系,就不再收入。現把《宋元卷》與《明清卷》中我寫的部分輯為這本《宋元明陝西史》,除了做些兩卷連綴的工作、對注釋做了些規範化處理以及訂正了個別細節錯誤外,基本保持了當年的原貌。包括我如今已有改變的提法(如“封建社會”之類),本書中也不做改動。心路印跡,留待讀者批評指正吧。

由於前述原因,本書雖以“宋元明陝西史”為題,宋元文化與明清文化的兩章卻有點特別:就範圍而言不含思想史,就時限而言卻下延至晚清。這是當時多卷本的分工所定,好在全書的論述邏輯還是清晰的,以後倘有餘力,再作彌補吧。本書能夠問世,應該感謝的師友同仁很多,從當年主編多卷本的三前輩,到此次促成出版的編輯朋友,恕不一一。還有我當時的博士生,現已在上海大學任教、專攻宋史的張呈忠君,連綴兩卷與校訂注釋的瑣碎工作多得助於他,也應在此致謝。

當年寫五代以後的陝西史,常想起劉禹錫的詩句:“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其實金陵六朝,吳後有五,孫氏雖亡,王氣尚在也。隋以後六朝金粉化為寒煙衰草,王謝堂前變作尋常委巷,後人黯然之歎更甚。然六朝僅偏安,金陵二度為一統之都皆在其後。雖帝氣之倏忽更甚王氣,而沒了帝王氣的江南,才真正掀開了精彩篇章——請看今日之“長三角”!比之六朝後江南,宋元明陝西就此翻過帝都一頁,長安王氣才真是黯然收了。但鑒之江南,陝西應該也有真正精彩的一天!正所謂:

 

王氣黯然後,民氣仍堪歌。

萬木超病朽,千帆越沉舸。

眾生仰北,一夫夢南柯

關河漫空鎖,潮湧連天波。

 

秦 暉

2019年3月於北京藍旗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